过刊目录

  • 2019年, 1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30
      

  • 全选
    |
  • 张长春, 樊彦芳, 胡文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跨界水利益共享是解决跨界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跨界水利益共享典型案例分析,系统探讨了跨界水利益共享理论。跨界水具有公共池塘资源性质,跨界水利益共享的主体是流域国,共享的利益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社会、文化等。利益共享模式主要有利益共同享有,责任共同承担;权利义务对等,利益平等分配;成本分摊,利益按比例共享;各取所需,利益公平分配等。利益共享的实现过程首先是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其次是利益的识别和评估,并对利益计算方法和分配达成共识;第三是建立机制,保障利益共享。利益共享的实现条件,第一要看流域国家是否有合作意愿;第二要看合作能否带来利益的增量,或者比单方面行动带来成本的降低;第三要看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臧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着眼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供求关系及互动响应,提出了水资源相对强度、水资源承载率、水资源系统可持续指数概念及其表征方法;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突变性特征及其与水资源相对强度的矛盾关系视角,借鉴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理论,应用改进的突变模型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性进行多目标、多准则综合评价。依据这些概念及相关模型,以2001—2017年中国陆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例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1)从各水资源一级区的水资源强度来看,辽河、长江及珠江流域居民生活用水相对强度高;西北诸河、东南诸河及长江流域个别年度生态环境用水相对强度高但呈下降趋势,北方其它4区生态环境用水相对强度不高但上升趋势明显;松花江、黄河、西北诸河流域农业用水相对强度高;松花江、长江、珠江流域工业用水相对强度高。(2)从各省级行政单元的水资源承载力来看,研究时段内中国大陆省区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承载力相对稳定;生态环境用水承载力呈现比较明显的波动变化趋势;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承载力持续提高。(3)大陆省区水资源相对强度整体降低,水资源消耗强度高的省区收敛、高承载率省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促使中国大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向双重可持续方向发展。未来,中国应在传统水资源规划手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区域水资源动态管理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新思路、新途径,将水资源纳入到区域PRED系统进行综合调度和优化配置,以期持续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促进水资源与区域人口、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顾世杰, 鲁春霞, 邱金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过度利用对流域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量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水资源利用极化概念旨在定性分析水资源利用是否存在超采;依据ER指数、TW指数以及方差的偏离度构建水资源利用极化指数模型,用来量化水资源利用的超采程度。并以黄河七个二级流域区为例,分别计算了地表水以及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超采量、极化指数。结果显示:2012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44.9亿m3,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6.21%;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58.4亿m3,占地下水资源的58.74%。而且在黄河流域中下游水资源极化严重,其中黄河兰州至头道拐流域、龙门至三门峡流域段极化度最高,极化指数分别为:19.88、11.81。龙羊峡以上以及头道拐至龙门段不存在极化现象。总体而言,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极化指数是7.95。水资源利用极化度的计算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 张永勋, 李先德, 闵庆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交通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地形的影响,山区中心镇相互之间的经济作用很弱,故需要一种新的方法评价它们的交通可达性。本文首先以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为研究区,提出以研究区内中心镇到最邻近高等级城市的时间距离作为衡量各中心镇交通可达性的指标,并对哈尼梯田地区四县的各个中心镇可达性进行评价。其次,分析了各中心镇交通可达性与其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哈尼梯田地区各中心镇的交通可达性水平总体较低,70%以上的中心镇到其最邻近高等级城市的距离在1 h以上;四个县中,元阳县的交通条件最好,绿春最差;空间分布上,研究区内北部和中部的交通条件要好于区内西部、西南部和东部边缘地区;小农乡村经济对交通网络的依赖性低,第二产业对交通网络状况的依赖性较高。未来,为了推动哈尼梯田地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乡镇应根据其产业发展方向,适当改善交通状况,避免不顾生态环境影响,过度投资修建道路的行为,特别是在生态脆弱区,高等级公路应该禁止修建。

  • 张华, 于淼, 孙翠洋, 刘剑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辽宁省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运用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足迹的相关数据构建2006-2016年辽宁省生态福利绩效,研究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以及福利水平效应的影响因素,并基于生态福利视角分析其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将辽宁省与我国沿海各省份生态福利绩效现状进行横向比对,明确其所属阶段及发展差距。结论表明:1)辽宁省生态福利绩效此期间的波动趋势为先降后升,主要受生态足迹变化影响;2)生态福利绩效与经济增长呈U型关系,资源消耗对福利水平的拉动作用已逐渐减弱;3)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较差”到“一般”,再到“较高”,但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辽宁省仍属于高消耗低福利类型。

  • 杜晓林, 冯相昭, 赵梦雪, 王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京津冀三地联合开展散煤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治理散煤污染。本文采用合作博弈论研究2017年度京津冀区域散煤综合治理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策略才能使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均衡问题。本文根据2017年度京津冀地区散煤治实际使用量、散煤燃烧对PM2.5的影响情况以及散煤实际治理成本,利用合作博弈模型中线性优化、博弈理论和Shapley 值法研究京津冀地区散煤的治理总成本最小化以及治理资金在京津冀三省市之间合理分配及转移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理的过程中河北省的任务量最大,所需资金也最多,需要得到其他两市的资金支持,增资额度约为6亿元。同时,经计算得出天津优化后节省的成本最多,可以适当调整资金额度给予河北省散煤治理工作。本文的模型构建可以探讨解决京津冀地区散煤使用量的问题,还能通过对资金的有效分配使得三个省市达到合作共赢。

  • 包英爽, 程磊磊, 卢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把荒漠变资源,把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现钱?科学系统评估荒漠生态资产,把荒漠生态资产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接、纳入现行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为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与奖惩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并最终制定政策实现对荒漠生态系统的有效、合理的补偿。首先,本文将界定荒漠生态资产概念,阐述荒漠生态资产的内涵;其次,基于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构建一套荒漠生态资产评估体系,为定量评估荒漠生态资产与编制荒漠生态资产负债表奠定基础;最后,本文将梳理现行的荒漠生态补偿政策,探讨如何基于荒漠生态资产评估来设计荒漠生态补偿政策,提供完善荒漠生态补偿政策的对策建议。

  • 林永生, 郭治鑫, 郑姚闽, 张丽荣, 黄华兵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工具,已经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依据现有文献中对生态补偿的各种定义, 我们概括了生态补偿的四条原则,包括对等性、可测性、额外性和条件性,然后又构建了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如何实现增长与保护之间的均衡,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如同“一带一路”倡议一样,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之一。本文计算了京津冀地区中三个省级政府各自应该支付或得到的横向生态补偿净额。结果表明,2016年,依国际通用的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估算标准,北京和天津应分别向河北支付104.4亿元(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0.4%)和165.6亿元(占天津地区生产总值的0.93%)。

  • 付刚, 张豪睿, 李少伟, 孙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气候变暖和CO2浓度增加是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本研究整合分析了实验增温和CO2浓度增加对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增温方法包括开顶式增温小室和热红外增温。增温时间有全天增温、白天增温和晚上增温。实验增温增加了土壤放线菌和腐生真菌,而CO2浓度增加减少了土壤革兰氏阳性细菌。实验增温对土壤革兰氏阴性细菌和总的磷脂脂肪酸量的影响随着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实验增温对土壤总的磷脂脂肪酸量、细菌含量、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量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实验增温增加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总的磷脂脂肪酸量和放线菌含量,并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真菌和细菌的比值。开顶式增温小室增加了土壤革兰氏阴性细菌,而红外增温减少了土壤真菌和细菌的比值。白天增温增加了土壤革兰氏阴性细菌,而全天增温没有改变土壤革兰氏阴性细菌。因此,实验增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与生态系统类型、实验增温方法、增温时间、海拔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

  • Melkamu Meseret Alemu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植被动态与地表温度等气候参数之间的关系,对环境和生态研究以及自然资源监测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利用Landsat数据探讨了1986年至2016年期间安达萨河流域地表温度(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个气象站点的月平均气温数据用于验证结果。该研究的结果表明,Andassa流域的LST在研究期间有所增加。总体而言,平均LST一直在上升,年增长率为0.081℃ yr-1。该研究结果还表明,所有季节的流域植被覆盖都发生了变化。在所有研究年份中,LSTNDVI之间存在负相关;从1986年到2016年,研究区植被具有退化趋势,地表温度有所升高。

  • 隋晓敏, 庞明月, 李悦, 王筱彤, 孔范龙, 郗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河口湿地无机碳的储存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胶州湾大沽河口与洋河河口为采样区,应用Duncan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探讨了土壤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 SIC)储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距入海口越远,平行海岸带的光滩SIC储量越高,海洋潮汐的冲刷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在垂直剖面上,40-60 cm土层SIC储量相对较高,占0-60 cm土层的34.11%,这是海水淋溶作用水盐运移的结果。垂直海岸带的河漫滩SIC储量随距海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垂直剖面上,0-20 cm土层SIC储量相对较高,占0-60 cm土层的38.18%,这主要归因于海洋因素和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互花米草的入侵降低了湿地的SIC储量,植物根系的转化作用与自身生长特性和年限的差异是导致SIC储量低值的主要原因。养殖活动改变了养殖池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改变了SIC储量的分布规律。

  • 冯凌, 陈达, 高珊, 王勇智, 唐承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旅游业规模大且近年来发展迅速,是全球旅游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PSR框架,综述性考察中国旅游业的减排压力、碳排放状态和以政府为主的利益相关者反应。研究发现:(1) 源于中央政府的节能减排战略要求和旅游业快速壮大的产业规模,中国旅游业具有较大的碳减排压力。(2)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量占全球旅游的12.5%-14.6%,占中国碳排放的3%左右,中国游客每人次旅游碳排放量低于全球水平的1/2。(3) 中国政府重视节能减排,国家旅游局等部门主要通过制定行业标准的方式,引导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建立绿色经营和管理体系;在交通领域,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城市智能共享单车发展十分迅速,有效降低了旅行中的碳排放;中国游客普遍具有较高的低碳旅游认知和意愿,但也还需要更多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公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