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戴代新, 薄茗洋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6): 1113-1126.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6.001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降雨和洪水对城市安全的威胁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韧性。此外,基于生态系统的防灾减灾(Eco-DRR)是目前国际上韧性城市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提高城市雨洪韧性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提高海绵城市雨洪韧性的方法,并以上海江川路街道城市设计为例进行实践。我们利用雨洪模型模拟了江川路街道的洪涝灾害,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的人口和财产状况,通过风险矩阵进行综合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生态防灾减灾措施,提高江川路街道城市雨洪韧性。最后,构建江川路街道的生态基础设施,在生态基底的基础上创建安全健康单元,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表明,基于Eco-DRR的雨洪韧性提升途径可以有效缓解江川路街道的雨洪风险。同时,基于生态基础设施建立的安全健康单元也有助于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基于Eco-DRR构建了一种海绵城市韧性提升途径,同时也为安全韧性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 程永生, 张德元, 汪侠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951-964.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06

    提升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为表征的绿色发展效应,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2001-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将能源与环境因素同时纳入分析框架,运用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GTFP及其分解项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GMM方法实证检验三种类型环境规制、FDI对GTFP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中国GTFP年均增长2.13%,绿色技术进步是GTFP增长的源泉,GTFP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不存在非线性效应,经济激励型和自愿协议型环境规制与GTFP之间分别表现出“U”形和倒“U”形关系;控制型规制没有通过FDI对GTFP产生间接效应,而激励型和协议型规制则可以通过FDI间接促进GTFP的提升;不同类型环境规制、FDI的GTFP提升效应呈现出区域异质性特征。探究环境规制的绿色发展效应及其特征,对于选取合理化环境规制类型,采用差异化环境规制强度,实施双轮驱动助推GTFP增长,实现环境规制与FDI良性互动,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Kamal Raj ARYAL, Anup GURUNG, Prabin PAUDEL, Rajendra Kumar BASUKALA, Shiva PARIYAR, Arjun THAPA, Hikmat Kumar SHAHI, Ganga SHAH, Saroj PANTHI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1104-1112.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21

    自古以来,药用和芳香植物(MAPs)在尼泊尔就被广泛种植并用于医疗保健和治疗实践,在尼泊尔社区拥有很重要的文化、宗教和经济价值。近年来,MAPs部门在尼泊尔尤其是喜马拉雅山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商业部门,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生计机会。本研究评估了MAPs对尼泊尔卡纳利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卡纳利省共鉴定出58种MAPs。人们发现,这些一年生、两双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各个部分都可被用作药物、香水和食品。在2019/2020财年,卡纳利省的MAP产生的经济产出为1607.38亿尼泊尔卢比(13.9亿美元),相当于卡纳利省GDP的1.03%,相当于全国GDP的0.02%。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未纳入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用途,目前的GDP估算低估了MAPs部门对国家GDP的贡献,如果将人们从这一部门获得的所有收入和环境利益都体现在国民账户体系中,进行估价和记录,那么MAPs的GDP将远远高于本研究中的估算值。我们得出结论,MAPs对卡纳利省和尼泊尔的GDP有合理的贡献。

  • 龚剑, 杨远瑶, 凌小盼, 刘勇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6): 1282-129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6.016

    本文主要研究山地户外旅游发展对地域经济、人文环境、基础设施、人才服务等的影响,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分析山地户外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区域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实际调查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为最终实现山地户外旅游业及居民和谐共赢提供一定指导和实践作用。以四姑娘山为调研地域,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运用SPSS26和Smartpl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相关维度影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和目的地人文环境对旅游地游客满意度产生高度的显著性关系;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对游客满意度的显著性关系;其中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消费的路径系数接近0,显著性水平大于0.05,至此,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消费对游客满意度未产生影响的关系。通过Smartpls相关分析,得出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主要受山地户外旅游地的人文环境、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最终结果分析表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环境和旅游吸引物这两个因素对游客的满意度有较高的正向显著关系,而旅游目的地设施对游客满意度的显著影响关系较弱,而旅游目的地的服务因素对游客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关系较微弱,最终形成“两强一较弱一微弱”的功能关系。最后本文从人文环境、基础设施、人才服务、旅游地综合发展等提出优化和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建议,其对游客满意度提升和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黄青东智, 陈雪莹, 石明明, 杨刘生, 欧宝玺, 闫对明, 王宝龙, 郭小东, 李泽宇, 石培礼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893-902.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01

    探究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驱动因素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藏北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草地生态系统,其碳储量现状,空间格局以及驱动因素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基于藏北高原150个实测样点数据,通过克里金插值和统计方法,评估分析了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下30 cm深度根系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以及各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藏北高原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平均为0.038 kg C m-2,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平均为0.284 kg C m-2,土壤碳密度值最大,平均为7.445 kg C m-2。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约为4.08 Pg C,其中植被碳库0.58 Pg C(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土壤碳库2.58 Pg C (其余分布在裸地中),碳储量分布格局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植被碳库0.58 Pg C(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约占青藏高原植被碳库的28.29%;土壤碳库2.58 Pg C,约占青藏高原土壤碳库的26.60%。降水、温度和土壤质地均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其中降水作用最显著,三因素结合对地上生物量碳密度解释率高达86.47%,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地上碳库最易受到气候因素调控,地下和土壤碳储量的空间格局机理更为复杂。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藏北高原固碳能力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 龚健辉, 李祎斌, 王瑞芬, 余辰星, 樊简, 时坤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1075-1085.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18

    对物种栖息地和物种分布格局的研究是开展物种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栖息地质量对濒危物种的种群健康和种群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作为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关键物种的顶级捕食者雪豹而言尤其如此。本研究在新疆天山中东部通过红外相机调查方法获得194个有效雪豹分布位点,结合12个环境特征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GIS技术对雪豹在天山中东部的潜在分布区及适宜栖息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雪豹在天山中东部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约为15919 km2,高质量适宜栖息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天山中部乌苏、呼图壁和乌鲁木齐南山一带;(2)刀切法(Jackknife)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覆被类型、平均气温日较差、等温性、坡度及海拔是影响雪豹分布的重要因素,海拔2500-5000 m的落叶针叶林、草原和植被稀疏的裸岩地带是雪豹在天山中东部地区出现概率较高的区域。本研究初步确定了雪豹在天山中东部的重点分布区域,为有效开展雪豹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李月, 耿华彩, 吴路华, 罗光杰, 陈飞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1): 1-14.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4.01.001

    揭示喀斯特城市流域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对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城市流域—南明河流域为例,基于Arc GIS技术平台揭示了2000-2020年3个时期流域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采用In VEST模型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流域土地利用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方式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的增长,增长了13.07%;(2)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提升,碳储存功能略微减弱,空间上两者的物质量均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3)林地对流域水源涵养和碳储量的贡献率均超过57%,林地转为建设用地,耕地转为林地分别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和增强的两种土地利用变化形式。本研究可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水土资源开发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与科学参考。

  • 邹妤阳, 董贤斌, 刘雅菲, 王盈丽, 高悦, 樊简, 丁彬彬, 庄大春, 张稳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940-950.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05

    水源涵养在众多生态系统服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揭示水源涵养时空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子,对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省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降水贮存量法估算2000-2020年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农田、草地和湿地是江西省鄱阳湖流域除森林外提供生态服务的主体生态系统。20年间研究区内生态系统类型的相互转化主要发生在森林、农田和城镇之间。期间城镇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幅达91.77%,其余生态系统类型则以减少趋势演变。(2)2000-2020年间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空间上整体呈东西高、中间低的特点,时间上则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20年间共减少97.11×104 m3 km-2。(3)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是不同影响因子交互增强的结果,而非单一因子主导。生态系统类型变化与年降水变化、年气温变化、日照时数变化因子交互作用后的地理探测器q值分别为0.555、0.541、0.501,交互因子对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的影响程度达均达到50%以上。

  • Shoryabh SRIVASTAVA, Bindhy Wasini PANDEY, Virender Singh NEGI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1): 197-203.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4.01.017

    位于Garhwal喜马拉雅山的Bhagirathi(HA-BV)谷地是一个生态和文化重要性极高的地区,但当地居民的生计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基于社区的气候变化适应方法(CB-CCA)已成为一种增强地方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福祉重要策略,并提高了社区发展的韧性。本文旨在研究HA-BV地区的CB-CCA和生计保障计划,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挑战的策略。研究认为优先考虑适应该地区崎岖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条件的可持续生计选择至关重要。例如,与山谷独特的土壤和气候动态相适应,推广温室种植和农林复合种植等替代农业,可能会带来较好的结果;此外,鼓励养蜂、手工艺和生态旅游等替代生计途径不仅可以创收,还能保护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了鼓励当地居民实施这些环境友好的生计措施,政府和利益相关者需要进行战略性投资,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道路建设和电力供应)可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研究结果可为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类似情境下未来构建气候韧性和保障生计的努力提供参考。

  • 贾泽, 杨秀春, 陈昂, 杨东, 张敏, 魏伦达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1): 151-160.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4.01.013

    陆上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行干扰局地植物群落的演替,对局地生态和气候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陆上风电场与局地生态、气候之间的关系,准确评估陆上风电场对局地影响,是促进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对现有的现场数据监测、遥感数据反演和数值模型模拟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陆上风电场对局地植被指数、近地表温度、风速、土壤湿度等产生了明显影响。陆上风电场降低了局地土壤含水量、增加了近地表空气温度、明显改变局地风速,并导致风电场内部局地植被指数降低、植物生长收到抑制,鸟类和蝙蝠等生物死亡率出现上升等现象,但对于风电场外部植物群落,尤其是顺风方向则呈现积极促进作用。总体而言,研究成果存在区域差异性,研究结论不具有普适性。陆上风电场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局地生态的影响和陆上风电场对局地生态产生的直接影响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仍没有清晰准确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观测数据的精度、准度和连续性,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局地微气候指标、植物物种等指标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模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为宏观把握陆上风电场对气候生态影响提供支撑。

  • 唐承财, 周子捷, 江玲, 刘丽梅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3): 521-527.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4.03.001

    文旅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专辑围绕“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组稿,共收录22篇学术论文,从“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地与民宿发展”、“旅游环境行为与农民参与旅游”、“旅游韧性与旅游风险”、“文化旅游与旅游高质量发展”五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专辑具有3个特点:研究区域丰富,研究对象多元;研究方法多样,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研究理论视角多元,涵盖多个学科。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加强本土化理论研究、拓展研究区域和视角、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研究内容等未来研究方向。本期专辑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经验,助力中国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

  • 张悦东, 郑逸芳, 许佳贤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2): 243-257.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01

    当前粮食绿色生产面临技术短缺的难题,农业技术服务作为农户技术重要来源,探讨农业技术服务如何影响粮食绿色生产以提高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CLES),首先采用三阶段DEA模型计算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其次采用广义随机森林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技术服务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异质性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农业技术服务显著正向影响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其中产前、产中农业技术服务显著提升粮食绿色生产效率,产后阶段农业技术服务回报并不显著,并且组合农业技术服务对于粮食绿色生产效率有较大的提升作用。(2)农户资源配置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升粮食绿色生产效率边际效应影响具有异质性。家庭农业劳动人口比例的增加和家庭经营耕地规模扩大显著降低农业技术服务的回报。(3)通过对机制变量的分析发现,农业技术服务主要通过农药使用、化肥使用行为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产生影响,且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呈现显著提升作用。结论认为政府应当扩大农业技术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服务粮食绿色生产效率提升效应;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在提供农业技术服务过程中加强绿色生产理念的引导,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

  • 孙梓煜, 欧阳熙煌, 李浩, 王军邦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1): 214-226.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4.01.019

    卫星遥感提供了大尺度空间和长时间序列的地球表面变化信息,已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人类活动可能对较小尺度的空间产生影响,并可能在较长时间内被检测到,这需要具有较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时空数据融合算法的发展为这些需求提供了机会。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提出了一种残差卷积神经网络(Res-CNN)模型,利用全新的网络架构来融合来自Landsat 8和MODIS图像的NDVI检测结果,从而显著提高融合结果。通过与现有算法的比较,在两个不同地区进行的实验都展示了改进效果。模型性能通过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的线性回归进行评估,并通过决定系数(R2)、回归斜率(Slope),并与两种传统的模型(ESTARFM、FSDAF)进行比较。结果显示,Res-CNN模型预测的NDVI对研究区上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R2分别为0.773和0.804,slope为1.01和0.989)。该研究证明,本文开发的Res-CNN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强的稳健性,优于传统模型。这项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因为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时空数据融合模型,还可以为区域尺度农业和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利用提供长时间序列的数据。

  • 汤雨平, 舒梦蓉, 吴元晶, 宣阳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1): 33-43.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4.01.003

    湿地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而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对湿地公园科学系统规划的重要依据。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位于沿海城市福州,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具有突出的区域特征,其水域是北半球同一纬度最具有丰富的近海海洋物种的水域之一,至少有四项指标符合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本文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支撑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要素权重及指标,通过德尔菲专家评分法,构建湿地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闽江河口湿地国家公园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将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分为极端敏感、高敏感、中敏感、低敏感、不敏感五种生态敏感水平。结果表明,河岸、海滩、水渠、池塘及周边地区均在高、中敏感区范围内,而不敏感区、低敏感区分布在林地、农田、公园等人工景观环境中。

  • Gayatri KUNTE, Varadurga BHAT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1): 140-150.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4.01.012

    本研究通过总结相关文献探讨了森林砍伐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并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其潜在影响。选择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西高止山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各个研究主题下的相关结果,我们详细探讨了包括森林砍伐的根本原因,森林土地转化为农业用途,农业、森林砍伐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气候驱动的农业脆弱性以及如何在保护森林与发展农业之间取得平衡。研究发现,农业的转变已经成为引发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作物产量的下降。印度的干旱和亚热带地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高,这很可能是由于印度的热带森林遭受了较严重的砍伐。西高止山区联合森林规划和管理区域的树木密度较高,这为剩余土地用于非森林用途(如农业)创造了潜在的机会。

  • 谢花林, 盛美琪, 何亚芬, 邹品健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1015-1025.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12

    科学识别生态修复优先区域,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的关键和难点。本文以南方生态脆弱区修水县为例,基于格局-过程原理,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包含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系统敏感性在内的生态修复区域识别的指标体系,探讨区域生态修复优先区域的识别方法。结果表明:(1)案例区生态修复优先区总面积为2880.6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3.93%。(2)在主要生态修复优先区内,耕地面积为210.83 km2,建设用地面积为122.52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55.35%和51.43%。确定不同等级生态修复优先区可以为决策者区分生态退化区域修复需求的轻重缓急,也能够为不同程度退化区域采取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提供依据。生态修复优先区的确定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基础信息,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改善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 Saurabh PARGAIEN, Rishi PRAKASH, Ved Prakash DUBEY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983-990.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09

    本研究对印度北阿坎德邦奈尼塔尔地区的农业用地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该研究基于Landsat 5, Landsat 7 and Landsat 8卫星图像数据,使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对该区域近21年(2000-2021年)的农业和非农业土地进行分类。陆地卫星图像使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进行处理,随机森林分类器的选择则是基于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和分类与回归树(CART)之间的比较分析。对总体准确度、用户准确度、生产者准确度和Kappa系数进行了评估,以确定研究区域的最佳分类器。结果表明,2021年RF、SVM和CART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96.38%、94.44%和91.94%;类似地,RF、SVM和CART的Kappa系数分别为0.96、0.89和0.81。陆地卫星在农业和非农业地区的分类图像显示,该区域在21年间(2000-2021年)农业用地减少了4.71%。该研究还表明,过去4年(即2018-2021年)该区域农业面积下降幅度最大。本研究对于发展中国家了解农用地变化并采取适当措施以保护该地区的动植物非常重要。

  • 赵丽, 何调霞, 赵健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1): 130-139.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4.01.011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本文以无锡市为研究区,使用地理统计、缓冲区分析、高斯两步移动搜索等方法评价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特征,分析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和供需状况,引入XGBoost算法计算不同类型养老服务的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无锡市的居家和机构养老资源分布都具有空间异质性,存在供需不匹配、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不同地区养老服务可达性差异巨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分布相对更加公平,但仍然与老年人口数量不匹配。影响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分布的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养老机构分布受到交通基础设施、老年人口数量、医疗资源数量、环境、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社区居家养老主要受老年人口数量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无锡市需要加大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和提升。

  • YOTSUMOTO Yukio, VAFADARI Kazem, KUBO Takayuki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6): 1302-1313.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6.018

    在日本,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所在的社区尝试利用GIAHS的品牌优势来开发旅游产品。随着体验经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面临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的社区来说,发展可持续旅游成为现实的选择。这项研究中着眼于故事(叙事)是如何与农业产品的品牌内涵以及农业文化相联系,并总结了日本GIAHS社区在开发基于体验的产品中所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访谈和观察收集定性数据,进而采用归纳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标准分析方法挖掘转录数据的异同结构,并使用图表来直观表达想法。本研究在大分、岐阜、静冈等代表日本所有GIAHS类型的地区开展了实地调查。研究表明,景观型的遗产地可以基于GIAHS申报书提炼出的故事开发手工艺品、食品等多种纪念品。农耕模式类型的遗产地,故事可以针对单一的农产品及其生产方式叙述。另一发现是,基于体验的GIAHS产品中存在两层叙事: 第一层是利用当地已知的农业和文化传统创建的,第二层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衍生的GIAHS故事,作为对当地农业遗产的科学解读。

  • 刘凤莲, 杨磊, 王舒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914-927.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03

    本文基于2000、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应用ArcGIS、Fragstas、GeoDa等软件,以金沙江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2000-2018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和景观生态风险(LER)的时空演变,在此基础上,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回归模型,探讨了二者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金沙江流域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其中未利用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较为突出。(2)2000-2018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188.94亿元到20919.79亿元,共增加730.85亿元;整体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由0.01029降低到0.01021,低风险区和高风险区面积均有增加,表明区域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仍有个别地区生态环境恶化。(3)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存在正相关关系,表现为高风险-高价值的集聚特征,且景观生态风险对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正向影响,尤其对调节服务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可为调控区域生态风险,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 李璋, 段晓迪, 曹磊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2): 510-520.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25

    探讨游客对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认知与支持有利于制定更加科学的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发展规划。本研究以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以旅游业和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为出发点,确定游客是旅游发展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之一。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法,构建了苍山游客满意度测评模型,并对苍山各旅游景点游客满意度进行了测算与评价,研究了游客的旅游特点、旅游倾向和目的。研究结果可为加强苍山景区特色的构建和游客投诉管理提供有效参考,也能帮助苍山景区更为合理地规划游览安排,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零缺陷”的旅游产品。

  • 胡绵好, 陈拉, 袁菊红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6): 1176-119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6.007

    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主流发展模式。本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四角”38个地区的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然后采用标准差椭圆法分析了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异,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法揭示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变异的主导影响和交互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19年,“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区域差异明显;(2)2010-2019年,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空间重心呈现由东北向西南的变化过程,移动速度呈现“波形”上升趋势;各特征时间点的标准差椭圆范围呈减小趋势,说明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变化趋于集聚。(3)2010-2019年,各因子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空间变异的影响各不相同。此外,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双向交互主要表现为二元增强关系和非线性增强关系,特别是受多因素产生的非线性增强交互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可为“中四角”地区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 PAHARI Sagar, JOSHI Rajeev, PAUDEL Umesh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2): 412-42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15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是尼泊尔特莱(Terai)低地保护区重要的大型动物之一,它们经常在保护区森林边界附近遇到人类及其生计支持活动。人象冲突一直是保护区附近人类居住区的主要问题之一,每年都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这一问题阻碍了保护区的可持续管理。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巴迪亚国家公园缓冲区人象冲突的原因,并评估人们对这种大型动物的感知。为此,在巴迪亚国家公园缓冲区内的三个市镇进行了结构化问卷调查。此外,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还对关键知情人士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93%的受访者在过去三年中曾遭遇大象的袭击。由于大象袭击,去年每个家庭平均损失了大约9690尼泊尔卢比。大象的攻击行为大多数发生在7月至9月,其次是10月至12月。这表明大象对作物的偏好是研究区大象发起攻击/袭击行为的主要原因。大象袭击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农田向森林的扩张而导致大象食物不足。90%的受访者对大象攻击的反应是驱赶它们(使用火或噪音);51%的受访者接受人象共存,他们认为大象具有生物学和经济价值;然而,还有41%的人拒绝与大象共存,因为大象对当地居民及其生计构成了威胁。人象冲突已对保护区管理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通过保护区、当地居民和行政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来解决相关问题。建议以后开展更多的研究,以了解大象在森林边界和邻近定居点附近人们的居住和迁徙模式。

  • 周志高, 何利杰, 林爱文, 王伦澈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6): 1206-1216.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6.009

    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创新的趋势分析(ITA)技术,基于全球辐射能量平衡档案(GEBA)数据,我们检验了1961-2010年东亚地区8个站点的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将ITA技术的检验结果与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和线性回归方法(LRM)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的年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在这一时期呈显著下降趋势(D<-0.5,P<0.01,P表示显著性检验的P值,D表示ITA的趋势大小)。利用ITA技术来检验东亚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的季节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中国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在季节上总体上也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D<-0.5),而日本总体呈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进一步被分为四组(“低”、“中”、“高”和“极高”值),并用ITA技术检测不同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年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的下降主要是“高”值和“极高”值的下降造成的。中国年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变化趋势的原因可能是日照时数减少和人为气溶胶排放增加;日本则可能是日照时数增加和云光学厚度减小造成的。最后,本研究还比较和评价了M-K检验与创新趋势分析技术的异同,结果表明,创新趋势分析技术总体优于M-K检验。

  • 梁英辉, 周楠, 穆丹, 李青楠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6): 1243-125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6.012

    本文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四丰山水库周围植物为调查对象,对水库周围植物资源多样性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为水库内植物的保护与利用及人工湿地生态恢复提供依据。采用实地踏勘法、样方法、文献研究法,对水库周围植物资源及其生活型、生态类型、分布类型及植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丰山水库周围现有植物56科137属175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种。植物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优势属为蒿属。生活型上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优势,共有86种,占植物总数的49.14%。生态型以中生植物(118种)为主,湿生植物(56种)其次,水生植物仅有1种。分布区类型以温带类型明显。依据物种重要度,将16个样地划分为6个群落,植物群落呈现大小不一的片状分布特征。

  • 银淑华, 蔡添翼, 唐承财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2): 474-483.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22

    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利用各种媒体持续地与其目标市场沟通,以期说服他们对目的地的态度,为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电子游戏无疑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增添了新的手段。本研究基于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SOR) 模型,构建了以游戏要素为自变量、旅游目的地形象为中介变量、旅游意愿为因变量的概念模型,并以《刺客信条: 大革命》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电子游戏中的旅游目的地元素对玩家的目的地形象感知以及玩家旅游意愿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得出了游戏体验和角色依恋对玩家的旅游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为中介变量正向显著影响游戏玩家的旅游意愿。本研究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和电子游戏的结合提供了研究支持。

  • 李熙, 江世雄, 赵珊珊, 李小梅, 陈垚, 王重卿, 翁孙贤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1026-1033.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13

    沿海山区输电线路施工期土壤侵蚀监测是该行业施工监理的重点。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深度学习Dense和LSTM模型对闽粤联网输电线路(福建段)施工期土壤侵蚀进行拟合,从输电线路缓冲区和施工样区两种空间尺度对土壤侵蚀回归精度评价,获得了模型优化参数和适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土壤可蚀性、年降雨量、山地植被指数(NDMVI)、DEM、坡度、高分影像波段灰度值、施工属性等10个特征值,利用Dense模型和LSTM模型可以回归出符合精度要求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研究筛选出的最优LSTM模型的优化参数为层数=3,容量=512,dropout比率=0.1,迭代次数7060; LSTM模型的回归精度随着土壤侵蚀等级升高而降低,其中土壤微度侵蚀等级的平均回归精度大于0.98。LSTM深度学习模型可应用于亚热带沿海山区工程项目引起的土壤侵蚀遥感快速监测。

  • 王辅, 何倩, 韩芬, 张鹤, 赵强, 沙小燕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903-913.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02

    本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38582-2020),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理论和水土保持原理,采用现行市场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瑞典碳税法等方法,对平凉市境内葫芦河流域果树经济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国内有关生态站现有实测数据,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估相结合,核算果树经济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营养积累、净化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并系统分析与其价值相对应的生态功能量动态变化特征。(1)平凉市境内葫芦河流域果树经济林4个发展阶段中,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呈现不断递增的趋势,其中:第一阶段(2005-2009年)总价值贡献1298873.74 ×104元,第二阶段(2010-2013年)总价值贡献2497418.09×104元,第三阶段(2014-2017年)总价值贡献2661986.48×104元,第四阶段(2018-2020年)总价值贡献2774123.44×104元。(2)果树经济林生态功能服务价值构成中涵养水源的价值最高,所占比重最大,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32.96%,对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调节流域水文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净化环境功能价值相对较小,仅占总价值的0.19%,其次为物种保育功能价值,占5.42%。按照服务价值大小排序依次为:涵养水源、释放氧气、固碳、营养物质积累、保持土壤、保持肥力、物种保育、净化环境,其生态功能价值分别占总价值的32.97%、25.94%、11.63%、11.34%、6.37%、6.14%、5.42%和0.19%。本项研究结论与国内其他成果基本符合。与同期果树经济林年产值对照表明,生态服务总价值是同期果品年产值的2.42倍。由此可以看出,果树经济林在提供大量的鲜果产品、为人们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同样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增溢,对地方GEP的贡献大于GDP的贡献。(3)平凉市境内葫芦河流域果树经济林(2005-2020年)涵养水源量为25.8753 ×108 m3,固土量21.3549.97×108 t、保肥量22.64×104 t、固碳量956.82×104 t、制氧量2561.57×104 t、营养物质积累量92.78×104 t、净化环境功能量11.3651×104 t (其中:吸收二氧化硫量94656.02 t、吸收氟化物量1793.82 t、吸收氮氧化物量6406.50 t、降尘量10794.95 t)、提供负离子量1.564×1025个,极大地调节并改善了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在稳定的栽植周期内果树经济林具有和生态公益林几乎无差异的生态服务功能,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具有巨大的补偿作用和影响,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必须首先考虑可能带来的生态公益损失。

  • 魏青青, 何文, 王金叶, 周馨冉, 姚月锋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928-939.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05.004

    喀斯特景观破碎化程度高、抗干扰能力差,厘清喀斯特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对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EE平台获取的2000-2020年5期Landsat系列影像作为数据源,从景观利用程度、景观类型动态度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层面分析研究流域景观空间分布及动态演化。结果表明:(1)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景观结构、景观类型变化趋势均存在较大差异。(2)漓江流域综合景观类型动态度为0.22%,景观利用综合指数范围在239.49-244.88,喀斯特地区景观利用程度比非喀斯特地区更高,景观变化速率更加激烈。喀斯特地区景观利用综合指数为262.32-270.50,非喀斯特地区景观利用综合指数为225.28-227.01,且喀斯特地区的综合景观类型动态度为0.31%,是非喀斯特地区的2倍左右。(3)漓江流域景观演化整体表现为破碎度增加、连通性减弱、优势度下降、异质化增强的趋势,其中喀斯特地区尤为突出。研究结果可为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为喀斯特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 钟洋, 肖池伟, 段晓旗, 徐智邦, 杨任飞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6): 1192-1205.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23.06.008

    揭示电力消耗的时空演变动态特征对于实现电力资源的科学调配与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电力消耗数据,以我国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变异系数、核密度分析、位序-规模法则、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等多种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省级、地级和县级三种不同尺度下的电力消耗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变异系数,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电力消耗变异系数(CV)在省、地、县三级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具体来看,县级电力消耗差异最大,其次是省级和地级。(2)通过核密度分析,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电力消耗集聚程度明显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3)通过位序-规模法则,发现在省级、地级和县级尺度上长江经济带在研究时间段内的| q |值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态势,并且|q|值不断接近1,说明长江经济带在省级、地级和县级等多个尺度上电力消耗的规模与数量分布日趋合理。(4)通过趋势分析,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在省级、地级和县级三个尺度上的电力消耗变化增幅都明显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5)通过标准差椭圆分析,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电力消耗标准差椭圆明显呈现出“西南-东北”的空间分布方向,并且往长三角地区的指向性非常明显,这说明推动长江经济带电力消耗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东西方向地区的电力消耗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