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报告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8, 9(1): 0.
  • 专题报告
    Marie MATTSSON, Marie MAGNHEDEN, Siegfried FLEISCHER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3): 180-185.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3.007

    我们研究了沙质施肥农业土壤有或没有填闲作物情况下的CO2大气排放。种植填闲作物的最初目的是降低氮淋溶,但我们也想通过本研究发现填闲作物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是否有起着某种作用。填闲作物样地显示土壤CO2排放有所降低。因为早先的结果表明填闲作物有效减少了氮淋溶,我们建议把种植填闲作物作为应对气候及富营养化问题的有效措施。CO2排放的季节差异表明,施肥农业土壤在6月、相邻一块无管理措施的草地在8月,排放值分别达到最高。样地中填闲作物的CO2排放于7月和8月有所降低但之后的秋天里又有所上升。施肥农业土壤呈现出收获后土壤内CO2汇的特征,即土壤内CO2的收贮。NH4+加强着CO2汇而等量的NO3-增加了CO2排放,NH4+或NO3-的有效性似乎影响着土壤内CO2汇。

  • 专题报告
    陈昱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3): 186-19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3.008

    通过构建由用地结构、用地强度、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4个子目标层、9个因素层组成的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Bayes判别法,对湖北省9个工业行业的365家典型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度进行判别分析,并对中度和低度利用企业可挖掘潜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365家企业中,集约利用企业共82家,占企业总数的22.47%,中度和低度利用企业共215家,占企业总数的58.90%;集约利用企业比例较大的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度和低度利用企业比例较大的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中度和低度企业集约利用潜力总面积为865.70ha,占企业批准用地总面积的42.38%,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巨大。

  • 专题报告
    秦贤宏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1): 44-5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1.006

    复杂地貌区域国土开发受生态环境因素影响较单一地貌地区更复杂,其境内生态敏感区类型较多,且空间分布比较杂乱,不同生态敏感区之间又相互影响。文章选择山、水、林、田、城互为镶嵌的广西钦州市作为案例城市,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建立集“地”、“水”、“绿”三位于一体的评价体系,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将单因子定性分级和多因子空间叠加模型相结合,对整个区域的生态敏感区进行综合评价及分区。从研究结果来看,这种评价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这些生态敏感区的综合分异规律,有助于当地政府在区域开发中制定更为科学的生态安全防范对策。

  • 专题报告
    简敏菲, 汪斯琛, 余厚平, 李玲玉, 简美锋, 余冠军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1): 52-59.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1.007

    采用FluorCam便携式叶绿素荧光成像仪测定鄱阳湖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沙湖和常湖冬季沉水植物的光合荧光特性,包括QY-max(即Fv/Fm,PSⅡ的最大光量子产量)、ΦPSⅡ(PSⅡ实际量子效率)、qP(光化学淬灭系数)等参数及其相应的荧光成像;应用频度法统计估测沉水植物的频度,并测定水环境的营养水平。结果表明:白沙湖优势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分别为0.48-0.68和0.52-0.71,PSⅡ实际量子效率分别为0.32-0.58和0.20-0.46,表明白沙湖的黑藻和苦草具有相似的光合作用效率;而常湖优势沉水植物莕菜(Nymphoidespeltatum)和苦草的PSⅡ最大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66-0.77和0.19-0.68,PSⅡ实际量子效率分别为0.26-0.48和0.22-0.43,表明莕菜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容易形成优势物种。调查中发现,白沙湖黑藻的频度为90%,苦草为93.3%,小茨藻(Najas minor)为26.7%,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为10%;常湖中莕菜的频度为86.7%,苦草为16.7%,小茨藻为56.7%。白沙湖中沉水植物的频度值总体高于常湖,优势物种也存在差异性。综合分析白沙湖和常湖水体的营养水平、沉水植物多样性和光合荧光特性,结果表明:白沙湖的富营养化水平高于常湖,黑藻和苦草同为沉水植物中的优势种,光合活性相似;常湖中莕菜和苦草为优势种,但莕菜的光合活性显著高于苦草,这与湖泊水体透明度和南矶山湿地不同水体的富营养化差异及不同沉水植物的生态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专题报告
    朱美峰, 赵国浩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1): 60-64.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1.008
    Baidu(1)

    焦炭价格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焦炭价格进行预测研究。建立状态空间模型时,选取焦炭价格作为唯一的状态变量,通过每一时刻变量观测值与预测值形成的新息,不断更新和迭代,以寻求最优估测值。实证分析表明,该算法对焦炭价格的跟踪和预测效果较好。

  • 专题报告
    马爱慧, 张晶晶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3): 263-27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3.009
    耕地资源保护有效方案与政策一直是国内外政府决策者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利用武汉市农民和市民实地调查数据,基于选择模型法构建假设的政策与交易市场,模拟在此假设市场下主要相关利益群体耕地资源保护偏好意愿。依据选择实验法的基本原理选取耕地面积、耕地质量、耕地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支付耕地保护费用作为环境商品的属性。首先考查了主要相关利益群体的偏好,并获得了对于保护属性主要相关利益群体农民和市民不同偏好的实验证据;然后分析不同环境商品属性组合方案所可能引起的福利变化水平。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为中国的农地保护制度和目前实施的耕地保护基金、农业补贴制度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决策参考。
  • 专题报告
    刘文超, 刘纪远, 颜长珍, 秦元伟, 闫慧敏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3): 272-279.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3.010
    Baidu(1)
    本文以中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重点区域陕北地区作为研究区,对比其前后两个10年的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并进一步分析耕地变化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论文基于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经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并结合实地验证,生成陕北地区1990、2000 和2010 年耕地现状以及前后两个10 年耕地变化时空监测数据集。进而运用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结合中分辨率、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估算陕北地区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分析耕地变化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陕北地区耕地面积及其生产力在研究期前10 年小幅增长,后10 年明显减少。耕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为满足当地人口的粮食需求以及弥补城市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大面积草地和未利用地被开垦。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城市化也是耕地减少的原因之一。总体而言,20 年来陕北地区耕地资源总面积净减少42.56%; 受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同期农田净初级生产力下降了41.90%。研究对于评估陕北地区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指导区域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 专题报告
    方叶林, 黄震方, 张宏, 彭倩, 陆玮婷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3): 280-288.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3.011
    以大陆31个省级区域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熵值法对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状况进行评价,进一步构建错位指数,对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错位(诅咒)”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旅游资源相对效率,对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表明总体上大陆旅游资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向错位现象,正向错位的地区主要位于东部地区,且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发生负向错位现象的地区主要位于广大中西部地区。不同区域效率的驱动模式各不相同,东部地区旅游资源总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驱动,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总效率主要受规模效率驱动。效率排名与错位指数排名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性,结合两者的关系为未来省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相应的建议。
  • 专题报告
    巩前文, 穆向丽, 王礼茂, 周洪, 谷树忠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2): 171-178.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2.010
    Baidu(1)
    农业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同时还具有非经济价值,而估算农业的非经济价值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把农业的价值分为生产产品价值和生态价值,并采用具有权威性的生态价值测算思想,即Costanza等于1997年提出的方法作为估算农业生态价值的方法依据,同时,由于该项研究也受到了不少严厉的批评,如由于某些数据存在着较大偏差,导致对耕地生态价值的估计过低,对湿地的生态价值估计又偏高等。因此,进一步借鉴谢高地等于2003年针对Costanza等的不足,在参考其可靠的部分成果的同时,基于对我国200位生态学者的问卷调查,制定出我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当量因子表。以此表为基础,结合天津市实际形成适用的生态价值测算方法,采用官方统计数据实际测算了天津市农业生态价值。结果发现2012年天津市农业生态价值的现实值为1112.01亿元,是当年农业经济价值375.60亿元的3倍。
  • 专题报告
    吴辉, 刘永波, 刘军志, 朱阿兴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2): 179-184.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2.011
    农业最佳管理措施(BMPs)是为了减少由农业活动引起的非点源污染,防止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的一系列措施。分布式水文模型是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和BMPs评估的重要工具。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评估BMPs在水土保持、拦沙减污的有效性,首先要在模型中对BMPs进行刻画和表达。但是,在全分布式水文模型中,如何进行BMPs表达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罗玉沟流域为例,基于一个全分布式模型,SEIM(Spatially Explicit Integrated Modeling)模型,逐步介绍如何在该模型中进行BMPs的表达,以及评估它们的水文响应。罗玉沟流域面积约为73 km2,流域内侵蚀严重,其中暴雨侵蚀占年平均输沙量的60%以上。本研究选择了3种BMPs,分别是退耕还林、梯田和免耕耕作,并在模型中对这些管理措施进行表达。措施表达的方法是通过修改该措施所在地块的主要物理参数,以此来描述其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通过在一个暴雨事件的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梯田的减沙效益较高,最大到达97.3%,免耕措施的平均减沙率最小,约为9.5%,退耕还林的平均减沙率介于这两者之间,为75.6%。
  • 专题报告
    陈晓越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2): 185-192.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2.0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扩张,现在很难再以传统方法检测短时间间隔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同时,由于受到恶劣天气以及云层覆盖的影响,光学遥感影像的获取也受到限制。SAR影像,例如RADARSAT-1,是全天候观测地面目标的理想工具。根据RADARSAT-1卫星的过境时间,本文分别采用24、48和72 天为时间间隔的RADARSAT-1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并进行分析。根据这三个时间间隔,检测结果只能在精度和效率之间进行折中。大部分情况下,采用24天作为时间间隔已经足以得到60%以上的检测精度。如果要得到更高的检测精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间隔,例如48和72天。
  • 专题报告
    胡健, 焦兵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1): 68-73.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1.008
    Baidu(1)
    本文首先利用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对我国油气资源产业的空间分布状况和规律进行了考察,然后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导致油气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油气资源产业发展呈现出产异化的空间分布状况,油气资源产业的上游集中于环鄂尔多斯区域,油气资源产业的下游没有出现空间集聚。而在影响我国油气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的因素中,外部效应是促使油气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的关键。同时,政府经济政策则是油气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
  • 专题报告
    秦伟山, 张义丰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1): 74-8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1.009
    Baidu(3)
    海岛是一个特殊的地域单元,拥有其特有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近年来随着海洋国土地位的提升,国内外学者对于海岛的研究也随之增多。本文以我国海岛县域经济体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我国海岛县域经济体产业结构入手,采用产业变动系数法和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海岛县域经济的演进以及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海岛县产业结构演进是左旋和右旋的结合演进模式,海岛县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结构演进的跳跃性特征明显。根据海岛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将12个海岛县的经济发展分为竞争增强结构优化型、竞争增强结构衰退型、竞争减弱结构优化型、竞争减弱结构衰退型、结构相对稳定型5种类型。
  • 专题报告
    张永民, 赵士洞, 郭荣朝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1): 82-90.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1.010
    Baidu(2)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在最近的十多年里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述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进展与挑战,本文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生态系统服务在生物圈中无处不在,但学术界对它们的认识却不尽相同。为了使得生态系统服务这一概念能够在生态保育和人类福祉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管理决策的要求对其作出清楚的界定,并且根据所研究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特征对其进行恰当的分类。(2)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福祉的源泉,它们具有复杂性、空间尺度、公私物品特征和收益依赖性。认识生态系统服务的这些基本特征是测度、模拟、评价和管理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前提。(3)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供给与使用是联系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们事关生态保育和社会公平等重大问题;为了制定科学的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决策,需要对它们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综合研究。(4)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包括效用价值和非效用价值在内的多重价值属性。在制定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各种价值会在一个共同、但并非总是公平的决策平台上相互交叉、补充与制衡。因此,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应当构建与使用多准则的综合价值评估体系。
  • 专题报告
    白洋, 王玲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1): 91-96.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1.011
    渔业配额制度是在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所导致的渔业危机和传统的投入控制管理失效的历史背景下,基于渔业资源生态特性而构建的一种产出控制的渔业管理模式。它是在总可捕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冰岛、新西兰等国家得以成功实施。中国学者对于配额制度的法律特性持不同观点,认同其准物权的特性是主流观点。资源的生物特性以及制度的实质内涵告诉我们,无论是国际配额还是国内配额,制度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牢牢遵循不得超越总可捕量的共同义务这一要旨,通过落实有限准入、加强监管等多种手段来保障这种共同义务的履行,才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 专题报告
    高利伟, 成升魁, 曹晓昌, 张丹, 刘晓洁, 秦奇, 刘尧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3, 4(4): 337-343.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3.04.006
    Baidu(7)
    近年来食物浪费以及食物浪费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食物浪费成为威胁食物安全的另一关键因素。尽管如此,在中国,人们仍然对食物浪费缺乏认识,尤其是餐饮业中消费者的食物浪费。因此,基于国内主流媒体报道的大量餐饮业食物浪费的案例数据资料,本研究针对餐饮业中的食物浪费做了系统的阐述。针对餐饮业食物浪费的初步估计,本研究揭示了我国餐饮业食物浪费的严重性。通过分析国际上大量食物浪费的相关文献资料,本研究具体阐述了食物浪费的资源环境代价。最后,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提出了针对餐饮业食物浪费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概念框架,以便更有效地减少食物浪费。
  • 专题报告
    吕晓, 黄贤金, 钟太洋, 赵雲泰, 李禕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3, 4(4): 344-352.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3.04.007
    为掌握中国农地细碎化问题研究进展,本文采用概括和比较分析的手段,从农地细碎化的概念内涵、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农地细碎化研究进行梳理和概括。归纳出已有研究的几个特点:①农地细碎化的内涵较为清晰且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对细碎化程度的衡量方法还需进一步深入;②目前的中国农地细碎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细碎化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以其负面影响的研究最为丰富;③农地细碎化与农地流转、土地整理的关系引起了研究的重视,但是目前主要集中于农地流转对减轻细碎化程度的探讨,土地整理对细碎化作用的研究十分缺乏;④农地细碎化研究涉及的主要是回归分析、生产函数模型等经济学研究方法,利用地理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探讨农地细碎化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最后探讨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 专题报告
    蔺雪芹, 司月芳, 王岱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3, 4(4): 353-360.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3.04.008
    Baidu(10)
    本文在分析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受到资源家底不清、政策环境不完善和生态保护压力等因素制约,存在着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低,产业体系不健全,生产成本高,产业技术水平低,行业发展无序等问题。结合这些问题,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科技进步趋势,本文提出今后重点加强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生物质能原料资源调查评估,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开发和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以期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 专题报告
    樊杰, 韩振海, 盛科荣, 孙威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3, 4(4): 361-368.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3.04.009
    西南地区是我国水电资源最富集和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加快水电资源开发是促进西南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户生计资产改善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案例,通过华电云南分公司访谈和政府部门座谈等方法,提出建立水电开发的效益共享机制并论证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税负重、补偿标准低、电价不合理、发展条件薄弱是水电开发不能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户生计资产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基于特定要素模型和持久性收入理论,提出了移民参与水电开发效益共享的长效补偿机制,构建了理论分析模型并分析了移民搬迁前、后对理论模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 专题报告
    鲁春霞, 马聪, 章予舒, 徐增让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3, 4(4): 369-373.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3.04.010
    Baidu(3)
    水能资源是中国仅次于煤炭资源的第二大能源,2011年水电装机容量占中国电力装机容量的20.4%。为了对中国水电开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该论文对过去60年来中国水电开发的生态足迹及其温室气体减排状况进行了评估。水电开发的生态足迹包括水电工程建设的能源消费足迹和土地占用生态足迹。能源生态足迹根据吸收化石能源消费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来计算,土地占用生态足迹是将水库淹没等相关建设占用的土地按照耕地面积计算。评估结果表明,到2010年中国水电开发的能源生态足迹是50.2422万ha,就面积数量而言,占中国可耕地资源的0.3%,水电开发淹没的土地面积142万ha,占中国可耕地资源的1.2%,显然土地淹没的生态足迹远远大于水电开发的能源消耗生态足迹。对水电开发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减排计算结果表明,自从1949年以来随着水电开发的迅速增长,因为水电利用减少的化石能源消耗所减少的CO2 排放量也快速增长,2010年减排量达5.02亿t,过去60年来累积减排量达62.21亿t。
  • 专题报告
    徐晓亮, 许学芬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3, 4(4): 374-378.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3.04.011
    Baidu(5)
    资源税改革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但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仍较少。我们构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建立生产、消费、收入支出和资源等函数方程,采用从价征税方式,参考国内预期税率区间和发达国家税率,模拟和分析税率设置的影响。研究表明:税率设置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系统影响程度差异不同,在经济相对稳定时,可选择如5%-7%的税率区间;在经济水平较高时,可选择较高税率区间;而在经济波动较大时,可选择较低税率区间。
  • 专题报告
    左其亭, 马军霞, 陶洁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3, 4(2): 165-17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3.02.009
    Baidu(1)
    水资源管理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水资源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在总结水资源管理发展历程,指出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剖析了反映水资源管理新思想的“三条红线”和“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内涵,介绍了和谐论理念、量化方法及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包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论途径、水资源管理的和谐论策略、分区分部门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和谐论模型、跨界河流分水问题的和谐论模型、跨流域调水问题的和谐论模型、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和谐论模型等,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 专题报告
    周洪, 谷树忠, 姚予龙, 王礼茂, 胡咏君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3, 4(2): 172-178.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3.02.010
    本文通过分析资源规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厘清资源规制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全国31个省(区、市)2000-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LR检验和Hausman检验方法来选择模型估计的形式.检验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均比OLS混合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更有效.运用该模型构建了资源规制与区域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检验资源规制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性.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1)资源规制对于调控区域经济发展是有效的;(2)资源规制对区域经济规模起抑制作用,资源规制强度每增加1个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将减少246亿元;(3)资源规制对于区域发展质量起促进作用,资源规制强度每增加1个单位,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将提高0.022个单位.研究结果支持用资源规制来调控区域经济规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验证了资源规制的有效性.
  • 专题报告
    张燕, 高翔, 张洪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3, 4(2): 179-185.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3.02.011
    为了解农业资源的总体利用状况和从增产角度评价具体资源投入的合理性,并探讨农业综合产出对各种投入资源的敏感程度,采用了“边际产出量”与“弹性系数”两个参数;又因为实际农业生产中投入的具体资源及形成的产出均有多种,现实中又缺少每种产出与特定资源的对应数据,所以采用TOPSIS法对多种产出及投入的资源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09年的多数年份,巢湖种植业的资源投入不断增加(仅从业人员的投入逐年减少),虽然产出也相伴增长,但仍有28.57%的资源利用效率为负;综合产出对农药、灌溉、农膜等资源的敏感性较高.巢湖农业实践表明,适度减少投入也有可能提高产出,这才符合资源节约型农业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资源利用状态;利用效率为负的资源则不宜再追加投入,这种情况下要增产,似应转变生产方式.
  • 专题报告
    张乐勤, 陈素平, 祝亚雯, 许信旺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3, 4(2): 186-192.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3.02.012
    Baidu(27)
    “双轮驱动” 发展模式背景下,我国建设用地扩展特征明显.建设用地变化的碳排放效应是导致大气中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运用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改进的Kaya恒等式及LMDI分解模型,对安徽省1997-2011年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建设用地扩展、人口密度变化对碳排放具有增量效应,经济增长为第一驱动因素,年平均贡献率达266.32%,建设用地扩展为重要驱动因素,其碳效应年均值为640.57万t,年均贡献率为187.30%,人口密度变化对碳排放驱动影响较小.能源结构变化、能源强度下降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年均贡献率分别为-212.06%、-58.115%.基于碳排放因素分解结果,针对性提出了碳减排的政策途径,可为政府通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实现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安徽生态省建设及减排目标实现,也可为省域尺度建设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提供借鉴.
  • 专题报告
    何宜庆, 车婷, 王芸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2, 3(4): 367-372.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2.04.010
    本文采用生态足迹理论方法对鄱阳湖地区6个城市(南昌、景德镇、九江、新余、鹰潭、抚州)1991-2010年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以生态足迹度量生态资源投入,与劳动力、资本一起作为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在贡献度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以及三大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1-2010年鄱阳湖地区6个城市生态足迹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其中化石能源地、耕地与草地的生态足迹对总生态足迹的影响较大;(2)生态资源、劳动力与资本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现出地区性的差异,南昌、九江、新余和鹰潭属于资本主导型,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景德镇和抚州属于劳动力主导型,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生态资源要素的贡献率在6个城市中均居于最后,说明生态资源要素的使用效率过低;(3)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但6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水平都很低,说明鄱阳湖地区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较低,要素的使用属于粗放型,这不利于该区域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要求;(4)第一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最小,鄱阳湖地区各城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鄱阳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专题报告
    王学礼, 陈同斌, 雷梅, 宋波, 万小铭, 李艳梅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2, 3(4): 373-378.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2.04.011
    为探索重金属中低污染农田的生态、安全利用难题,在广西环江典型的砷、铅复合污染农田上开展了低积累高耐性甘蔗品种的筛选。研究发现:不同甘蔗品种的产量差别较大,桂引9号的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在所有7个参试品种中表现最好的,分别达到了每公顷187.5 t 和27 t,比桂糖00-122高出127.0%和86.0%。同时该甘蔗品种蔗汁中的砷、铅含量均低于国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所规定的限值。因此,在重金属中低污染农田上种植桂引9号能获得较大的蔗茎产量和安全的农产品。这一研究结果将促进华南地区大面积的重金属中低污染农田的生态、安全利用。
  • 专题报告
    Mohammad SHABANI, Narjes SHABANI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2, 3(4): 379-383.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2.04.012
    Baidu(1)
    在水体工程及河流工程项目规划与设计中,瞬时顶峰流量是需要加以了解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 在估算伊朗法尔斯省西北部Kharestan流域的瞬时顶峰流量时,对人工神经网络法与传统方法的功效进行对比。为此,采用了Jamal Beig水文站25年的日顶峰流量和瞬时顶峰流量数据。在Fuller、Sangal及Fill-Steiner经验方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估算,并根据RMSE和R2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法的估算值比经验方法的更为精确,RMSE =13.710,R2 = 0.942。这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法比经验方法的误差更低。
  • 专题报告
    何汉明, 杨磊, 赵丽华, 吴晗, 范黎明, 谢勇, 朱有勇, 李成云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2, 3(2): 169-173.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2.02.009
    Baidu(7)
    作物多样性种植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危害,显著增加产量,但其中的机理尚不清楚。太阳辐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本试验研究了玉米净作(A)及玉米/大豆2:2 (B,2行玉米2行大豆)和2:4 (C,2行玉米4行大豆)两种间作模式下,玉米冠层内太阳辐射强度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多样性种植可在不同高度上对玉米植株间的受光强度和受光时间产生明显影响。在玉米穗期,相比净作,在30cm高度上,B和C模式下光强都超过了2倍,在70cm高度上,光强超过10倍。花粒期,在110、160和210cm位置上,相比净作,B和C模式下光强分别提高了5倍、2倍和12%,而且随着测量高度的下降,间作模式下光强下降较为缓慢。从第7–18叶,相比净作,各叶位间作模式下光强平均增加2倍,而且日有效辐射时间平均提高了5小时。此外,玉米的一些生物学性状,如千粒重、每株产量和穗位叶叶面积等也表现出间作B和C模式都显著高于净作。因此,间作提高了玉米的受光强度和有效辐射时间,是改善玉米生物学性状的重要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