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唐承财, 周子捷, 江玲, 刘丽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旅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专辑围绕“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组稿,共收录22篇学术论文,从“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地与民宿发展”、“旅游环境行为与农民参与旅游”、“旅游韧性与旅游风险”、“文化旅游与旅游高质量发展”五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专辑具有3个特点:研究区域丰富,研究对象多元;研究方法多样,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研究理论视角多元,涵盖多个学科。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加强本土化理论研究、拓展研究区域和视角、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研究内容等未来研究方向。本期专辑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经验,助力中国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

  • 唐承财, 上官令仪, 刘丽梅, 梅江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文旅是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数字文旅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发展。本文梳理了数字文旅促进乡村振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乡村数字文旅产业赋能共同富裕实现的机制和模式,最后提出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数字文旅已经成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路径。(2)数字文旅与乡村振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数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释放数字文旅发展潜力,二者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3)参考乡村分类方案和相关研究,提出了数字文旅促进乡村振兴的四种模式,分别是数字文旅促进城乡融合振兴模式、数字文旅促进特色村落振兴模式、数字文旅促进农文旅融合振兴模式和数字文旅促进艺术振兴模式。(4)在实践路径上,应该坚持以产品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人才振兴为引领,以政策为保障,全面促进乡村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本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数字文旅和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可为数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 李为, 季祖强, 林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本文以湖南省为例,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利用IAHP-熵权法-TOPSIS算法对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探究影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的主导因子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10-2019年湖南省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指数上升明显,旅游相对优先度逐步下行。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从0.3提升为0.96,大致经历低水平耦合-磨合-高水平耦合三个阶段;耦合协调度从0.22增长为0.89,可划分为指数双低型中度失调-较低指数型过渡-中度指数型初级协调-振兴优先型较好协调等四个阶段。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主要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乡村旅游满意度、公路网密度、农业生产条件、农产品加工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等因素影响,强化资金保障、优化服务配套、促进产业融合是提高两者之间耦合协调度的有效途径。

  • 付晓萌, 张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制约都市圈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关键问题在于乡村,以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对于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综合发展水平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2021年西安都市圈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合典型案例探究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果显示:(1) 2021年西安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水平较好,在空间差异上呈现出核心圈向外围圈层递减的现象;(2) 西安都市圈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均衡状态,在空间上表现为核心圈优于外围圈层的状态;(3)“供给-需求-保障”三者共同作用是都市圈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机制,其中“供给”是都市圈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基础因素,“需求”是其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的核心因素,“保障”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因素。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都市圈乡村振兴的理论,为提升都市圈的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提供了新的启示。

  • 范文静, 宋小雨, 李夏冰, 刘碧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乡村振兴视域的角度,结合非遗+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理念,提出了RMPP(资源-市场-产品-政策)理论,并从资源、市场、产品、政策四个维度对北京市辖10个郊区内的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RMPP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并进行打分。通过评价分析得出北京市辖10个郊区在RMPP四个维度上的发展差异,并总结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困境,如:非遗传承意识淡薄、非遗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非遗保护权责不清晰等。最后,从RMPP四个维度上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包括:非遗资源科学整合、市场模式创新、产品梯度开发、政策靶向实施等方面。

  • 李涛, 王磊, 顾秋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区位选择和决策是经济投资活动中最基本和核心的议题。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增长,乡村旅游投资科学决策对当地乡村旅游产业效率和发展成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理解乡村旅游投资内涵、认识区域乡村旅游阶段发展背景下其投资区位选择因子演化特征与过程,本研究从人地关系视角,在理解乡村旅游投资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旅游投资区位决策的影响因子体系。研究发现:(1)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旅游投资具有系统的“主体-要素-对象”体系,其区位选择以产业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区位因子体系为基础。(2)区位因子对乡村旅游投资决策的影响水平呈现产业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递减变化特征,并随乡村旅游地由产业萌芽、产业发展、快速扩张到提质增效的阶段演化出现向产业经济集中的现象。(3)乡村旅游投资区位选择阶段演化是由乡村地域人地关系系统影响乡村旅游投资收益预期,作用于乡村旅游投资“主体-要素-对象”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差异化投资策略和区位决策的过程。

  • 刘瑞瑞, 刘沛林, 申秀英, 周文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景观基因和旅游意象是传统村落旅游目的地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明晰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对于理解传统村落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和推动传统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张谷英村为案例地,基于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识别提取和“认知-情感-整体”框架的旅游意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张谷英村景观基因和旅游意象建构的作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对旅游意象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同尺度的村落景观基因在旅游意象建构中存在差异,其中,“丰”字形建筑结构的建筑基因对认知意象起到重要作用,“孝友家风”文化基因和以天井为中心的“回”字形院落布局基因次之,“龙”形山脉布局的环境基因作用最低。(2)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认知意象在景观基因和整体意象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认知意象和情感意象在景观基因和整体意象中起到链式完全中介作用。(3)通过多群组分析,发现研究假设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游玩次数和不同常住地子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丰富了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研究的内容和视角,有利于推进传统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实践。

  • 许玉慧, 长安, 阿荣娜, 董宝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旅游地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研究侧重于地域层面的空间变化与功能转型,对人地关系中“人”的日常行为与情感变化关注不足。本文提出以物质-行为-情感三元空间建构的居民日常生活空间分析框架,并将认知地图的应用从大尺度的城市结构空间意象研究拓展到小尺度的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以期提升研究的可视化与效能。研究发现:(1)在认知地图中,恼包村居民对日常生活的物质空间变迁认知由道路导向转向以区域导向为主;在行为空间上,居住空间由散点状转向聚焦状、就业空间由“圆形聚焦+扩展型扇形”结构转向“圆形聚焦”结构、消费空间由显性空间转向隐性空间、休闲空间由“点集”模式转向“圈层”模式;在情感空间上,由“一环一网四中心”格局转向了“单一环型”格局。(2)基于访谈发现,自然条件、政策制度、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形成了“驱动系统-格局演变-空间表征”的驱动机制,推动了恼包村日常生活空间的演变。本研究为乡村旅游发展中居民生活空间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关借鉴,也是一种以新方法研究居民生活空间形态变迁及空间认知的尝试。

  • 李创新, 李蓉, 叶丽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游客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者和参与者,其价值共创参与行为表现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游客价值共创的研究主要探讨变量间的单一线性关系,对其复杂机制探讨不足。基于复杂性理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构建以旅游地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个体心理内驱力(自我效能感、个人结果预期)和地方情感(地方认同、目的地信任)为条件变量,以乡村旅游游客价值共创行为为结果变量的模型,并以调查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6个条件变量中任何一个变量都不能构成游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的充分必要条件;6个条件变量共产生64条路径组合,共有5条路径3种模式驱动游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即感知结果价值驱动型、人地情感驱动型和人-地-环境综合驱动型,其中情感支持对游客价值共创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揭示了游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的复杂机制,拓展了游客价值共创行为的应用,为推动乡村旅游游客参与价值共创、增强游客体验及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 李艳, 董丹阳, 王怡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是我国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重大国家战略。一体化发展战略给民宿带来了客源共享、资源共享、竞争合作、品牌塑造、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用户体验、协助城市规划来推动民宿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利用近邻距离法和核密度估计法探讨了京津冀地区民宿的分布情况,并利用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 模型和回归分析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角度分析了民宿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民宿分布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聚集特征和空间差异性。基于LDA分析的9个因子对民宿分布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冰雪活动的显著性处于临界值,主要原因为其受限于特定的地理环境要求。因此,我们建议民宿的发展方向是围绕当地文化旅游特色,发展精品乡村民宿和社区民宿,实现共享民宿产业的差异化创新发展。

  • 周琳杰, 殷平, 周文婧, 满丹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民宿创业绩效机制的辨析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十分必要。本文构建了地方认同、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农民民宿创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收集了355份北京市民宿创业者的数据,运用Mplus软件进行路径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实证验证了该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地方认同对民宿创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对民宿创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地方认同和农民民宿创业绩效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结论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提高民宿创业绩效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具有一定的管理实践意义。

  • 谢婷, 徐艾鑫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背包旅游作为一种近年来国内热门的生态旅游类型,旅游者的环境友好行为意愿对于引导和规范环保行为以及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基于“归因理论”和“规范激活模型”,本文从个体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对旅游者环境友好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进行探索,构建了个体规范、群体认同与旅游者环境友好行为意愿之间的理论关系模型,并且用309份背包旅游者的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显示:(1)背包旅游者的“个体规范”对其环境友好行为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个体规范”受到旅游者关于景区环境问题的“后果认知”和“责任归因”两个认知因素的驱动;(3)“群体认同”在“责任归因”对“个体规范”的影响中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而在“后果认知”对“个体规范”的影响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4)同时通过对背包旅游者这一特殊旅游群体的研究与对比,本文发现在一个注重环境保护的旅游群体内,群体认同是推动旅游者采取高质量环境保护行动的重要力量。研究结果对“规范激活模型”进行了群体层面的探索,丰富了该模型在背包旅游情境下研究环境友好行为意愿的微观案例和理论认知,同时对目的地旅游者的管理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 杨占东, 董耀华, 赵晨蕾, 梅雪, 布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露营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消费,但与此同时,自然环境却被留下了许多无法恢复的消费痕迹。本文从消费动机入手,以休闲涉入和地方依恋为双中介变量,探讨影响露营旅游休闲消费者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理,从而引导露营消费者文明露营、绿色露营、无痕露营。基于动机导向行为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消费动机对亲环境行为能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休闲涉入能够在消费动机与亲环境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地方依恋能够在消费动机与亲环境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4)休闲涉入对地方依恋能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 陈伍香, 刘珊删, 朱亚慧, 唐承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旅游在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亦需关注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本文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将环境责任行为分为自我约束行为和保护促进行为两个维度,从游客视角构建了一个以乡村旅游质量感知为前置变量、地方依恋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乡村旅游情境下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质量感知和地方认同正向影响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两个维度,且均对自我约束行为影响更为显著;(2)乡村旅游质量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地方依赖;(3)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在乡村旅游质量感知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乡村旅游地在提升旅游质量时应注重游客的感知体验,增强游客地方依恋,激发环境责任行为,以此减轻生态环境负担。

  • 罗文斌, 楚雪莲, 唐沛, 高云红, 苏明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民自组织参与集体行动是优化乡村旅游治理效率、确保乡村旅游取得积极成果的关键。为了识别其潜在机制,本文选择了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IAD) 智能决策扩展模型。采用混合方法对湖南省长沙市郊区239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和20次半结构化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生计资本、户主特征、旅游市场环境、作为旅游发展进入和退出规则的制度规则、认知改革和土地整理水平对乡村旅游农民自组织参与行为集体行动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旅游市场环境变量下的“居住环境”和“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度最大,土地整理变量下的“土地用途”的影响力度最小。基于研究结果,探讨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王露, 黄梓若, 喻乐, 宁志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景区实现韧性发展是其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负面冲击的重要途径,而准确评估现有韧性水平是提升景区发展韧性的基础。本文基于韧性理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旅游景区的影响及其与景区发展韧性之间的关系分析,运用复合指标法和DEMATEL法,构建了包括防范能力、抵御能力、恢复能力和更新能力4个维度共20个指标的旅游景区发展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1)抵御能力是体现景区韧性水平的最重要维度,其次是更新能力和恢复能力,防范能力相对影响较小;(2)旅游营收重构力、机制创新力度、市场营销灵活度和融资能力是对旅游景区韧性水平提升正相关性较大的指标;(3)市场灵活度、管理决策水平、融资能力和智慧化建设水平较容易受到其他指标的影响,在提升景区韧性水平过程中需要多加注意。该指标体系可为景区准确挖掘自身问题、提升发展韧性提供科学指导与有益借鉴。

  • 翟向坤, 唐承财, 郭凌, 孙静敏, 陈爱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旅游双重正效果,其中的安全问题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为确定研学旅行安全韧性度以有针对性地开展韧性建设,本文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四个维度,结合防震减灾、应急恢复及学习改进等特征构建了研学旅行安全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及安全韧性评估模型,运用熵权法、正态云模型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并以都江堰市为例验证了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都江堰市的研学旅行安全韧性综合等级属于较高韧性水平;生态环境维度属于高等韧性水平,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属于较高韧性水平,基础设施维度属于中等韧性水平。本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系统在研学旅行安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亦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设施多样性及安全性。

  • 韦泽航, 孙建伟, 杨柳, 罗静, 邹秋雨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农村居民点脆弱性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毕节市七星关区为例,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性3个维度构建涵盖自然环境特征、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农村居民点脆弱性基本组织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喀斯特山区农村居民点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集聚特征呈多核心分布格局,脆弱性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但空间分异性特征显著,二者存在一定的空间响应关系,总体上实现了关联共振;(2)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脆弱性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暴露度和适应性、敏感性和适应性分别存在较弱负相关关系,是自然、人为、社会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3)石漠化和土壤侵蚀是导致喀斯特山区农村居民点脆弱的主要因素,各影响因素交互后因子间解释力明显增强并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研究结果对增强喀斯特山区乡村人地系统稳定性、建立预防和应对保护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周彬, 王璐婷, 王灵恩, CHRIS Ryan, 刘思怡, 熊启昊, 王玉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考察了COVID-19感知易感性、健康风险感知、风险规避与出游意愿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政府信任的调节作用。研究数据通过腾讯问卷(113)和实地调研(507)两种方法收集。研究发现:感知易感性显著影响健康风险感知和风险规避,这2个变量又显著影响游客的出游意愿。健康风险感知和风险规避分别在感知易感性影响出游意愿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它们之间的链式中介关系也得到支持。政府信任在感知易感性影响健康风险感知,以及健康风险感知和出游意愿之间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游客出游意愿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见解,有助于后疫情时代旅游经济复苏和目的地的营销策略制定。

  • 黄秋爱, 邹统钎, 王国为, 宋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遗产旅游因其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而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发展文化遗产旅游需要当地人的支持。在文章中,我们先引入了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理论,再提出关于主观规范、个人规范、当地人感知及其支持意图间关系的研究模型。结果表明,主观规范显著影响当地人的感知(包括经济感知、文化感知和环境感知)和个人规范。另外,当地人的感知和个人规范也显著影响当地人对文化遗产旅游的支持意图。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地人对文化遗产旅游的支持意图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朱磊, 胡静, 徐佳慧, 李燕楠, 马志华, 梁茫茫, 滕红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空间分析技术系统地探讨了中国教育旅游资源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教育旅游资源可分为历史遗迹、文博科技场馆、名人故居和文化教育场所四种类型,其中名人故居类所占比例最高,约为35%,文博科技场馆类所占比例最低,仅为15%左右。(2)教育旅游资源呈现凝聚型分布趋势,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为高密度核心的“双核结构“。(3)教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现不等概率分布,分形特征明显。热点区呈现出从长三角地区逐渐向西部省份扩散,且数量不断增加,冷点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区,数量维持不变,两级分化现象愈发明显。(4)影响教育旅游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政策导向>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市场>社会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中国教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 姚旻, 闫方婷, 宁志中, 谭翔, 王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下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文章基于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及门槛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向;中国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集聚水平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双门槛效应。本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不同区域间旅游产业协调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深化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 张佑印, 杨丽红, 江磊, 杨占东, 徐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业作为幸福导向产业对于提升旅游者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幸福2.0时代,旅游者从对享乐的浅层需求转变为自我实现的深层需要。本研究基于建构发展理论,借助PERMA量表,探讨旅游涉入度对旅游者本真幸福感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旅游涉入度对旅游满意度、本真幸福感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2)旅游满意度对旅游者本真幸福感产生显著正向影响;(3)旅游满意度在旅游涉入度与本真幸福感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明晰了旅游涉入度、旅游满意度及本真幸福感间的影响机理,丰富旅游活动对个体游后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同时为旅游者自我发展、相关企业及政府部门更好提升旅游者本真幸福感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