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4年, 1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30
      

  • 全选
    |
  • 李月, 耿华彩, 吴路华, 罗光杰, 陈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揭示喀斯特城市流域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对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城市流域—南明河流域为例,基于Arc GIS技术平台揭示了2000-2020年3个时期流域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采用In VEST模型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流域土地利用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方式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的增长,增长了13.07%;(2)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提升,碳储存功能略微减弱,空间上两者的物质量均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3)林地对流域水源涵养和碳储量的贡献率均超过57%,林地转为建设用地,耕地转为林地分别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和增强的两种土地利用变化形式。本研究可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水土资源开发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与科学参考。

  • 陈威廷, 胡淇研, 刘凤莲, 刘艳, 王舒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已经威胁到流域生态系统。金沙江作为长江上游,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维护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促进生态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价(InVEST)模型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对2000-2020年金沙江流域生态系统提供的5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水量(WY)、生境质量(HQ)、土壤保有量(SR)、食物供应(FS)、碳储量(CS)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金沙江流域的各生态系统服务总量除生境质量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各生态系统服务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2)CS_SR_HQ和WY_SR_FS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WY_CS之间存在显著的权衡关系。(3)CS_SR_HQ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土地利用类型(LU),WY_SR_FS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年降雨量(PRE)、LU和降雨侵蚀(R),WY_CS的驱动因素在研究期内较多变。

  • 汤雨平, 舒梦蓉, 吴元晶, 宣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湿地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而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对湿地公园科学系统规划的重要依据。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位于沿海城市福州,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具有突出的区域特征,其水域是北半球同一纬度最具有丰富的近海海洋物种的水域之一,至少有四项指标符合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本文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支撑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要素权重及指标,通过德尔菲专家评分法,构建湿地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闽江河口湿地国家公园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将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分为极端敏感、高敏感、中敏感、低敏感、不敏感五种生态敏感水平。结果表明,河岸、海滩、水渠、池塘及周边地区均在高、中敏感区范围内,而不敏感区、低敏感区分布在林地、农田、公园等人工景观环境中。

  • 陈国建, 方宁, 李剑峰, 吴兴华, 董先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金沙江下游是中国干热河谷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该地区干旱灾害频发,然而气候变化下该区域的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仍不清楚。本文基于MODIS地表温度和NDVI数据反演2000-2020年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监测研究区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期内TVDI指数与0-7 cm的土壤湿度高度相关,表明TVDI可以准确反映研究区的干旱情况;(2)TVDI在研究区的分布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多年平均TVDI值为0.59,干旱水平介于正常和干旱之间;(3)从2000-2020年,干旱程度呈现增强趋势,变干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63%,其中显著变干区域占21%,相较于2000年,14.5%的区域在2020年从正常等级转变为干旱。(4)与“干的越干,湿的越湿”的现象略有不同,我们发现干的和湿的区域都主要趋向于变干。(5)86%的区域TVDI指数与年均气温正相关,其中43%的区域显著相关,升温是研究地区干旱加剧的主要驱动力。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金沙江下游区域干旱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异质性响应提供新的见解。

  • 朱玺, 刘敏, 孙亚东, 张瑞芯, 勾海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夜间旅游为旅游休闲街区延长活动时间,而旅游休闲街区为夜间旅游提供活动场所。将Kano模型引入满意度研究领域,并根据其优缺点做出改进,构建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满意度的评估指标体系,结合调查问卷进行属性判定,通过主副属性、离散程度以及敏感性比较分析,确定各因子优化的优先顺序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杭州清河坊夜间旅游群体以年轻人为主,总体满意度较高;(2)识别出1个魅力因子、7个期望因子、10个无差别因子和3个逆向因子;(3)改进优先顺序应为服务层>设施层>体验层>项目层;(4)背景音乐、文化内涵、节事类项目等方面更受访客青睐;(5)交通、服务态度和参与感等方面急需优化。

  • 齐振英, 康佳奇, 游长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我国旅游发展的先行示范区,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省的支柱产业,旅游活动已经成为海南省社会-生态系统的主要扰动项。为了探索海南省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有必要分析海南省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弹性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现有官方公布的统计年鉴与文献资料,通过构建海南省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灰色关联度-TOPSIS综合分析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10-2020年度海南省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演变及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间,海南省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呈稳定上升趋势,一直处于中等弹性阶段。其中,社会子系统弹性呈稳定上升趋势,由低等阶段提高到中等阶段;经济子系统弹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于中等阶段;生态子系统弹性总体缓慢下降,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处于中等阶段。(2)3个子系统中,2010-2018年,社会子系统弹性障碍度最大;2019-2020年,生态子系统障碍度最大。(3)指标层弹性障碍因子主要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11个,其中社会子系统因子出现的频次最高。因此,海南省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效识别障碍因子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是提高系统弹性的重要方式。

  • 王莹洁, 焦珊珊, 朱潇月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韧性理论,利用2009-2022年河南省四大古都旅游地面板数据,构建包含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古都旅游地2009-2022年韧性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综合韧性方面:古都旅游地总体韧性建设存在差异,郑州相比之下整体韧性水平最高,韧性测算值达到0.577;洛阳次之,开封和安阳韧性建设水平较低。(2)子系统韧性方面:郑州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进行小幅波动;洛阳水平居中,发展态势较为平稳;相比之下,开封与安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且发展较慢。(3)障碍度因素方面:各系统层指标对古都旅游地韧性障碍度影响变化不同。经济韧性在各系统障碍度中始终处于第一的位置,社会韧性和文化韧性的障碍度差别不大,生态韧性相比之下障碍度最低。阻碍古都旅游地韧性提升的障碍因子基本一致,且每年变化不大。总游客增长率是制约韧性建设的首要障碍因子,障碍度始终较高。

  • 陈培荣, 尹向飞, 卢茗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环境区域协同治理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地方政府竞争是中国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体制性因素。选取2006-2018年中国27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收敛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角度分析城市生态效率的空间收敛性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首先,城市生态效率呈现收敛趋势,空间因素是影响城市生态效率收敛的关键因素;其次,地方政府竞争作为一种制度因素,在促进城市生态效率空间收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行政距离邻近竞争比地理距离邻近竞争的效应更强,其竞争压力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生态效率就增加0.114个百分点。再次,地方政府竞争导致了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这些规制政策整体上促进了城市生态效率的改善,从而缩小了落后城市与先进城市的差距。最后,地方政府通过环境规制政策对城市生态效率产生异质性影响。具体而言,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压力下,东部和环保重点地区城市的环境规制改善了生态效率,而中部和非环保重点地区城市的效果则相反。本研究的上述结果表明,如果进一步将城市生态效率引入地方官员行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生态竞争缩小地区之间的区域差距。

  • 靳财, 惠宝航, 李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群应满足经济增长和绿色发展的双重要求,提高绿色发展效率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DID)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政策对数字经济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研究的贡献是:评估了长三角城市群政策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影响;并基于“波特假说”视角,考察了城市群政策对数字经济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同。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政策提高了城市数字经济水平,但明显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这说明该政策对长三角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影响仍处于“弱波特假说”状态,城市群政策激发的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不足以显著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强波特假说”不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政策对中心城市、大中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具有门槛效应,当其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长三角城市群政策对数字经济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 沈洋, 韩孟雨, 张秀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已悄然渗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数字技术拥有提高全球能源系统安全性、生产性、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巨大潜力。文章基于2006-2021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能源效率划分为全要素能源效率和单要素能源效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Driscoll-Kraay方法调整标准误检验了以工业机器人为表征的数字技术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路径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和降低单位GDP能耗强度,在使用广义可行最小二乘法(FGLS)、双重差分法和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SDM)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提高产业虚拟集聚度和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的渠道机制提高能源效率。文章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信息技术进步如何提高能源效率的有益探讨,所得结论有助于相关市场主体制定政策措施和公司战略提高能源效率,同时还深化了数字技术影响能源消费的理论认识和机制路径。

  • 赵丽, 何调霞, 赵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本文以无锡市为研究区,使用地理统计、缓冲区分析、高斯两步移动搜索等方法评价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特征,分析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和供需状况,引入XGBoost算法计算不同类型养老服务的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无锡市的居家和机构养老资源分布都具有空间异质性,存在供需不匹配、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不同地区养老服务可达性差异巨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分布相对更加公平,但仍然与老年人口数量不匹配。影响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分布的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养老机构分布受到交通基础设施、老年人口数量、医疗资源数量、环境、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社区居家养老主要受老年人口数量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无锡市需要加大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和提升。

  • Gayatri KUNTE, Varadurga BHAT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总结相关文献探讨了森林砍伐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并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其潜在影响。选择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西高止山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各个研究主题下的相关结果,我们详细探讨了包括森林砍伐的根本原因,森林土地转化为农业用途,农业、森林砍伐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气候驱动的农业脆弱性以及如何在保护森林与发展农业之间取得平衡。研究发现,农业的转变已经成为引发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作物产量的下降。印度的干旱和亚热带地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高,这很可能是由于印度的热带森林遭受了较严重的砍伐。西高止山区联合森林规划和管理区域的树木密度较高,这为剩余土地用于非森林用途(如农业)创造了潜在的机会。

  • 贾泽, 杨秀春, 陈昂, 杨东, 张敏, 魏伦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陆上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行干扰局地植物群落的演替,对局地生态和气候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陆上风电场与局地生态、气候之间的关系,准确评估陆上风电场对局地影响,是促进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对现有的现场数据监测、遥感数据反演和数值模型模拟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陆上风电场对局地植被指数、近地表温度、风速、土壤湿度等产生了明显影响。陆上风电场降低了局地土壤含水量、增加了近地表空气温度、明显改变局地风速,并导致风电场内部局地植被指数降低、植物生长收到抑制,鸟类和蝙蝠等生物死亡率出现上升等现象,但对于风电场外部植物群落,尤其是顺风方向则呈现积极促进作用。总体而言,研究成果存在区域差异性,研究结论不具有普适性。陆上风电场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局地生态的影响和陆上风电场对局地生态产生的直接影响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仍没有清晰准确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观测数据的精度、准度和连续性,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局地微气候指标、植物物种等指标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模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为宏观把握陆上风电场对气候生态影响提供支撑。

  • 刘佳卓, 王卷乐, 李凯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是全球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威胁之一,每年直接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研究地震多发区的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是区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以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2022年甘孜州泸定6.8级地震的影响,建立了地震多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从生态、社会经济、地质等方面选取23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与理想解相似的排序偏好加权法,计算了各县市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对排序。在此基础上,对甘孜州灾后重建战略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各行政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区域差异:受社会经济和生态地质环境的共同影响,甘孜州东南部的资源承载力普遍高于西北部。本研究为地震多发区提供了承载力评估数据和支撑方法。

  • 郑翠纯, 李小梅, 范智鹏, 李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是区域生态保护研究的热点议题,沿海山区由于降水量较大、地形复杂以及受频繁台风影响,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是否影响区域生态安全?本文以福建棠园输电工程区域为例,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即生态“源地-廊道-节点”为研究对象,应用MSPA、景观连通性指数、MCR和重力模型,研究福建棠园输电工程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区域及线路2 km生态评价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变化,讨论输电工程建设的生态安全影响,获得输电工程的生态安全重点保护区。结果表明:在区域尺度上,输电线路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生态源地面积占区域面积分别为14.21%、11.79%和14.11%,重要生态廊道分别为20、21和16条,生态节点分别有168、123和227个;在生态评价区(即输电线路2 km生态影响区),输电线路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生态源地面积分别为39.78 km2、27.44 km2和29.88 km2,生态廊道总长分别为50.78 km、44.36 km和67.18 km,生态节点分别有13、7和25个;在区域和生态评价区两个尺度,输电线路施工期内,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发生位移,生态“源地-廊道”数量减少,施工后逐步恢复。输电线路工程的生态安全影响主要发生在线路两侧向外各延伸2 km的生态评价区。研究结果为线性工程项目的生态评价提供参考,也为输电线路建设的生态安全保护提供了切实科学指导。

  • THAPA Rabin, JOSHI Rajeev, BHATTA Binod, GHIMIRE Santosh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考察Kulekhani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LULC)动态变化及土壤侵蚀情况,并对2000年至2020年不同LULC类别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Kulekhani流域森林土地比例从2000年的60.72%上升至2010年的62.43%, 2020年达到64.75%。水域面积有小幅增加,2000年占比为1.07%,2020年增加到1.08%。相应地,荒地面积从0.21%增至0.35%。相反,农业用地比例逐渐减少,2000年为38%,2010年为36.24%,2020年降至33.82%。使用改进的Morgan-Morgan-Finney模型估算土壤流失量显示,2000年到2010年期间,加权平均土壤流失量呈下降趋势,而2010年到2020年期间略微增加。计算得出的土壤流失值分别为2000年8.64 t ha-1 yr-1、2010年7.12 t ha-1 yr-1和2020年7.30 t ha-1 yr-1。土壤侵蚀易感性图表明,2000年到2020年期间,非常低风险的土壤侵蚀区域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森林地区,而农业区域则显示出低到中度的易感性。此外,荒地区域显示出中高度的土壤侵蚀易感性。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未来的努力应包括在荒地地区进行造林计划,在农业区域实施保护耕作方式,并采取适当的道路稳定措施。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位于Garhwal喜马拉雅山的Bhagirathi(HA-BV)谷地是一个生态和文化重要性极高的地区,但当地居民的生计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基于社区的气候变化适应方法(CB-CCA)已成为一种增强地方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福祉重要策略,并提高了社区发展的韧性。本文旨在研究HA-BV地区的CB-CCA和生计保障计划,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挑战的策略。研究认为优先考虑适应该地区崎岖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条件的可持续生计选择至关重要。例如,与山谷独特的土壤和气候动态相适应,推广温室种植和农林复合种植等替代农业,可能会带来较好的结果;此外,鼓励养蜂、手工艺和生态旅游等替代生计途径不仅可以创收,还能保护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了鼓励当地居民实施这些环境友好的生计措施,政府和利益相关者需要进行战略性投资,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道路建设和电力供应)可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研究结果可为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类似情境下未来构建气候韧性和保障生计的努力提供参考。

  • 郝江虹, 李悦, 赵莹, 程沁毓, 赵秀勇, 陈东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碳中和目标下减排措施对粤港澳大湾区臭氧(O3)形成的潜在影响,我们重点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区和郊区的O3浓度和敏感性变化。本文基于中国未来排放动态评估模型(Dynamic Projection model for Emissions in China,简称DPEC)提供的“双碳”目标下的排放情景数据,采用WRF-SMOKE-CMAQ空气质量模式,分别模拟了我国2020年、2030年和2060年这三个关键节点年份的O3浓度,并利用内嵌于CMAQ的DDM(Decoupled Direct Method)模块计算了各地O3对NOx和VOC的一阶敏感系数SO3_NOx和SO3_VOC,以揭示O3对这两种主要前体物排放的响应敏感程度。研究表明:(1) 对于O3浓度的变化,从不同季节来看,与2020年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地区2030年和2060年冬季O3浓度均呈上升趋势。从不同城市来看,与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O3浓度一直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2) 对于O3敏感性的变化,SO3_NOx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负值区域逐渐减少,正值区域逐渐扩大。2030年SO3_NOx负值绝对值下降,NOx滴定作用减弱。2060年,粤港澳大湾区大部分地区SO3_NOx转化为正值。对SO3_VOC来说,未来情景中研究区域全年均为正值且整体呈下降趋势。

  • 孙梓煜, 欧阳熙煌, 李浩, 王军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卫星遥感提供了大尺度空间和长时间序列的地球表面变化信息,已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人类活动可能对较小尺度的空间产生影响,并可能在较长时间内被检测到,这需要具有较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时空数据融合算法的发展为这些需求提供了机会。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提出了一种残差卷积神经网络(Res-CNN)模型,利用全新的网络架构来融合来自Landsat 8和MODIS图像的NDVI检测结果,从而显著提高融合结果。通过与现有算法的比较,在两个不同地区进行的实验都展示了改进效果。模型性能通过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的线性回归进行评估,并通过决定系数(R2)、回归斜率(Slope),并与两种传统的模型(ESTARFM、FSDAF)进行比较。结果显示,Res-CNN模型预测的NDVI对研究区上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R2分别为0.773和0.804,slope为1.01和0.989)。该研究证明,本文开发的Res-CNN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强的稳健性,优于传统模型。这项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因为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时空数据融合模型,还可以为区域尺度农业和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利用提供长时间序列的数据。

  • 张欣晔, 陈雅如, 张宁, 宋泊瑶, 马尚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现有自然资源会计研究为基础,尝试进一步丰富自然资源会计的管理属性,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对比,针对中国政府在资源管理方面的监督审计需求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机制:构建自然资源报告。通过分析人为因素对自然资源带来的影响,给出自然资源报告的信息结构和账户内容,研究认为,自然资源报告体系在逻辑基础和理论基础方面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该体系框架由基础情况报表、保护修复情况报表、资源利用情况报表、资源破坏情况报表四个部分组成,并给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质量情况说明表、保护修复政策情况说明表、保护修复资金情况说明表、自然灾害情况表、破坏资源案件登记表的参考表式。研究可为以监督管理为主要诉求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