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1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1-30
      

  • 全选
    |
  • 戴代新, 薄茗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降雨和洪水对城市安全的威胁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韧性。此外,基于生态系统的防灾减灾(Eco-DRR)是目前国际上韧性城市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提高城市雨洪韧性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提高海绵城市雨洪韧性的方法,并以上海江川路街道城市设计为例进行实践。我们利用雨洪模型模拟了江川路街道的洪涝灾害,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的人口和财产状况,通过风险矩阵进行综合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生态防灾减灾措施,提高江川路街道城市雨洪韧性。最后,构建江川路街道的生态基础设施,在生态基底的基础上创建安全健康单元,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表明,基于Eco-DRR的雨洪韧性提升途径可以有效缓解江川路街道的雨洪风险。同时,基于生态基础设施建立的安全健康单元也有助于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基于Eco-DRR构建了一种海绵城市韧性提升途径,同时也为安全韧性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 周璐红, 王盼婷, 白雨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生态安全格局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以西部核心城市西安市为例,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基于生态服务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识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引力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并优化生态空间结构布局。结果表明:(1)本研究识别生态保护源地面积共3352.5 km2,占全市的33.2%,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骊山丘陵及渭河、黑河、泾河沿岸。(2)除生态源地外,低、中、高水平安全格局区域分别占全区的27.21%、15.95%和14.31%。(3)本研究共生成21条潜在廊道,总长约105.24 km,其中包括9条关键廊道。研究区主要依靠潜在生态廊道保持南部生态源地之间的连通性,其他区域相互之间廊道的传递消耗成本值较高。(4)提出构建以“一屏、一带、数廊、多区、众点”为核心的生态安全网络格局布局体系,优化西安市的生态空间结构。

  • 邢勤锋, 张梦雪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补偿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恢复、开发与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本研究将空间生产理论与博弈论理论相结合,构建空间博弈模型。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分析的方法,对淮河流域安徽段流域生态补偿满意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 政府管理在空间博弈中仍处于主导地位,相对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满意度,它对淮河流域安徽段流域生态补偿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2) 空间博弈满意度的提高,需要加强其成本控制,正视其行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准确识别淮河流域安徽段流域生态补偿目标群体。本研究有助于深化流域生态补偿的认识,实现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基于研究成果形成如下观点以提升淮河流域安徽段流域生态补偿满意度:打造多元协同治理新格局,丰富成本协同管理新内涵,识别利益共享新需求。

  • Norbert J. NGOWI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木材碳化过程制造木炭的土窑效率低,是第三世界国家木炭废物增加的原因之一。然而,将木炭废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能源和促进环境健康的潜在关联和方法在非洲并不广为人知。因为农户决定了能源使用的类型,所以提高社区农户参与再生木炭废物的生产和再利用能力,是维持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坦桑尼亚基洛萨区的一种将木炭废物转化为家庭燃料能源和维持环境健康的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是通过对298个随机选择的家庭进行访谈、小组讨论和观察收集的,并采用SPSS Statistics 20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中使用的木炭废物转化为燃料能源的方法表明,当地木炭废物制成可回收煤球,改善了树木采伐的行为,并通过再利用增加了附加燃料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因此,本研究为政策制定者采用木炭废物回收策略来解决与能源相关的问题奠定了基础,为坦桑尼亚及其他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健康的目标提供了可能的方案。

  • 郝佩雯, 史常青, 赵怡宁, 辛诚澍, 曹越, 赵廷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在植物生长季5-10月选取了3种典型林分和无林地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用日本COM-3200PRO空气负离子检测仪对负离子浓度进行监测,并用安培空气离子评价指数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典型林分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特征,除春季蒙锻(Tilia mongolica)林和黑桦(Betula dahurica)林外,夏季和秋季均呈 “双峰型”曲线,全年生长季峰值均出现在9: 00-11: 00和16: 00-17: 00,谷值出现在13: 00左右;月变化特征,除胡桃楸林(Juglans mandshurica)外均呈“单峰型”变化,林内外均表现为在7、8和9月负离子浓度较高;季节变化特征,林内外空气负离子浓度整体表现夏季(833±150 ion cm-3)>秋季(735±174 ion cm-3)>春季(632±178 ion cm-3);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表明,有林地的平均CI值为0.75±0.26,空气清洁,无林地的平均CI值为0.31±0.04,清洁程度在允许值范围内,表现为胡桃楸林(0.83±0.11)> 蒙锻林(0.74±0.10)>黑桦林(0.67±0.13)>无林地(0.31±0.04)。

  • 顾芳芳, 刘晓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高速城市化和雾霾污染问题。大量人口集中在城市,这也带来了空气污染、环境问题和传染性疾病。选取2017年中国29个省会城市的雾霾污染数据,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研究了城市空间扩展与雾霾污染的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大部分城市的空间扩展与雾霾污染呈显著正相关。西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空间扩展对雾霾污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南部沿海城市空间扩展的系数最大,为0.438,其次为西南地区,为0.4104,最后为长江中游,为0.296。此外,北部沿海和黄河中游有两座城市的城市扩展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东部沿海、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各只有一座城市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三个区域城市空间扩展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最小。黄河中游的经济发展对雾霾污染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城市绿化水平对雾霾污染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黄河中游的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对雾霾污染产生负向影响。由此,为了降低中国的雾霾污染,不同地区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

  • 胡绵好, 陈拉, 袁菊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主流发展模式。本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四角”38个地区的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然后采用标准差椭圆法分析了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异,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法揭示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变异的主导影响和交互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19年,“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区域差异明显;(2)2010-2019年,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空间重心呈现由东北向西南的变化过程,移动速度呈现“波形”上升趋势;各特征时间点的标准差椭圆范围呈减小趋势,说明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变化趋于集聚。(3)2010-2019年,各因子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空间变异的影响各不相同。此外,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双向交互主要表现为二元增强关系和非线性增强关系,特别是受多因素产生的非线性增强交互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可为“中四角”地区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 钟洋, 肖池伟, 段晓旗, 徐智邦, 杨任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揭示电力消耗的时空演变动态特征对于实现电力资源的科学调配与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电力消耗数据,以我国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变异系数、核密度分析、位序-规模法则、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等多种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省级、地级和县级三种不同尺度下的电力消耗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变异系数,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电力消耗变异系数(CV)在省、地、县三级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具体来看,县级电力消耗差异最大,其次是省级和地级。(2)通过核密度分析,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电力消耗集聚程度明显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3)通过位序-规模法则,发现在省级、地级和县级尺度上长江经济带在研究时间段内的| q |值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态势,并且|q|值不断接近1,说明长江经济带在省级、地级和县级等多个尺度上电力消耗的规模与数量分布日趋合理。(4)通过趋势分析,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在省级、地级和县级三个尺度上的电力消耗变化增幅都明显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5)通过标准差椭圆分析,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电力消耗标准差椭圆明显呈现出“西南-东北”的空间分布方向,并且往长三角地区的指向性非常明显,这说明推动长江经济带电力消耗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东西方向地区的电力消耗的增长。

  • 周志高, 何利杰, 林爱文, 王伦澈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创新的趋势分析(ITA)技术,基于全球辐射能量平衡档案(GEBA)数据,我们检验了1961-2010年东亚地区8个站点的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将ITA技术的检验结果与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和线性回归方法(LRM)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的年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在这一时期呈显著下降趋势(D<-0.5,P<0.01,P表示显著性检验的P值,D表示ITA的趋势大小)。利用ITA技术来检验东亚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的季节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中国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在季节上总体上也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D<-0.5),而日本总体呈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进一步被分为四组(“低”、“中”、“高”和“极高”值),并用ITA技术检测不同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年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的下降主要是“高”值和“极高”值的下降造成的。中国年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变化趋势的原因可能是日照时数减少和人为气溶胶排放增加;日本则可能是日照时数增加和云光学厚度减小造成的。最后,本研究还比较和评价了M-K检验与创新趋势分析技术的异同,结果表明,创新趋势分析技术总体优于M-K检验。

  • 谢爱良, Fauziah CHE LEH, Norimah RAMBELI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异质性对产业产出的影响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地理学重要议题,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文献,但学界对此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回顾和反思。通过挖掘相关经典文献对空间异质性何以影响产业产出进行文献反思与研究展望。本研究首先梳理空间异质性的内涵。空间异质性是与空间依赖性既相对应又相关联的两个概念。理论界普遍承认产业产出过程中存在空间异质性。然后从空间异质性影响产业产出的逻辑基础、关系协同、度量等方面进行文献的梳理分析与总结。分析空间异质性对产业产出的影响不能忽视空间维度,还要重视企业个体的异质性。产业产出分析需要基于空间异质性与空间依赖性的关系认同展开。对于空间异质性对产业产出的影响以及观测对象的相异程度,是可以通过计量的方法来测定的。度量空间异质性影响产业产出的常见指标主要有半变异函数、空间扩展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最后指出未来研究的若干方向,以期为今后空间异质性影响产业产出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提供有益思路。

  • JOSHI Rajeev, K.C. Jibesh Kumar, DHAKAL Purna Prasad, DEVKOTA Utpal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疏伐是在森林立地进行的一项主要抚育作业,其目的是获取林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等各种目标。疏伐对热带和温带森林的影响是为数不多的研究主题之一,因此,本研究旨在评述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此类研究,并揭示保留树木的生长发育、气候恢复力及其他服务的响应态势。运用人口、干预、比较和结果测量(PICO)的系统首选报告条目与荟萃分析(PRISMA)框架,根据确定的目标选择重要论文,然后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对提取的数据进行了分组、汇集和分类,以探究所研究变量中是否存在任何时间或空间趋势或模式,并且对评述的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尽管疏伐对森林或林分产量的影响已在世界各地开展了广泛研究,但因物种特异性反应仍然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本综述强调,有必要研究间伐对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包括非木质林产品、生物多样性、社会功能和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本研究还强调了长期试验对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性。此外,本项关于疏伐对除生长和产量以外的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分析还发现,迄今为止进行的特别是关于生物多样性和供应功能的少数研究,必须关注生态系统服务,而不仅是关注过去研究中所描述的内容。这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解及其在疏伐后的变化,并使我们能够分析它们之间的权衡关系。在管理森林的同时,我们无法同时获取所有的生态系统服务。然而,利用不同结果之间权衡的知识,我们可以优化收益。

  • 梁英辉, 周楠, 穆丹, 李青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四丰山水库周围植物为调查对象,对水库周围植物资源多样性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为水库内植物的保护与利用及人工湿地生态恢复提供依据。采用实地踏勘法、样方法、文献研究法,对水库周围植物资源及其生活型、生态类型、分布类型及植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丰山水库周围现有植物56科137属175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种。植物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优势属为蒿属。生活型上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优势,共有86种,占植物总数的49.14%。生态型以中生植物(118种)为主,湿生植物(56种)其次,水生植物仅有1种。分布区类型以温带类型明显。依据物种重要度,将16个样地划分为6个群落,植物群落呈现大小不一的片状分布特征。

  • 王紫媛, 初秀莹, 李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荞麦为蓼科荞麦属植物,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富含氨基酸、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除了甜荞和苦荞是栽培型荞麦以外,其他已知的荞麦均为野生种,且多数分布在我国以云南省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然而,在有关荞麦属植物资源的研究方面,目前的多数研究集中关注苦荞和甜荞这两种栽培型荞麦,而有关野生荞麦种质资源的研究偏少且较为零散,特别是针对荞麦属植物资源在云南省的地理分布特征展开的系统性研究十分匮乏。鉴于云南省是荞麦属植物资源的重要分布地区,展开有关云南省荞麦属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本论文以云南省荞麦属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等方式来建立云南省荞麦植物资源的物种名录,对其的生物特性和地理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包括物种组成、植物属性、水平分布特点、垂直分布特点、热点分布地区、海拔相似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云南省的荞麦资源十分丰富,约占全球已知荞麦种的70%,并且诸如卵叶野荞麦(F. capillatum)、纤梗野荞麦(F. gracilipedoides)等云南特有荞麦种目前在全国乃至全球其他地区并无分布记录。此外,在水平空间分布层面,荞麦在滇中和滇西北区域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在垂直空间分布层面,云南的荞麦种在1500-3000 m海拔区间内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并且海拔高度较接近的地区,其相似性指数相对较高。由于云南的荞麦种普遍较为适应多变的高原气候和贫瘠的土壤条件,其在支持山区农业系统和维持当地居民生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营养、药用和生态价值十分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加强对云南荞麦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平衡荞麦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将有助于对荞麦这一宝贵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DANISH Bhutto, 李宛盈, 肖辉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防风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减少风蚀的重要措施。在风洞中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以评估模拟柠条锦鸡儿不同植被类型(均匀、随机和集群)的防风有效性。均匀模式提供了较好的遮蔽效果,在密度为50% 时效果最佳。随着行数的增加和带状间距的减小,保护区面积和减风率增大,下风向最小风速减小。最小风速(Xmin)的位置在单排、两排和三排带上相似。在背风距离植被较近处(≤5 H,H表示了植株的高度),高密度植被格局效率大于多排带,与多带防护林相似,背风距离>5 H则相反。单行带效果最差,带间距4 H的双带防护林效果最好。多带防护林下风向风速较低,遮蔽长度较长,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设计防风林降低风速、控制风蚀提供参考。

  • JOSHI Nabin Raj, JOSHI Rajeev, MISHRA Jay Raj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树木是城市地区的宝贵资源,因为它们具有降低环境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减少雨水径流的能力,在通过吸收大气二氧化碳(CO2)进而减轻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有助于减少空气悬浮颗粒物,增加城市景观的视觉吸引力。本文对加德满都谷地环城公路地区城市树木的碳储量进行了量化,以评估城市树木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规模和作用。本研究随机对40个样地进行了详细的碳评估。详细评估中考虑到了地上和地下碳库。此外,在收集生物物理数据时,通过现场工作人员的定期监测,对数据的质量进行了控制。评估记录了环城公路树木中共33种不同的树种,幼苗、树苗和树木的平均密度分别为每公顷2149、585和194棵。2021年,环路区树木平均碳储量为24.03 tC ha-1,总碳储量为7785.72 tC。环路区树木总标准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28573.60 tCO2e。在全移动情景模式下,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年312888 tCO2e,净排放量为42547 tCO2e。环路区树木的二氧化碳储量不足14000.8 tCO2e。这项研究表明,现有的城市树木种植无法封存或抵消交通排放的二氧化碳。因此,如河岸等公共区域可以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多用途树木种植所使用。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城市地区及其周围树木的独特价值必须在可持续管理城市和城郊树木的具体政策和计划中得到重视。这项研究为决策者提供了建议,以更好地了解城市树木的作用,并为加德满都等山谷城市的城市树木种植制定可持续管理计划提供帮助。

  • 龚剑, 杨远瑶, 凌小盼, 刘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研究山地户外旅游发展对地域经济、人文环境、基础设施、人才服务等的影响,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分析山地户外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区域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实际调查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为最终实现山地户外旅游业及居民和谐共赢提供一定指导和实践作用。以四姑娘山为调研地域,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运用SPSS26和Smartpl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相关维度影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和目的地人文环境对旅游地游客满意度产生高度的显著性关系;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对游客满意度的显著性关系;其中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消费的路径系数接近0,显著性水平大于0.05,至此,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消费对游客满意度未产生影响的关系。通过Smartpls相关分析,得出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主要受山地户外旅游地的人文环境、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最终结果分析表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环境和旅游吸引物这两个因素对游客的满意度有较高的正向显著关系,而旅游目的地设施对游客满意度的显著影响关系较弱,而旅游目的地的服务因素对游客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关系较微弱,最终形成“两强一较弱一微弱”的功能关系。最后本文从人文环境、基础设施、人才服务、旅游地综合发展等提出优化和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建议,其对游客满意度提升和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赵晚晴, 张益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滑雪旅游业、生态环境和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发展冰雪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东北三省2010-2019年的滑雪旅游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对区域滑雪旅游业、生态环境和城镇化各指标数据进行综合系统评价,结合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东北地区三省份滑雪旅游业、生态环境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滑雪旅游-生态环境-城镇化(S-E-U)系统整体发展水平相对稳定,协调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系统总体的综合发展水平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差异性与一致性共存。除辽宁省外,其余两省的滑雪旅游、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类型均为“勉强协调-滞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波动显著相关,生态环境将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

  • YOTSUMOTO Yukio, VAFADARI Kazem, KUBO Takayuki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日本,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所在的社区尝试利用GIAHS的品牌优势来开发旅游产品。随着体验经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面临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的社区来说,发展可持续旅游成为现实的选择。这项研究中着眼于故事(叙事)是如何与农业产品的品牌内涵以及农业文化相联系,并总结了日本GIAHS社区在开发基于体验的产品中所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访谈和观察收集定性数据,进而采用归纳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标准分析方法挖掘转录数据的异同结构,并使用图表来直观表达想法。本研究在大分、岐阜、静冈等代表日本所有GIAHS类型的地区开展了实地调查。研究表明,景观型的遗产地可以基于GIAHS申报书提炼出的故事开发手工艺品、食品等多种纪念品。农耕模式类型的遗产地,故事可以针对单一的农产品及其生产方式叙述。另一发现是,基于体验的GIAHS产品中存在两层叙事: 第一层是利用当地已知的农业和文化传统创建的,第二层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衍生的GIAHS故事,作为对当地农业遗产的科学解读。

  • 张佑印, 刘缪伟, 贺凤凯, 张景全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险旅游作为体育与旅游融合的新业态,系统对比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于了解我国研究现状、掌握国外最新形式、指导下一步研究方向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基础,以2000-2021年作为时间跨度,借助CiteSpace V和ArcGIS软件,对探险旅游的研究数量、团队作者、研究内容、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国内在探险旅游领域的文献数量和质量均滞后于国外;(2)相较于国外研究学者以两两合作和三人团队为主, 大型研究团队数量多、分布广的特征,我国研究学者呈现以两两合作为主,大型研究团队数量少,分布较散的特征;(3)相较于国外研究机构以高校居多,集中在欧洲、北美地区,机构间联系紧密度高的特征,我国研究机构虽以高校为主,集中在北京、长三角、云贵高原地区,然而机构间联系紧密度较弱;(4)研究主题方面,相较于国外研究以“探险旅游”、“旅游”、“行为”、“风险”等多个关键词为中心的扩散模式,我国则呈现出以“探险旅游”为中心,向“开发”、“旅游者”、“风险”、“现状”等关键词扩散的特征;(5)国外研究专注于探险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研究,而国内研究专注于探险旅游者体验及满意度研究。据此提出国内应通过构建科学探险旅游理论体系、加强探险旅游交叉学科研究、强化薄弱研究领域、拓宽研究人群和研究地域、重视以项目旅游为中心的探险旅游研究等方式完善探险旅游研究体系。

  • 贺焱, 王立国, 朱海, 宋薇, 詹欣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建立拓展的STIRPAT模型,设置不同情景对长江经济带未来旅游业碳排放进行预测,将Tapio脱钩模型和LMDI分解法相结合,分析历史和未来时期长江经济带旅游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9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的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增幅有下降趋势,在空间上总体呈现“中部低东西高”的格局;在不同情景下,未来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态势,在不同时期出现峰值;历史时期长江经济带碳排放脱钩状态以弱脱钩为主,基准情景下未来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未达到强脱钩状态,中等和低碳情景下于不同时期实现了强脱钩;碳排放强度是促进历史时期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碳排放强度和投资效率是未来时期脱钩的主要驱动因素。据此,为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提出低碳发展策略。

  • 祝心仪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酒店自身的经济效益,是酒店在市场环境下求得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酒店从事各项经营活动的根本目的。所以,在疫情常态化大环境下,在入住率、餐饮量下降的巨大生存挑战下,有效提升酒店的康乐效益,是一个很有探索前景的方向。现今,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所以在康乐业中的康体更受大家欢迎与关注。开发更多、更具有吸引力的康体项目,是酒店提升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提高酒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对中国酒店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转型和发展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同时结合近几年的相关数据与报告,从中国酒店内的健康与体育项目出发,分析研究酒店康体项目存在的价值,构建出酒店康体项目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的整套思路框架。结果表明:(1)我国旅游市场潜力巨大,而国内星级酒店数量也在连年递增,酒店市场竞争变得越发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2)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酒店顾客的消费需求较从前呈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差异,建立并发展酒店康乐项目将成为促进酒店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3)通过完善内外部宣传方式,建立会员机制,将传统与创新结合,积极开展主题活动,组织线上康体等方式创新康体项目,对酒店康体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此研究结果为新时代酒店业的创新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对酒店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 陈倩茹, 吴曼玉, 曾宏琛, 罗世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居民膳食结构调整对耕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基于中国1992?2021年居民膳食结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探究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对中国耕地非粮化的动态影响机制,并利用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其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发现:(1)1992?2021年期间耕地非粮化率均值为31.02%,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居民植物性食物消费比例减少、动物性食物比例上升,食物消费结构整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3)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钙摄入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食物所含的膳食营养元素变化与人均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总体相吻合;(4)整体上,蛋白质、脂肪、钙摄入对耕地非粮化影响为正,表明动物性食物消费增加会加剧耕地非粮化;(5)总体上,能量、蛋白质、钙摄入对非粮化的影响程度较大。本研究可以为大食物观视野下耕地非粮化治理策略和耕地保护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对于膳食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优化耕地利用方式、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