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驱动因素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藏北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草地生态系统,其碳储量现状,空间格局以及驱动因素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基于藏北高原150个实测样点数据,通过克里金插值和统计方法,评估分析了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下30 cm深度根系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以及各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藏北高原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平均为0.038 kg C m-2,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平均为0.284 kg C m-2,土壤碳密度值最大,平均为7.445 kg C m-2。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约为4.08 Pg C,其中植被碳库0.58 Pg C(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土壤碳库2.58 Pg C (其余分布在裸地中),碳储量分布格局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植被碳库0.58 Pg C(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约占青藏高原植被碳库的28.29%;土壤碳库2.58 Pg C,约占青藏高原土壤碳库的26.60%。降水、温度和土壤质地均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其中降水作用最显著,三因素结合对地上生物量碳密度解释率高达86.47%,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地上碳库最易受到气候因素调控,地下和土壤碳储量的空间格局机理更为复杂。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藏北高原固碳能力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本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38582-2020),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理论和水土保持原理,采用现行市场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瑞典碳税法等方法,对平凉市境内葫芦河流域果树经济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国内有关生态站现有实测数据,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估相结合,核算果树经济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营养积累、净化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并系统分析与其价值相对应的生态功能量动态变化特征。(1)平凉市境内葫芦河流域果树经济林4个发展阶段中,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呈现不断递增的趋势,其中:第一阶段(2005-2009年)总价值贡献1298873.74 ×104元,第二阶段(2010-2013年)总价值贡献2497418.09×104元,第三阶段(2014-2017年)总价值贡献2661986.48×104元,第四阶段(2018-2020年)总价值贡献2774123.44×104元。(2)果树经济林生态功能服务价值构成中涵养水源的价值最高,所占比重最大,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32.96%,对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调节流域水文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净化环境功能价值相对较小,仅占总价值的0.19%,其次为物种保育功能价值,占5.42%。按照服务价值大小排序依次为:涵养水源、释放氧气、固碳、营养物质积累、保持土壤、保持肥力、物种保育、净化环境,其生态功能价值分别占总价值的32.97%、25.94%、11.63%、11.34%、6.37%、6.14%、5.42%和0.19%。本项研究结论与国内其他成果基本符合。与同期果树经济林年产值对照表明,生态服务总价值是同期果品年产值的2.42倍。由此可以看出,果树经济林在提供大量的鲜果产品、为人们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同样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增溢,对地方GEP的贡献大于GDP的贡献。(3)平凉市境内葫芦河流域果树经济林(2005-2020年)涵养水源量为25.8753 ×108 m3,固土量21.3549.97×108 t、保肥量22.64×104 t、固碳量956.82×104 t、制氧量2561.57×104 t、营养物质积累量92.78×104 t、净化环境功能量11.3651×104 t (其中:吸收二氧化硫量94656.02 t、吸收氟化物量1793.82 t、吸收氮氧化物量6406.50 t、降尘量10794.95 t)、提供负离子量1.564×1025个,极大地调节并改善了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在稳定的栽植周期内果树经济林具有和生态公益林几乎无差异的生态服务功能,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具有巨大的补偿作用和影响,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必须首先考虑可能带来的生态公益损失。
本文基于2000、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应用ArcGIS、Fragstas、GeoDa等软件,以金沙江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2000-2018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和景观生态风险(LER)的时空演变,在此基础上,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回归模型,探讨了二者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金沙江流域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其中未利用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较为突出。(2)2000-2018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188.94亿元到20919.79亿元,共增加730.85亿元;整体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由0.01029降低到0.01021,低风险区和高风险区面积均有增加,表明区域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仍有个别地区生态环境恶化。(3)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存在正相关关系,表现为高风险-高价值的集聚特征,且景观生态风险对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正向影响,尤其对调节服务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可为调控区域生态风险,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喀斯特景观破碎化程度高、抗干扰能力差,厘清喀斯特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对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EE平台获取的2000-2020年5期Landsat系列影像作为数据源,从景观利用程度、景观类型动态度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层面分析研究流域景观空间分布及动态演化。结果表明:(1)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景观结构、景观类型变化趋势均存在较大差异。(2)漓江流域综合景观类型动态度为0.22%,景观利用综合指数范围在239.49-244.88,喀斯特地区景观利用程度比非喀斯特地区更高,景观变化速率更加激烈。喀斯特地区景观利用综合指数为262.32-270.50,非喀斯特地区景观利用综合指数为225.28-227.01,且喀斯特地区的综合景观类型动态度为0.31%,是非喀斯特地区的2倍左右。(3)漓江流域景观演化整体表现为破碎度增加、连通性减弱、优势度下降、异质化增强的趋势,其中喀斯特地区尤为突出。研究结果可为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为喀斯特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水源涵养在众多生态系统服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揭示水源涵养时空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子,对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省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降水贮存量法估算2000-2020年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农田、草地和湿地是江西省鄱阳湖流域除森林外提供生态服务的主体生态系统。20年间研究区内生态系统类型的相互转化主要发生在森林、农田和城镇之间。期间城镇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幅达91.77%,其余生态系统类型则以减少趋势演变。(2)2000-2020年间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空间上整体呈东西高、中间低的特点,时间上则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20年间共减少97.11×104 m3 km-2。(3)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是不同影响因子交互增强的结果,而非单一因子主导。生态系统类型变化与年降水变化、年气温变化、日照时数变化因子交互作用后的地理探测器q值分别为0.555、0.541、0.501,交互因子对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的影响程度达均达到50%以上。
提升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为表征的绿色发展效应,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2001-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将能源与环境因素同时纳入分析框架,运用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GTFP及其分解项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GMM方法实证检验三种类型环境规制、FDI对GTFP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中国GTFP年均增长2.13%,绿色技术进步是GTFP增长的源泉,GTFP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不存在非线性效应,经济激励型和自愿协议型环境规制与GTFP之间分别表现出“U”形和倒“U”形关系;控制型规制没有通过FDI对GTFP产生间接效应,而激励型和协议型规制则可以通过FDI间接促进GTFP的提升;不同类型环境规制、FDI的GTFP提升效应呈现出区域异质性特征。探究环境规制的绿色发展效应及其特征,对于选取合理化环境规制类型,采用差异化环境规制强度,实施双轮驱动助推GTFP增长,实现环境规制与FDI良性互动,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民用核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公共安全、公众健康、环境保护等领域。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产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从碳足迹的角度出发,遵循生命周期分析法(LCA法)的基本核算内容,测算民用核技术应用产业主要环节的碳排放情况。并通过SPSS软件计算出全国(除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2000-2019年近20年碳排放的极小值、极大值和均值,采用Min-Max归一法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将民用核技术产业每消耗一个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情况与全国每消耗一个能源可能产生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民用核技术应用产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排放总量较小,但是其产值相对较大,属于环境友好型产业,顺应了低碳发展、清洁生产、绿色发展的趋势,符合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鉴于此,为促进民用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各部门应统一认识,成立专门的工作协调机制,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发挥自身优势,将各项制度政策落实到位,增加项目数量,提升项目质量;推进民用核技术应用产业“内循环”发展,同时拓展海外市场,打造“外循环”高地。
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经济走廊之一。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容易发生灾害的地区之一。鉴于灾害治理中的分权化趋势在世界范围内日益盛行,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巴经济走廊地区的灾害管治系统。具体而言,文章比较了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国家、省、市和社区级别的灾害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在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进行的半结构化和开放式访谈,文章仔细审视了中巴经济走廊灾害治理分权化的当前趋势。从相关利益攸关方参与的经验中总结出了灾害治理分权化的现状与问题。我们发现,尽管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灾害管理系统也表现出一定的分权化趋势,但国家和省级灾害管理机构在救灾工作中仍然发挥着关键作用。灾害管理的集中化和分散化并不矛盾,灾害治理越向分散化转变,更迫切需要整合多层次(纵向)和更广泛(横向)的合作。因此,我们旨在为中巴经济走廊加强灾害管理的未来道路提供见解、经验教训和建议。特别是,我们总结了中巴经济走廊有效应对灾害风险战略和灾害管理区域合作的不同但综合的方法。
本研究对印度北阿坎德邦奈尼塔尔地区的农业用地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该研究基于Landsat 5, Landsat 7 and Landsat 8卫星图像数据,使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对该区域近21年(2000-2021年)的农业和非农业土地进行分类。陆地卫星图像使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进行处理,随机森林分类器的选择则是基于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和分类与回归树(CART)之间的比较分析。对总体准确度、用户准确度、生产者准确度和Kappa系数进行了评估,以确定研究区域的最佳分类器。结果表明,2021年RF、SVM和CART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96.38%、94.44%和91.94%;类似地,RF、SVM和CART的Kappa系数分别为0.96、0.89和0.81。陆地卫星在农业和非农业地区的分类图像显示,该区域在21年间(2000-2021年)农业用地减少了4.71%。该研究还表明,过去4年(即2018-2021年)该区域农业面积下降幅度最大。本研究对于发展中国家了解农用地变化并采取适当措施以保护该地区的动植物非常重要。
船舶排放是影响沿海地区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向岸风的作用下,船舶排放对沿海地区大气污染物的不利影响更加显著。然而,已有研究仅仅基于特定时间范围内以及特定站点的情况,针对全年长时间序列以及不同季节,向岸风的发生频率以及对船舶排放传输的影响还尚未完全了解。因此,本研究选择长三角地区作为目标研究区域,使用WRF/Chem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 coupled with Chemistry) 模型来探究2018年向岸风影响下,船舶排放对沿海地区PM2.5的影响。结果表明:(1)向岸风影响下,船舶排放对PM2.5的贡献较全年平均贡献和非向岸风影响下的贡献更为显著,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向岸风时段,船舶排放对PM2.5的贡献值在上海市和宁波市可分别达到9.3 μg m-3和7.4 μg m-3,分别为全年平均值的1.8和1.3倍。(2)在向岸风时段,船舶排放对PM2.5的贡献不仅在沿海地区显著增加,在内陆地区的贡献也较为明显。在中部地区距海岸线200 km处,船舶排放对PM2.5的贡献值在向岸风时段为4.5 μg m-3,而全年平均值仅为2.5 μg m-3。(3)在向岸风影响下,船舶排放对PM2.5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在向岸风的影响下,冬季船舶排放对PM2.5的贡献较其他季节大。在夏季,船舶排放对PM2.5的贡献,在向岸风与非向岸风时段的差异最大。在春季,即使向岸风发生频率最低,但船舶排放对PM2.5的影响仍较大。仅考虑年均或者月均的情况下,船舶排放对PM2.5的贡献可能往往被低估,这将不利于重污染时期对船舶排放的精准防控。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向岸气流存在时,船舶排放传输特征,并为沿海空气污染控制和管理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文化休闲场所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空间。以北京市5625处文化休闲场所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重心坐标、标准差椭圆、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对1994-2019年北京市文化休闲场所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市文化休闲场所空间多少不均,“核心—边缘”格局凸显,从长远看,文化休闲场所有向南北郊区扩散的态势。(2)随时间演进,北京市文化休闲场所由中心城区的“单核集聚”向中心城区和通州区“双核并存”演化,空间上有向全市扩散分布的趋势。(3)中心城区的东城、西城、朝阳、丰台形成北京市文化休闲场所的HH集聚区,怀柔和密云则成为LL集聚区。(4)北京市文化休闲场所的空间分布受经济、人口、交通、教育和政策等多因素影响,由“经济”和“需求”双因素共同推动向单一的“经济”因素驱动转变。
科学识别生态修复优先区域,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的关键和难点。本文以南方生态脆弱区修水县为例,基于格局-过程原理,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包含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系统敏感性在内的生态修复区域识别的指标体系,探讨区域生态修复优先区域的识别方法。结果表明:(1)案例区生态修复优先区总面积为2880.6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3.93%。(2)在主要生态修复优先区内,耕地面积为210.83 km2,建设用地面积为122.52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55.35%和51.43%。确定不同等级生态修复优先区可以为决策者区分生态退化区域修复需求的轻重缓急,也能够为不同程度退化区域采取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提供依据。生态修复优先区的确定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基础信息,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改善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沿海山区输电线路施工期土壤侵蚀监测是该行业施工监理的重点。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深度学习Dense和LSTM模型对闽粤联网输电线路(福建段)施工期土壤侵蚀进行拟合,从输电线路缓冲区和施工样区两种空间尺度对土壤侵蚀回归精度评价,获得了模型优化参数和适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土壤可蚀性、年降雨量、山地植被指数(NDMVI)、DEM、坡度、高分影像波段灰度值、施工属性等10个特征值,利用Dense模型和LSTM模型可以回归出符合精度要求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研究筛选出的最优LSTM模型的优化参数为层数=3,容量=512,dropout比率=0.1,迭代次数7060; LSTM模型的回归精度随着土壤侵蚀等级升高而降低,其中土壤微度侵蚀等级的平均回归精度大于0.98。LSTM深度学习模型可应用于亚热带沿海山区工程项目引起的土壤侵蚀遥感快速监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都完全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和有效途径。本文将深度贫困地区民族村落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探索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构建深度贫困地区民族村落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以深度贫困地区峨边彝族自治县彝族村寨底底古村为研究案例,分析其2014-2021年8年时间里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最后遴选影响民族村落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与表征指标,探讨制约发展的主导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引导作用明显,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增强,后发增长空间大。作为少数民族贫困村,政府对于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对两者耦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度,建议:政府做好顶层设计,为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加快乡村文化振兴,驱动乡村旅游质量提升;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促进乡村多方振兴。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释放内需潜能、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都市圈的乡村产业尤其是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都市圈城乡融合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都市圈乡村产业发展目标,构建包括产业发展、产业融合、乡村建设与农民生活四个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TOPSIS方法,对西安都市圈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进行评估。研究发现,西安都市圈乡村特色产业总体发展绩效处于中等水平,在“三产”融合层面的发展绩效相对较好,有一定的产业链延伸以及产业功能的拓展,并且在此过程中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很好地带动乡村社会的发展。空间上,西安都市圈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出由核心圈向外围圈递减的圈层式分布特征。类型上,不同类型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各类产业的短板各不相同。基于此,提出区域特色产业协同化发展、类型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旅游业消费水平高,环境污染严重。随着五台山旅游业不断发展,环境压力持续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2005-2019年五台山游客接待量、五台山国内游客门票收入、中国旅客周转量、能源强度、五台县人均GDP和中国人均GDP对五台山旅游生态足迹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回归构建了扩展的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模型。结果表明:(1)五台山旅游生态足迹呈现增长趋势,2005年为27798.07 gha,到2019年则增至67467.36 gha。(2)五台山游客接待量、五台山国内游客门票收入、中国旅客周转量、五台山人均GDP、中国人均GDP均呈现增长趋势,而能源强度则呈现下降趋势。(3)扩展的STIRPAT模型表明五台山游客接待量、五台山国内游客门票收入和中国旅客周转量弹性系数分别为0.086%、0.075%和0.164%,说明它们每增加1%,五台山旅游生态足迹分别增加0.086%、0.075%和0.164%;五台县人均GDP和中国人均GDP的弹性系数呈上升趋势,在研究期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没有出现,说明经济增长仍然没有减轻环境压力;能源强度弹性系数为-0.108%,说明它每增加1%,五台山旅游生态足迹则降低0.108%。因此,实施有效政策与技术创新能够显著降低五台山旅游生态足迹。
村镇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关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全国2189个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网格维数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索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的空间分布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空间分布趋于集聚分布,空间分异较为明显;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核密度分析在空间上呈现出多个核中心,以及由核中心向四周递减扩散而形成的呈带状分布的次级中心的分布格局;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系统具有明显无标度区,分形特征显著;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空间分布主要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明显,其中自然因素中地形地貌和湖泊水系是主要影响因素;人文因素中社会经济、交通、民族文化是主要影响因素,人口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对物种栖息地和物种分布格局的研究是开展物种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栖息地质量对濒危物种的种群健康和种群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作为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关键物种的顶级捕食者雪豹而言尤其如此。本研究在新疆天山中东部通过红外相机调查方法获得194个有效雪豹分布位点,结合12个环境特征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GIS技术对雪豹在天山中东部的潜在分布区及适宜栖息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雪豹在天山中东部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约为15919 km2,高质量适宜栖息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天山中部乌苏、呼图壁和乌鲁木齐南山一带;(2)刀切法(Jackknife)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覆被类型、平均气温日较差、等温性、坡度及海拔是影响雪豹分布的重要因素,海拔2500-5000 m的落叶针叶林、草原和植被稀疏的裸岩地带是雪豹在天山中东部地区出现概率较高的区域。本研究初步确定了雪豹在天山中东部的重点分布区域,为有效开展雪豹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土壤健康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蚯蚓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常见生物,因而使得它容易被选择成为监测土壤健康的物种。家用洗涤剂广泛用于日常清洁。为了研究家用洗涤剂对安德爱胜蚓和威廉环毛蚓两种蚯蚓的影响,选取香皂、洗衣粉、洗发露、洗洁精、沐浴露和洁厕精,以雨水为对照,用质量浓度为千分之一的六种洗涤剂用来浸泡20条蚯蚓4小时或者更久,直接浸泡或者伴土浸泡,所用伴土来自花生地耕作土。检查存活的蚯蚓数并计算存活率。结果表明:在这六种洗涤剂中浸泡4小时后,安德爱胜蚓100%死亡,威廉环毛蚓100%存活;当浸泡时间延长到24小时后,威廉环毛蚓也100%死亡。然而,同样浓度的洗涤剂伴入花生地黄棕壤再浸泡这两种蚯蚓,蚯蚓钻入土壤,浸泡4小时后,这两种蚯蚓在对照和香皂、洁厕精两种稀释液中100%存活;在洗衣粉、洗发露、洗洁精和沐浴露处理中,安德爱胜蚓存活率分别为:30%、24%、19%和12%,相比之下,威廉环毛蚓在这四种处理中100%死亡。 结论 质量浓度为千分之一的这六种洗涤剂稀释液直接浸泡和伴土浸泡都可杀死安德爱胜蚓和威廉环毛蚓。这是首次研究洗涤剂稀释液对蚯蚓的毒杀报告。
Thaipotamon chulabhorn,通常称为粉蚧蟹,是一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最不受关注”物种的淡水蟹,它们仅存在于泰国Dun Lumpun森林内,并且越来越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本研究旨在调查导致粉蚧蟹对环境变化脆弱性的关键动态因素。研究期从2016年3月15日至10月23日,涵盖了当地夏季至雨季结束的时间段。本研究使用1997-2016年的蟹种群记录、野外测量和调查,以及对经验丰富的公园管理员的采访,进行了脆弱性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干旱对蟹种群和它们的生计构成了最大的威胁(得分为7.96/10),其次是天敌数量的增加(得分为7.41/10),地下水位的变化(得分为6.11/10),地下水质量的变化(得分为4.63/10),森林土壤的变化(得分为4.63/10)和人为干扰(得分为4.26/10)。自1996年以来,人为干预对蟹种群产生的直接影响很小,主要是因为公园方限制了人群进入该森林区域。表现为异常的降雨量和雨季开始较早的2016年干旱,严重影响了粉蚧蟹的交配季节并缩短了持续时间。然而,持续增加的蟹种群表明,它们在面对更多的天敌数量、不断变化的地下水和森林土壤的情况下,不会受到显著的脆弱性影响。总之,尽管存在栖息地和气候变化,Thaipotamon chulabhorn螃蟹种群在本研究期间表现出正常的发展,但在干旱期的生长周期会表现异常。
自古以来,药用和芳香植物(MAPs)在尼泊尔就被广泛种植并用于医疗保健和治疗实践,在尼泊尔社区拥有很重要的文化、宗教和经济价值。近年来,MAPs部门在尼泊尔尤其是喜马拉雅山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商业部门,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生计机会。本研究评估了MAPs对尼泊尔卡纳利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卡纳利省共鉴定出58种MAPs。人们发现,这些一年生、两双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各个部分都可被用作药物、香水和食品。在2019/2020财年,卡纳利省的MAP产生的经济产出为1607.38亿尼泊尔卢比(13.9亿美元),相当于卡纳利省GDP的1.03%,相当于全国GDP的0.02%。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未纳入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用途,目前的GDP估算低估了MAPs部门对国家GDP的贡献,如果将人们从这一部门获得的所有收入和环境利益都体现在国民账户体系中,进行估价和记录,那么MAPs的GDP将远远高于本研究中的估算值。我们得出结论,MAPs对卡纳利省和尼泊尔的GDP有合理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