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8年, 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11-30
      

  • 全选
    |
  • 陈秧分, 李先德, 刘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日益成为中国农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短板。如何提高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缺乏清晰的一致的理论与经验支撑。本文尝试以1961-2013年间全球32个主要农业大国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收敛指数、相关系数、非参数检验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研究期内各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差距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其中日本等土地资源稀缺国成功实现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跃迁,印度等国家与领先国美国的发展差距相对扩大;②农业劳动力剩余程度、农产品加工化水平、农业产业结构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资源禀赋、农业机械化水平、生物化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效应则持续降低甚至不再显著,一定程度上表明农业生产由侧重实现集约化、集中化与规模化转向更加关注市场化、多样化与优质化,是推动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的经验所在;③中国人多地少以及农业劳动力占比仍超过30%的基本国情,决定当前政策应以提高以小农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效率为重点,中长期则需通过诱致性技术进步、生产要素替代、多功能农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安排来根本上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
  • 秦奇, 成升魁, 吴良, 刘晓洁, 刘爱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进一步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世界农业资源和拓展对外农业合作潜在空间,是保障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和优化国内粮食消费结构的有效路径。本研究基于分国别潜在耕地和粮食自给率的估算,并结合上述两个指标对中国海外粮食合作国家进行分类,从而初步刻画其空间格局。结果显示,中国的粮食进口目标空间主要位于澳大利亚、北美、南美、东欧和中亚;中国粮食企业“走出去”的目标空间重点应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北部区域。研究提出,在维持好与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传统粮食贸易关系的同时,中国可以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粮食合作空间:可加大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等东欧中亚国家的粮食进口量,粮食企业“走出去”的重点方向可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 王学, 李秀彬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最近出台了土地休耕政策,其目的之一在于退耕冬小麦,以恢复华北平原的地下水环境。考虑到华北平原是中国的小麦主产区,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会影响国家小麦的稳定供应。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进行小麦的优化配置,以实现国家粮食生产和水资源保护的“双赢”。然而,小麦优化配置的潜在区域在哪里?近年来小麦面积和产量的时空变化分析很有可能对潜在区域的找寻有所裨益。本文即利用农业统计数据揭示了1990-2014年中国县域小麦面积和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社会上可接受”三个原则,最终确定了两个空间连片地区作为小麦优化配置的潜在区域,分别被称为淮河沿线区和东北冷凉区。同时,本文还提出了小麦产量提高的措施及多项农业政策,以促进小麦向上述潜在区域转移。
  • 谷昌军, 张镱锂, 刘林山, 李兰晖, 张炳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缅甸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其农业发展在国际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缅甸农业土地资源的评估,是对其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评估的基础。本研究分析了缅甸适宜进行农业开垦的土地与主要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缅甸农业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1)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与缅甸农业土地适宜性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AUC > 0.8),结合贡献度高低,筛选了包括土壤、气候、地形以及灌溉条件共11个主要因子;2)土壤厚度是影响缅甸农业土地适宜性的最主要的因子,土层厚度小于100 cm时,农业土地适宜性较低;地形条件中,坡度是影响适宜性的主要的因素,当坡度大于20°时,农业土地适宜性较低;气候条件中,降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河网密度与土地适宜性呈现出正相关的态势;3)缅甸当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达到40万km2,其中高度适宜性的土地(Grade5)面积达29万km2,占国土面积的近40%;从行政区域来看,主要分布在马圭省、实皆省、伊洛瓦底省和仰光省,上述省份也是缅甸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 李海萍, 齐亚楠, 曲芸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境质量变化监测与评价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为探明云南省拉市海流域的生境变化情况,本文基于SPOT卫星影像提取云南拉市海流域2000年与2015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对流域生态退化度、生境质量和生境稀缺性进行评价,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15年的空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研究的15年间,拉市海地区生境退化区总体较少,数量上明显减少,生态退化度呈阶梯式下降;总体上生境质量保持良好并有所提升,少部区域生境质量降低;耕地生境稀缺性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拉市海生境质量提升的原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1)当地自2000年起实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伐木毁林等森林破坏基本杜绝,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2)较高的林地占比,赋予当地较高生境适宜性本底;3)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幅提高了居民经济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时生态资源红利的持续发挥,增加了居民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保障了森林、湿地及珍贵动植物资源保护,使生态退化减弱,生境质量提升。同时,必须注意到当地人地矛盾的加剧。为持续减轻生态退化,促进生境质量的提升,还需推动生态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减少生产生活对第一产业的依赖,缓解人地矛盾,从而使流域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保障可持续发展目标。
  • 李庆旭, 张彪, 谢高地, 王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关注。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及精准实施生态补偿,该研究评估分析了张承地区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与流动规律,定量揭示了北京市与张承地区在生态系统服务上的区域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张承地区可供给重要生态系统服务1895亿元。这些生态系统服务主要来源于承德市及张家口市东部的森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但仍有47%的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潜力有待发挥;此外,张承地区21%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可流动惠宜至北京市,其中以水为介质和以风为介质流动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分别为34%和12%。从不同县域来看,赤城、涿鹿、崇礼、怀来、宣化和沽源供给着61%的可流动至北京市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因而与北京市有着较高的生态服务联系,北京市生态补偿政策制定应重点关注上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 罗艺伟, 张雷明, 郭学兵, 戴冠华, 王安志, 周国逸, 于贵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系统碳分配通过量化不同碳库及其交换量从而直观反映碳循环过程。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CBM)和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林 (DHM) 2010年群落调查资料,计算得到两个生态系统的植被、凋落物和土壤的碳储量及其各部分,并结合生态系统通量观测以及呼吸不同组分的估算,初步构建了两类成熟林生态系统的碳分配模式。结果表明,CBM的碳储量略高于DHM,其差异主要来自于乔木的碳储量,并且两类森林植被、土壤和枯落物碳储量的分配比例呈现相似的特征。在植被碳库中,CBM将较多的碳分配到乔木中的树干和根系,而DHM则更多将碳分配到乔木中的枝条和叶片。CBM 和DHM植被碳库与土壤碳库的比例分别为1.5和1.3,根冠比分别为0.30和0.25。CBM土壤碳储量的77%分布于表层,而DHM深层土壤仍有较多的碳储存。CBM和DHM的NPP/GPP分别为0.76和0.58,Re/GPP则分别达到了0.98和0.87,而自养呼吸与异养呼吸的比例分别为0.41和1.23。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DHM叶片、枝条和根系的自养呼吸量较高导致。观测结果显示,2010年CBM为弱的碳汇(0.24),而DHM表现为较强的碳吸收能力(3.38),但由于碳交换往往在环境因子影响下出现较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因此还需要更长时间观测数据以更为准确地评价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 邹敬东, 刘文婧, 王景升, 王彤, 李超, 丁陆彬, 包小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千烟洲位于吉泰盆地的核心地带江西省泰和县灌溪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系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山地地形地貌特征的典型代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解决当地水土流失和农民口粮等问题,千烟洲的科研工作者创造性的提出了驰名中外的“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渔粮”的千烟洲模式。其中“林-牧-粮”、“林-果-经”和“水陆复合立体经营”三个子模式基本上遏制了水土流失,实现了生态-经济双赢,获得各界高度认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21世纪新的社会需求和经济背景下,千烟洲模式在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的生态背景下,又拓展了“林-禽”和“种-养殖循环经济”子模式,这对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前完成扶贫脱贫攻坚任务和促进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介绍了千烟洲模式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促进千烟洲模式的优化和推广,使千烟洲模式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模式创新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 谭景方, 万基中, 罗芳丽, 于飞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遗传多样性对植物响应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研究遗传多样性和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然而,到目前为止,气候因子对植物遗传多样性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目前并不清楚。从68篇已发表的文献中,我们收集了79种维管植物的两种常用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标(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观测杂合度)及种群坐标数据,并从WorldClim提取了19种气候因子数据。然后,利用线性回归分析了遗传多样性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在用平均期望杂合度来度量遗传多样性的75种植物中,58.7%(44种)植物的种群平均期望杂合度与某种气候因子显著相关,而在用平均观测杂合度来度量遗传多样性的63种植物中,65.1%(41种)植物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与某种气候因子显著相关。其中,最湿季均温、降水季节性、最干季降水量和温度季节性对平均期望杂合度的影响最为广泛,而平均观测杂合度则与最暖季降水量、最湿季均温、最干季降水量和最干月降水量的相关性最为广泛。木本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与气候因子之间的显著相关比例高于草本植物,不同气候因子对这两种生长型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不同。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可能在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未来气候变化可能改变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类型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可能对气候变化有不同的响应。
  • 潘霞, 高永, 汪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为正确认识气候-植被的相互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基于MOD13Q1的植被指数(NDVIEVI)及气象站数据(极端最低温度、极端最高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平均蒸气压、最低相对湿度、平均相对湿度、最大每日降水量、降水量;极端风速,最大风速,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平均站气压),对阿拉善左旗两种典型植被指数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展开全面研究。结果表明:MOD13Q1 NDVI和MOD13Q1 EVI对气候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气象站中,NDVIE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系数显著不同。同时,NDVIE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系数随着气象站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此外,NDVI对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蒸汽压、最低相对湿度、极端风速、最大风速、平均风速及平均本站气压存在时滞效应;而EVI仅对平均最低气温、平均蒸汽压、极端风速、最大风速及平均本站气压存在时滞效应。时滞期多数集中在3月份。因此,不同的植被类型对气候的敏感度不同,且利用气象站数据进行与植被的相关研究时首先应关注气象站与植被的相关性,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深入研究。
  • 阚瑷珂, 杨枭, 李国庆, 王英杰, 次仁罗布, 曾业隆, 程振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藏波罗花Incarvillea younghusbandii是著名的藏药之一,极具开发和研究价值,但准确预测其潜在地理分布一直是目前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实地调查与现有研究数据,以气候和地表覆盖为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与GIS工具,对藏波罗花在西藏地区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对藏波罗花的潜在地理分布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训练AUC值可达0.994,测试AUC值可达0.996;(2)土壤类型、年降水量和生长繁育期降水量是影响藏波罗花生长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3)藏波罗花在西藏有广泛的适生性,雅鲁藏布江与多雄藏布河间的山谷地带、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带河谷区和喜马拉雅山东段北侧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相间地带是目前主要的适生区,而喜马拉雅山脉东部部分地区可能会成为藏波罗花的扩散分布区。
  • 赵翔, 刘兆飞, 王蕊, 姚治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雅鲁藏布江作为西藏自治区第一大河,其流域内聚集了自治区主要人口和经济。随着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雅鲁藏布江水质污染逐渐严重。进行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质和水环境容量评价是对科学合理利用西藏水资源的重要保障,本文根据雅鲁藏布江仲巴至林芝段的CODCr、氨氮、总磷等三种污染物浓度实测数据,使用单因子评价法对研究区沿程水质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段首控制和断面控制下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型分段计算了研究区的理想水环境容量、污染物排放量和剩余水环境容量。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水体质量整体状况良好,流域内3种污染物均剩余较大的水环境容量,但临近上游2个水功能区内普遍存在总磷超标问题,临近下游的2个水功能区少数计算单元存在较严重的CODCr和总磷排放超标问题,急需削减污染物排放以保障流域内水环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