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退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十分严峻,尤以中国典型脆弱生态区为甚。在2016年开始实施的“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议题。然而,长期以来,生态治理研究工作缺乏实施效果评价、忽视生态技术应用、忽略生态技术地域和经济适宜性。针对这些问题,科技部在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启动了“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包括8个领域的37个项目。其中,“生态技术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全球生态治理技术评价”(2016YFC0503700,2016-2020)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参与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和中科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项目总体目标为辨识生态技术,构建典型脆弱生态区退化生态系统治理的生态技术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评价生态治理技术,筛选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生态技术;找出国外生态技术需求,推介适合发展中国家生态治理需求的生态技术模式。项目设置了6个密切相关的研究任务:生态退化分布与相应生态治理技术需求分析;生态技术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模型开发;不同类型生态技术识别、演化过程与评价;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估;生态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技术筛选、配置与试验示范;生态技术评价平台与集成系统研发。本专辑将介绍本项目研究迄今取得的进展,包括生态技术辨识和评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概述,中国及代表性国家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技术演化和评估案例等。希望本专辑对同类研究以及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了解“十二五”期间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情况,在资料收集、典型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从工程管理、工程建设、实施效益三个方面共选取24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省区工程实施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 大部分省区工程建设得分>0.65,得分较高,工程管理和实施效益得分多在0.45-0.65之间,总体得分偏低;(2) 综合评价结果呈正态分布,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综合得分分别为0.71,0.68和0.67,实施效果良好;吉林省、辽宁省得分分别为0.38和0.42,实施效果有待提升;其余各省得分均在0.45-0.65之间,效果中等;(3) 评价结果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地带性规律,西南岩溶区实施效果最好,其次是西南紫色土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北方土石山区和南方红壤丘陵区,东北黑土区实施效果有待提升。
沙障是风蚀工程治沙的主要措施之一,已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广泛应用。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沙障应用以来在沙障类型、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简要归纳和总结,指出了沙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详细论述了沙障研究规律及发展趋势,认为科技、需求和发展理念是沙障研究的三大驱动因素,发展环境友好的生态技术,促进沙区经济产业化是沙障研究的方向。
水土保持技术对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治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向相关专家咨询并查阅文献,结合对70余年来纸坊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过程的分析,梳理所采用的水土保持技术,明确其所产生的生态经济社会背景。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技术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和水土保持生物技术;在不同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阶段,因人们的需求及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一致,其水土保持技术种类也有所差异。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Ⅰ、Ⅱ阶段,主要以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为主,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第Ⅲ阶段综合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和水土保持生物技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调整产业结构。为了加快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更加注重于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草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促进水土保持生态资源后续产业发展、形成水土保持与农业产业-资源优化耦合等方面的水土保持技术的研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