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Articles
  • Articles
    Charlotte E. L. WHITHAM,时 坤,Philip RIORDAN
    2015, 6(5): 281-29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如果当地群众对野生动物以及保护的态度与其他利益相关群体不一致,则易引发显著的冲突,削弱或破坏保护工作的成效。本研究收集了中国西南部一个自然保护区周边171位当地居民和59位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数据,这些问题覆盖了受访者对生态系统服务、自然保护区和人类与野生动物共存三类主要问题的态度。通过对当地居民与政府公务人员态度的相似度统计分析,探究这些差异存在的本质。两个群体对涉及保护区和人与野生动物共存问题的态度的相似度极高,分别为60%和100%,而对有关生态系统服务的态度的相似度只有25%。政府工作人员群体的属性特征与他们的态度并无直接相关,当地民众的态度常常与其居住地所在的子村寨相关。本研究对不同利益群体的态度的分析结果显示,鉴于两个主要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态度差异,未来在利益相关问题上存在产生冲突的潜在可能性,应当予以关注和认真对待。
  • Articles
    葛晓颖,陈 清,孙志刚,何春娥,李涛,欧阳竹
    2015, 6(5): 293-30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设施番茄根层氮素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氮肥的用量及避免硝酸盐污染,但是在设施番茄生产中减少氮肥用量对土壤微生物,尤其对优势菌群有何影响目前还知之甚少。本文以6年定位试验中不同氮肥用量及秸秆处理的设施番茄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及秸秆处理对土壤细菌和两种主要细菌(假单胞菌及芽孢杆菌)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设置如下处理:对照(10 t ha-1鸡粪作为底肥)、传统高氮处理(600 kg N ha-1)、传统高氮+小麦秸秆处理、减氮处理(300 kg N ha-1)及减氮处理+小麦秸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6年减氮处理并未导致番茄减产;与对照相比,化学氮肥及秸秆的施用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芽孢杆菌及假单胞菌的数量,但不同氮肥用量之间对土壤细菌、芽孢杆菌及假单胞菌数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DGGE图谱表明氮肥用量及秸秆添加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但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减少一半氮肥用量既不会导致减产,也不会对土壤微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该试验条件下减少氮肥用量是可行并且有益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 Articles
    方兰,王 浩,袁 渊,王超亚,王思博,胡阗洋
    2015, 6(5): 302-30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洽川湿地地处黄河中游秦、晋、豫交汇处,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温泉湖泊型湿地,也是《诗经》名篇《关雎》的诞生地。本研究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基础上,从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个方面来评估湿地的整体价值。结果显示,洽川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年度使用价值为792.36×108 元。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洽川湿地的非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其年度非使用价值约为62.7×108 元。本研究还就洽川湿地的《诗经》文化价值是否影响受访者支付意愿进行了对照组分析,结果显示其文化价值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访者的支付意愿。
  • Articles
    尚勇敏,司月芳,曾 刚
    2015, 6(5): 310-31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碳排放控制与经济增长的双重挑战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选择成为令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经济规模与碳排放量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呈现出绿色增长、棕色增长和黑色增长等三种方式。本文利用1971-2010年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时间序列数据和数理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近4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其中,1971-1977年总体为黑色增长,1978-2001年总体为棕色增长,2002-2004年间为黑色增长,2005-2010年又进入棕色增长阶段,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绿色增长目标仍有待努力。依据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互为因果,经济粗放型增长特征显著;但从长期看来,经济增长并不是碳排放的原因。经济增长速度与碳排放强度下降之间的关系要求中国应权衡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对此,本文认为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并加快技术创新、要素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Articles
    杜强,王 宁,车 雷
    2015, 6(5): 318-32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三步走”战略背景下,本文采用逆向追踪法,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主要一次能源消耗为研究对象,消除在能源转化过程中因地区科技水平不同造成的影响,通过改进IPAT模型,对2050年前中国人均碳排放在三种经济发展情境假设下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中国人均碳排放峰值随经济发展情境不同将分别在2020和2030年出现,人均碳排放量将达到2.0127-2.6791 t;峰值出现前人均碳排放量将以每年2.25%-3.40%的速度增长,之后会以每年1.33%-1.78%的速度降低。至2050年,人均碳排放量将减少为1.3147-1.8817 t。本研究为中国未来碳排放政策的制定以及国际碳排放权限的划定提供了方法与数据支持。
  • Articles
    李艳梅,赵剑锋,刘广生
    2015, 6(5): 324-33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发展,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例不断增加,其碳排放量也逐渐增长。因此,服务业成为北京市节能减排亟需开拓的新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首先对北京市2005-2012年服务业直接CO2排放量进行核算,然后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服务业间接CO2排放量进行核算,最后对服务业直接和间接CO2排放量的增长原因进行分解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北京市服务业间接CO2排放量远远大于直接排放量,前者是后者的6倍多;直接以及间接CO2排放量都呈增长趋势,并且间接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直接;直接CO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产业规模增大和直接CO2排放强度变化,虽然产业结构和直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起到了抑制作用,但影响较小。间接CO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产业规模增大、产业结构以及间接CO2排放强度变化,间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起到了抑制作用,但影响也较小。
  • Reports
  • Reports
    Eve BOHNETT,Philip RIORDAN,时坤
    2015, 6(5): 331-34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云南省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进行猫科动物调查的同时,我们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在保护区核心区内进行了哺乳动物调查。我们在该保护区林地内架设了40台数字红外相机,旨在进行大中型哺乳动物调查评估。在2460个红外相机工作日内,拍到5目17种哺乳动物照片共计232张。调查记录到的这些物种不仅展示了该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也包括了许多珍稀物种以及具有很高保护价值的物种,如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和菲氏叶猴(Trachypit hecus phayrei)。此外,也发现了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水鹿(Rusa unicolor)、豚尾猴(Macaca leonine)、云猫(Pardofelis marmorata)等IUCN红色名录易危物种。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包括7种重要的食肉动物。有蹄类和其他一些猎物物种为记录最多的类群,分布也更为广泛,包括猕猴(Macaca mulatta)、赤麂(Muntiacus muntjac)、水鹿、野猪(Sus scrof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等。这些初步的调查结果为当地开展科学规范的物种监测和保护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可参考案例。
  • Reports
    Shamik CHAKRABORTY, YASUDA Hiroshi, Abhik CHAKRABORTY, NABETA Hajime, KAWAI Takayuki, ISHIYAMA Shun5
    2015, 6(5): 345-35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尼罗河是地球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也是非洲干旱区域重要的淡水补给源,是一条受到人类广泛影响的河流。本文博采以实地研究为支撑的文献,试图解释引起尼罗河流域环境广泛变化的诸多社会驱动力。主要关注点为下尼罗河,这里人类干扰的影响最为突出。我们认为,尼罗河流域的资源管理问题具有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纠结的特点,若想有效开展流域管理,必须将注意力由与水相关的问题转向整个流域范围的管理规划。这一整体规划在制订时,对环境历史的了解非常重要,并且,“利益共享”理念可以减轻这个极其敏感的干旱流域日益加重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