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3年, 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3-30
      

    评论
  • 全选
    |
    评论
  • 评论
    谷树忠, 周洪, 姚予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过高,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尤其是自然资源约束的变化威胁着未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制度基础及经济条件,本文提出了资源规制的概念.资源规制是政府规制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应用,其目的在于调节和控制区域发展,是政府对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经营和保护等行为的约束.资源规制包括了两层涵义:一是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二是以自然资源为工具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我国资源规制的基本框架主要由法律规制、规划规制、标准规制和具体的指标规制四个层次构成,而其他的社会参与、监督、监测、评价和奖惩对于资源规制框架的构建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资源类型来看,我国的资源规制主要集中在对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和环境资源的规制上,而对于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规制力度则较弱.总体来说,我国的资源法律规制、规划规制和标准规制的基本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具体的指标规制则较为分散和破碎,建立完善的资源规制体系仍任重道远.
  • 评论
    周蕾, 王绍强, 居为民, 熊喆, Georg KINDERMANN, 陈镜明, 石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80年代我国鄱阳湖流域实施造林再造林工程,该区域森林面积大幅增加.大规模植物造林可能极大地影响该区域森林碳库与碳收支的变化.因此,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流域碳平衡对中国碳循环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对于该地区长时间尺度的碳平衡,特别是在未来气候变化和CO2浓度上升的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趋势的了解不多.本研究利用过程模型InTEC模型结合区域气候模式(RIEMS 2.0)模拟的未来气候资料估算了鄱阳湖流域1981-2050年碳收支情况.1981-2000年,年NPP的快速增加主要归因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森林土壤有机碳(0-30cm)在植树造林初期每年降低1%.同时该地区森林在过去20年期间从碳源转化为碳汇.2040-2050年森林总碳库相比较2001-2010年增加0.78 Pg C.基于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增加(A1B)背景下,鄱阳湖流域NEP趋向于稳定(20-30 Tg C y-1),除了少数年份因为干旱引发了大的碳汇损失.模拟结果同样表明水分是控制该地区NEP年际变化的主要因子而NPP的年际波动主要受到温度的影响.
  • 评论
    张彩虹, 李胜功, 张雷明, 辛晓平, 刘杏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氮沉降也许已经改变了凋落物分解速率和物种组成,从而影响生态系统氮循环和碳储量.本文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采用凋落物袋的方法,结合低剂量氮添加处理实验(对照:无氮添加;低氮处理:1 g N m-2 y-1;高氮处理:2 g N m-2 y-1),研究了在28个月的分解实验期间,氮沉降对三种优势种地上部凋落物分解剩余重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我们的研究中,无论高氮还是低氮添加均对单物种凋落物分解没有影响,但是低氮添加轻微地抑制了混合凋落物分解.凋落物分解明显地受到物种类型的影响.我们的结果说明,初始凋落物质量可能是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决定因素,自然生态系统中低剂量的氮沉降并不会影响单物种凋落物的分解.
  • 评论
    李兰海, 白磊, 姚亚楠, 杨青, 赵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气候模型(GCM)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来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并可预估包括人类活动因素驱动在内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然而其较低的分辨率并不能捕捉到那些地表特性复杂区域的气候变化特性.因此,使用包括区域气候模型(RCM)、偏差校正法和统计方法等方法在内的降尺度方法来处理GCM的原始数据以达到评估区域的气候变化的目的.本研究应用使用偏差校正法中的delta方法将24个GCM在IPCC 三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月尺度数据水平分辨率降尺度到0.5℃,进而用于分析新疆未来气候变化格局.基于降尺度后的计算结果与GCM模型原始数据比较表明:降尺度方法可以改善复杂地表和地形的区域气候变化预估特征,并降低GCM生成的气候数据在新疆地区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A1B、A2和B1 三种情景模式下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在21世纪早期具有相似的空间格局与变化趋势,到21世纪中期会产生波动变化.年平均气温在A1B,A2和B1 三种情景下到21世纪末将分别达到10℃,11.1℃和8.5℃;与此同时,年降水量将会有波动性的增加趋势.在2020-2070年间,A1B情景下区域年平均气温大于其他两个情景.A1B情景下的年降水量在2020-2040年间也大于其他两个情景.然而,在不同的情境下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同情景下年平均气温的差异达6℃,而年平均降水差异大约200mm.在区域气候变化格局方面,到21世纪末,在天山中部、伊犁河流域、天山南部和塔里木河下游的年平均气温的增长要比准噶尔盆地、帕米尔高原和昆仑上北坡的小.年降水量在南疆西部呈现出轻微的下降趋势,但是在昌吉,吐鲁番,哈密和阿尔金山北部呈现出增长趋势.
  • 评论
    申建秀, 王秀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取甘肃省正宁县1995,2000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耕地统计数据为分析依据,以ENVI, ArcGIS和Fragstats为主要工作平台,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为了避免了评价指标选取的主观性,在景观水平上针对土地利用斑块数量、形状和蔓延度等特点选取了相应的景观指数,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数.为了研究生态风险的空间变化和验证生态退耕政策实施的效果,本文引入了生态风险质心迁移模型和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模型,定量描述了甘肃正宁县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前后生态风险的相对大小和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生态退耕工程的实施使得正宁县东、中、西部的生态风险均减小,减小幅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东部为生态风险防范管理的最重要地区;(2)正宁县生态退耕前后生态风险质心向西南方向迁移了4288m,东部和西部景观破碎度的大幅度变化对县域生态风险质心的迁移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提示:为了进一步加强正宁县生态安全管理,东部地区应以林地和草地生态保护为主,中部地区应保证耕地的质量并强化对新增建设用地的规划和控制,而西部地区则需构建水土保持型农业生态系统.
  • 评论
    王景升, 张宪洲, 陈宝雄, 石培礼, 张俊龙, 沈振西, 陶建, 武建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藏北高寒草地系统生态脆弱且区位重要,草地退化和沙化的治理是目前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本文采用遥感解译、模型模拟、地面取样验证等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趋势和原因,以实验为基础,总结了退化草地恢复的几种重要模式.数据分析表明:藏北羌塘高原轻度退化草地占62.0%,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占15.1%,1991年以来,退化面积快速增加,2000年以来重度退化面积增加趋势明显.藏北西部的草地轻度退化可能由气候暖干化所引起,而中部、东部的重度退化主要由超载过牧引起.总结出轻度退化草地的“封育”、中度退化草地的“施肥+封育”、重度退化草地的“补播+施肥+封育”三种草地恢复模式.提出了退化草地恢复和保护的间接途径“南草北上”生态工程的战略构想.
  • 评论
    严盛虎, 董锁成, 李泽红, 刘佳骏, 王隽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短缺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文章在对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区水资源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对三北五期工程区623个县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水资源约束下适宜造林的县区有387个,较适宜造林的县区有185个,次适宜造林的县区有60个.
  • 评论
    焦兵, 杨凤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然而西部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造成了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了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了有效地控制西部地区碳排放量的急速增加,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引致西部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视角出发,利用1991—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碳排放量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自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这种关系更加显著.同时,检验还发现西部地区的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对碳排放量增加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三次产业间结构变动的影响系数达到16.4,二次产业内部采掘业和重工业比重上升的影响系数达到14.3,人均居住支出和人均交通支出的影响系数也分别达到5.6和6.5,而传统的人口规模、收入规模则对西部地区碳排放量的影响微弱,影响系数仅为0.73和0.86.因此在制定西部地区“十二五”节能减排战略时,需要更多的从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视角出发.
  • 评论
    谢冬, 周恒杰, 纪海婷, 安树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加之长期过度开发已经使得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已经不堪重负.因此,为了改善和恢复湿地的多种功能,如减缓径流、蓄洪防旱,净化水质等,在适当的地域恢复和重建湿地是当今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从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湿地恢复的基本原理以及湿地恢复的基本流程;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分别阐述了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的三个基本模式,以及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策略;最后还对湿地恢复项目的评估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 评论
    郝海广, 李秀彬, 张继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农户兼业现象十分普遍.本文基于在内蒙古太仆寺旗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生态脆弱区农户兼业及其对耕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研究区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农户兼业现象十分突出,而兼业程度不同的农户,其经营土地的方式差异明显.非农就业户通过将其土地转给其他农户而脱离了农业耕作,这同时满足了其他农户扩大土地经营面积的愿望.种植结构差异不大,均体现为劳动生产率高的作物具有优势;对于有耕地利用行为的纯农业户、I兼型农户和II兼型农户,随着兼业程度的增加,物质投入增加,说明农户兼业使其资金约束减小,增加了资金投入能力,但是在劳动力约束下,兼业农户的劳动力投入减少,且务农劳动力“妇女化”、“老龄化”和“文化低”等现象突出;作物单产和土地净收益纯农业户大于兼业农户,说明劳动投入对土地产出更为重要.文章最后认为建立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与耕地利用相互协调的机制,是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与农业生产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 评论
    沈镭, 薛静静, 高天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机遇与挑战并存.生物质能发展具备资源丰富、产品多元化、循环利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显著优势,加快生物质能开发对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极为重要.本文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中国生物质能开发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不明显,中国的粮食安全主要受其农业生产条件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生物质能可以不受限制的发展,中国发展生物质能需综合平衡多种因素,如短期内大量投资、生物质供应的激烈竞争.清洁、可持续是中国生物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 评论
    万永坤, 董锁成, 毛琦梁, 王隽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外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都是从经济发展或人均收入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导致了环境污染先恶化后改善趋势,但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而且也没有揭示出二者相互作用的机理.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来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的耦合机制与演变机理,并以甘肃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环境压力的结论.而且不同产业由于性质差异所产生的污染也各不相同,因此要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