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21世纪初地球科学战略重点.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36.
[2] 张军涛,李哲,郑度.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小波分析及其环境效应解释——以东北农牧交错区为例.地理研究,2002,21(1):54~60.
[3] 路云阁,李双成,蔡运龙.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的多尺度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地理科学,2004,24(4):432~438.
[4] 王菱,甄霖,刘雪林,等.蒙古高原中部气候变化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地理研究,2008,27(1):171~180.
[5] 陈克龙,李双成,周巧富,等.江河源区达日县近50年气候变化的多尺度分析.地理研究,2007,26(1):526~533.
[6] 陈隆勋,朱文琴,王文,等. 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气象学报,1998,56(3):257~271.
[7] Wang J X L, Gaffen D J. Late twentieth-century climatology and trends of surface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in China.Journal of Climate, 2001, 14: 2833~2845.
[8] 王遵娅,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气象学报,2004,62(2):228~236.
[9] Qian W H, Zhu Y.Climate change in China from 1880 to 1998 and it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Climate Change,2001,50:419~444.
[10] 任国玉,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
[11] 周宁芳,等.近50年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高原气象,2005,24(3):344~349.
[12] 李万源,等. 中蒙干旱半干旱区冬、夏季地面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Ⅰ):1月.高原气象,2005,24(6):889~897.
[13] 李万源,等. 中蒙干旱半干旱区冬、夏季地面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Ⅱ):7月.高原气象,2006,25(4):624~632.
[14] 宋燕,季劲钧.气候变暖的显著性检验以及温度场和降水场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2):157~165.
[15] 牛涛,陈隆勋,王文. 青藏高原冬季平均温度、湿度气候特征的REOF分析.应用气象学报,2002,13(5):560~570.
[16] Mestas NAM. Orthogonality properties of rotated empirical mod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00,20:1509~1516.
[17] Houghton JT, et al (eds).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112~117.
[18] 叶笃正 主编.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I).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13~14.
[19] 章祖同 主编.内蒙古草地资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1~4.
[20] 魏凤英 编著.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05~142.
[21] 施能 编著.气象科研与预报中的多元分析方法.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12~128.
[22] 张家诚,林之光.中国气候.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82~4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