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30
      

  • 全选
    |
  • 秦勇, 付刚, 沈振西, 钟志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粮,青藏高原昼夜不对称增温明显,为了降低这种不对称增温对藏区未来粮食安全预测存在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在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以冬青一号为试验材料,采用FATI(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田间开放式增温系统进行了为期两个生长季节(即2018-2019和2019-2020年)的昼夜不对称增温试验(即全天增温AW、白天增温DW、夜间增温NW和对照CK),以期探讨不对称增温对西藏冬青稞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三种不同增温处理对冬青稞的物候期的影响显著,均导致各物候期提前,全生育期缩短,影响程度表现为AW>NW>DW,并且不同增温处理均使得冬青稞从播种到抽穗期的间隔缩短,抽穗期到完熟期间隔增加,AW效果最为明显,且达到统计显著水平(P<0.05);在生长前中期,冬青稞地上生物量和株高在不同增温影响下均有提高的趋势,生长后期,NW处理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此外,增温使得完熟期叶和茎鞘的分配比重下降,根和穗的分配比上升;AW、NW和DW增温处理产量两年平均提高了16.4%、24.6%和9.5%,其中2019-2020年NW处理较对照达到显著水平(t=-2.541,P=0.026);产量构成方面,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有提高的趋势,每穗粒数除AW处理外有提高的趋势,穗长和结实率除NW处理外有降低的趋势。因此,昼夜不对称增温对西藏冬青稞的影响不同。

  • 张志永, 樊宝敏, 宋超, 张孝仙, 赵庆文, 叶兵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根系构型(Root system architecture,RSA)是指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结构和延展形态。根系构型不仅决定了植物获取水分和养分等资源的能力,还影响到根系其他功能的发挥,对植物整体的健康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植物根系构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水肥吸收规律、根系与地上部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了解植物的生理健康和生态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重点对其形态、功能、可塑性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文中首先概述了根系的基本结构、生理和生态功能。然后从土壤水分、养分、温度、通气等方面总结了影响根系构型的土壤因素。之后,详细描述了根系构型的研究方法,包括传统挖掘法、二维形态观察法和三维图像重建法等。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研究者在该领域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 关鹏, 郑一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森林物候是研究气候与环境变化之间关联的重要参量。本研究将光学相机作为近地遥感卫星设备获取森林图像,计算出绝对绿度指数(GEI)数据,通过双逻辑斯蒂模型和归一化处理方法,拟合GEI数据物候季节变化曲线;引入LSTM和GRU深度学习模型对物候数据进行训练和测试分析,并验证深度学习模型合理性和性能评估,最后预测GEI数据未来60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森林物候训练和预测方面,GRU与LSTM模型经直方图和自相关图验证,显示预测数据分布与真实数据趋势吻合,LSTM与GRU模型呈现的结果数据具有可行性且模型具有平稳性;LSTM模型与GRU模型的MSE、RMSE、MAE和MAPE差值分别为0.0014、0.013、0.008和5.26%,GRU模型的性能优于LSTM;LSTM与GRU模型对GEI数据未来60天预测,均表现出与上半年GEI数据变化趋势相符合的走势图;通过GRU和LSTM对GEI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模型预测,实现LSTM和GRU深度学习模型在森林物候预测中的响应,同时验证了GRU性能优于LSTM模型,从而进一步揭示未来森林物候的生长和气候变化,为森林物候预测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Wakshum SHIFERAW, Sebsebe DEMISSEW, Tamrat BEKELE, Ermias AYNEKULU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调查牧豆树 (Prosopis juliflora) 的入侵及其对本土植物物种的影响和控制该物种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估: (1)牧豆树入侵对Awash Fentale和Amibara Woredas两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2)牧豆树入侵对本地木本植物更新潜力的影响。样品采集是在牧豆树灌丛、牧豆树与本地物种混生群落、未入侵林地和开阔放牧场进行的。植被调查按照牧豆树的入侵状况分类,然后在不同入侵状况生境中采用随机抽样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在植物种类组成中,非入侵林地记录的物种比例最高,为87个(占27.4%),而开阔放牧地记录的物种比例最低,为70个(占22%)。牧豆树的入侵降低了植物的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R)的平均值在牧豆树与本地物种混生群落(H'=2.22,R=14)和未入侵林地(H'=2.23,R=13)显著高于牧豆树灌丛 (H′=1.96, R=12) 和开阔放牧场 (H′=1.84, R=10)。在牧豆树与本地物种混生的群落下,本地植物更新苗总密度最高,为358株 ha?1, 而在牧豆树灌丛下更新幼苗密度最低,为153株 ha?1。此外,本地木本植物更新苗密度在牧豆树灌丛下仅为102株 ha?1,而在未入侵林地下却高达1252株 ha?1。如果牧豆树入侵及其对本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继续,外加气候干旱,阿法尔植物区系的植物多样性将受到严重影响,其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所有利益相关方应参与,并采取多学科研究应用于研究区的牧豆树管理和牧场恢复。

  • Joseph P. LAMBERT, Johanna V. HARTMANN, 时坤, Philip RIORDAN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是鸟类保护的重要区域,也是许多特有种和濒危物种赖以繁衍、栖息的家园。在全球范围内,群居穴居哺乳动物的存在对生活在干旱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鸟类的种群结构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便是其中的代表物种之一,其集群筑巢的行为为青藏高原地区的许多鸟类提供了丰富的生存资源。然而,鼠兔被当地牧民视作有害物种,并被列为人工灭杀的目标物种之一,鼠兔种群的急剧下降可能对当地鸟类群落造成显著影响。本研究在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鸟类群落调查,旨在研究鸟类群落结构的差异与鼠兔洞穴群存在与否的关系。为此,本研究将调查点按照鼠兔洞穴的有(群落中)无(群落外),以及鼠兔群落是否已被灭杀进行分类。综合运用非度量多维标定法(NMDS)、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以及秩和检验(Wilcoxon rank-sum tests)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布在鼠兔群落已被灭杀和未被灭杀的调查点的鸟类群落在结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本研究在“群落中”和“群落外”观测到的鸟类群落结构则存在显著的差异,且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有鼠兔集群的调查点中观测到了10个物种,而只有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被持续观测到出现在“群落外”。有6个物种在“群落中”的物种多度显著高于“群落外”。虽然本研究结果无法证实盐池湾地区开展的鼠兔种群控制行动直接改变了当地鸟类群落的结构,但鼠兔群落的存在无疑为鸟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存资源。

  • 刘瑞轩, 姚远, 张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及资源供给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西藏地区开展人工造林对改善当地生态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生产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人工造林可以改善土壤状况,然而针对人工林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的理解仍不够充分,本文对西藏人工林土壤碳和养分特征进行了综述。简言之,人工林可改善土壤碳和氮水平,并提高土壤稳定性。土地利用方式、造林年限、树种、气候和土壤性质等显著影响着土壤碳和养分循环。(1)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从而影响碳和养分的累积;(2)土壤碳和氮含量随着人工造林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磷含量则降低,且人工林对土壤碳和养分的影响亦因树种而异;(3)西藏人工林土壤碳受降水量影响较大,而养分则受温度影响较大;(4)土壤性质与土壤碳和养分密切相关,其中土壤质地对土壤碳固存的影响最大。同时,本文指出,今后西藏人工林土壤生态功能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土壤微生物方面,并归纳了未来研究面临的三大挑战。因此,本文对深入理解青藏高原人工林对土壤碳和养分循环的影响提供了帮助。

  • 陈艺, 蔡海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食品健康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产业兴旺是社会发展的强劲支撑。依托富硒土壤资源优势,发展富硒农业产业特色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宜春市袁州区为研究区域,引入生态位理论思想,从自然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条件和生态保护三个方面确定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构建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位适宜度指数测度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的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并结合富硒土壤利用改良和富硒产业功能布局,提出研究区富硒产业规划发展的建议。研究表明:(1)袁州区适宜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总面积为174658.4公顷,占袁州区总面积的68.83%,主要分布于袁河周边、袁河以北的西部、中部以及东北部地区;(2)基于袁州区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和相关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将研究区划分为核心区、重点区、拓展区和辐射区四大富硒产业发展功能区,核心区和重点区适合建造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区和富硒产品标准化种养生产基地,拓展区和辐射区可以大力发展富硒现代农业和富硒康养旅游业,这将加快推进袁州区富硒产业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研究对促进袁州区富硒土壤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实现富硒农业产业科学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为类似地区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 王谢, 胡洋, 郭海霞, 张建华, 唐甜, 曾其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是桑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了解桑园土壤碳库特征对于经济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碳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5个地区的475个桑园表层土壤(0-20 cm)和亚表层土壤(20-40 cm)的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探讨了桑园土壤碳氮关系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1)我国桑园土壤有机碳在土层深度上有显著差异,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0.71±7.01 g kg-1,比亚表层高出37.13%。(2)我国桑园土壤有机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表现为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3)我国桑园土壤全氮含量对地区、土层深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具有显著的响应。其中,西北地区土壤表层与亚表层之间无显著差异,华东地区全氮含量差异最大,表层全氮含量高出亚表层全氮含量56.68%;而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表层全氮含量分别比亚表层高34.27%和20.79%。(4)我国桑园土壤碳氮比显著响应地区差异,表现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华北地区,而对土层深度无显著响应。(5)土壤pH在调控我国桑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上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其中西北地区桑园土壤碳氮含量与pH无显著相关性,中南地区桑园土壤碳氮含量与p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余地区桑园土壤碳氮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6)我国桑园表层土壤碳氮比与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主要是西南地区土壤数据的贡献,因为其他地区表层土壤碳氮比与pH无显著相关性。(7)我国各地区桑园亚表层土壤碳氮比与pH无显著相关性。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桑园无论是碳库研究,还是绿色低碳种植技术创新,都不可回避土壤的空间分异特征,而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异可为桑树造林或生态修复项目提供规划设计的基础分层依据。

  • 蒋涤非, 郑光辉, 栾永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以中国552个农业产业强镇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中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空间布局及影响机理,研究对中国农业产业布局与乡村农业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农业产业强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密度特征、空间复杂性及空间相关性。(1)农业产业强镇空间分布总体趋于凝聚分布,且空间分异较为明显。(2)中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空间呈现出多单核中心独立,次级中心带状及零星分布特征。(3)农业产业强镇其系统具有显著无标度区,分形特征显著,空间结构较为复杂。(4)农业产业强镇均属正值空间相关性,冷热点区域差异性显著,空间分布较集聚。研究表明中国农业产业强镇空间分布格局与粮食主产区分布高度一致,主要受到自然条件好、水资源便利以及良好区域优势等的因素决定,持续做好农业产业改革,坚持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于2015年3月提出的“三变改革”(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为策略,走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模式,坚持农业产业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研究结果对中国农业产业改革、农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以及农业产业布局特征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华春林, 张玖弘, 张灿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利用与传承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撑。结合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从政府2009-2020年410项农业文化遗产官方文件透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政策,构建关于文件发布形式、发布主体、发布数量、文件相关度、文件类型、文件内容的六维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文件发布形式和发布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文件发布数量具有近似的“倒U”型特征;针对农业文化遗产而制定的文件数量较少,仅占比21.46%;信息型文件和指导型文件是政府较为“青睐”的文件类型,激励型文件的应用明显偏少;基于文件内容的探讨发现农业文化遗产挖掘申报体系尚待完善;在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利用中,经济价值的利用较为广泛;农户、企业、科研机构、政府是农业文化遗产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政府在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中还存在文件缺失、文件内容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

  • 王新, 林达义, 郝海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户主导生计类型分化趋势明显,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明晰农户生计分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对于揭示人地关系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农户生计决策的视角,采用PRA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方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功能区开展农户调查,剖析农户生计分化及不同主导生计类型农户的特征,探究生计分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生计呈现“农业主导”与“非农主导”两种类型,农业主导型农户占53.07%,非农主导型农户占46.93%。其中,农牧交错区农业主导生计类型农户占比75.68%,山区非农主导生计类型农户占比66.39%。(2)不同类型农户的劳动力配置和收入来源与其主导生计类型具有一致性。农业主导型农户拥有的自然资源高于非农主导型农户,非农主导型农户的总体居住条件好于农业主导型农户。(3)务农劳动力占比、抚养系数、农业收入占比、补助性收入占比、区位条件5个因子对农户生计非农决策产生负向作用,务工劳动力占比、非农收入占比、户主文化程度、人均补偿额度对农户生计非农决策具有正向驱动作用。

  • 周莲, 黄学渊, 张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林盘是成都平原特有的乡村景观,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近年来由于城市化与老龄化的影响,林盘景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根源上厘清林盘景观演变的影响因素是提升成都平原乡村景观整治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口述史访谈与扎根理论探究1949-2020年林盘景观形态演变的深层次因素。结果表明:在林盘景观演变过程中,受益人群、物质基础与文化特色是林盘聚落景观变化的前提条件,生产生活需求和政府主导行为是两项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景观变化是最终的结果体现。林盘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是景观变化的主要内部驱动力,政府主导行为是聚落发展演变的主要外部驱动力。成都平原林盘景观演变的驱动力可以分为3个阶段:(1)1949-1980年,其驱动力特征为政府力与社会力势均力敌;(2)1981-1993年,其驱动力特征为社会力压制政府力;(3)1994年以后,其驱动力特征为政府力与社会力相持。从林盘聚落景观的演变态势来看,传统林盘形态和聚落布局已无法满足乡村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新要求,面临着乡村重构与乡村振兴的挑战。在未来的村镇规划和新型居民点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利益人群的诉求。

  • 杨宝琪, 宋书巧, 覃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聚落景观格局是揭示景观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Landsat TM/ETM/OLI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贺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在对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个时间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信息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通过分析乡村聚落的规模、分布、形状等空间特征,并探讨地形、河流、区位及政策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进,贺江流域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呈减少的趋势,斑块面积及平均斑块面积扩大,斑块密度下降,聚落向集聚发展;聚落斑块形状趋向复杂化与不规则化,须加强规划与引导来促进聚落布局规整;聚落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表现为西北与东南密集、中部与西部稀疏,平原密度高、丘陵山地密度低;地形、河流、区位及政策因素对聚落空间格局影响显著。

  • 郭旋, 郭群, 李宇, 李胜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合理配置环境资源、制定区域生态保护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评估方法因其数据参数较少、简便易行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过程,但是价值当量因子同时受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降水量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且以上因素的区域尺度数据获取相对困难,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本研究采用CLM4.0、LPJDGVM、LPJGUESS和ORCHIDEE四个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生产力过程模型获取NEP数据,结合降水量数据订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准单价,探究中国北方15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对研究区内代表性的北部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西北部草地生态系统、中部农田生态系统和东北部森林生态系统NEP的模拟精度存在一定差异,意味着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选择NEP模型,结合降水量估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效果更好。从空间格局来看,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自东北向西南减少趋势。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茂密的地区(如东北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区(如青海、新疆)植被覆盖面积低,但由于地理面积较大而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东部地区(如山东省、河南省)由于NEP较低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低。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类别中,调节服务具有最高的服务价值,尤其是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从时间动态来看,研究区整体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研究期间呈现下降趋势但不显著,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而中国东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呈现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可能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际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制定合理的区域生态保护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 王永祥, 魏佳轩, 周娟, 杨佳嘉, 徐园园, 陈裕鑫, 郝将成, 程武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关于生态敏感的已有研究和在林芝的实地考察,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距水体的距离5个指标作为评价体系,并且通过AHP方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最后运用ArcGIS叠加分析定性研究了林芝地区的生态敏感性。结果显示,林芝地区生态敏感性由南向北大致呈升高趋势,北部、西部、西南部为极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南部大多为不敏感区或者轻度敏感区,各敏感等级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不敏感区54.81%、轻度敏感区11.97%、中度敏感区10.34%、高度敏感区8.65%、极度敏感区14.23%。说明林芝地区的总体生态敏感性较低,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程度较好。该研究可以为林芝地区甚至青藏高原地区进行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建议。

  • 邹婧汝, 李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CO2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获取1989-2019年间242组相关的控制性实验数据,利用整合分析的方法研究CO2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CO2浓度升高对水分利用效率有正面的影响,增加的比例为46%,但是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对叶面尺度、谷粒尺度、地上部分和植物整体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别增加76%、9%、30%和37%,其中对叶面尺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最大(P<0.05),对植物整体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谷粒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此外,CO2浓度对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高于农田生态系统下的影响(P<0.05)。气候控制箱方法下CO2浓度升高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高于开顶式气候箱和温室条件下的影响(P<0.05),然而温室条件下对植物整体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高于气候控制箱和开顶式气候箱方法下的影响(P<0.05)。研究还发现,CO2浓度升高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与其升高的程度有正相关的关系(P<0.05),对谷粒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与CO2浓度升高维持的时间也有正相关的关系。研究表明,CO2浓度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受研究尺度、植被类型以及实验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而有不同。

  • 王爽, 甄霖, 肖玉, 魏云洁, 胡云锋, 尤冬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全球生态退化的严峻态势,全球各个国家针对各自生态退化问题均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积累了数量众多的生态技术。目前仍缺乏对生态技术实施效果的系统总结与区域间差异的刻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优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通过特定的文献筛选标准共筛选出3409篇文献,对生态技术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及区域对比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进一步筛选出包含14个区域的19篇文献对防护林、人工造林、节水灌溉、梯田、复合农业、等高耕作、禁牧/休牧/轮牧、休耕/免耕/少耕等8项普遍应用的生态技术治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技术效果研究仍处于持续发展期;(2)在生态技术效果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中,“侵蚀”是最大的节点,其次是“管理”;(3)大多数国家都较为重视“侵蚀”和“径流”的研究,但不同国家对生态技术效果研究存在差异;(4)同一技术可应用于不同区域,但效果不同,已实施的生态技术恢复效果良好,但生态技术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本研究为未来生态修复技术筛选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优良技术的输入与输出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

  • 张昌顺, 谢高地, 甄霖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入户调查城乡生态产品消费实物量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揭示桂林市主要生态产品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消费模式在城乡间和区县间的差异与变化。结果表明:(1)主要生态产品年人均消费量在县市间差异均极显著或显著,城乡居民年人均粮食、瓜果、猪肉、禽肉、牛羊肉、鲜蛋和奶类消费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2)不同县市城镇居民年人均水果、猪肉、禽肉、牛羊肉、鱼类、鲜奶和植物油等消费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县市农村居民粮食、猪肉、禽肉和酒类年人均消费量差异亦极显著,蔬菜、鲜蛋和鲜奶年人均消费量差异显著。(3)各县市城镇居民主要为“粮+蔬+果+肉”模式,农村居民主要为“粮+蔬+肉”模式,消费结构城镇居民优于农村居民。(4)研究县市生态消费与中国推荐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仅粮食和肉类达到中国推荐标准,主要问题为肉类摄入过多,而深色蔬菜、水果、蛋类、奶类、鱼类等摄入不足。因此,应充分利用区域林地、草地、水域等资源,大力发展渔业、果蔬生产和草食畜牧业,不断满足人民对果蔬、蛋类、奶类和鱼类的需求。

  • 刘佳, 肖玉, 黄孟冬, 张昌顺, 秦克玉, 徐洁, 刘婧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漓江的水供给服务对生态环境和当地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基于InVEST模型,本研究从栅格、子流域、区域等多个尺度定量分析了2000-2018年漓江流域的水供给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明确了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产水差异,探究了水供给服务的阶段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漓江流域水供给服务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产水量从北向南逐步递减。(2) 漓江流域各土地覆被类型中,人工地表、裸地、草地、林地、耕地和水域的平均产水能力依次降低。(3) 各子流域的平均供水服务量差异较大,有4个子流域属于供水服务高值区,8个子流域属于中值区,6个子流域属于低值区。(4) 2000-2010年,供水服务波动较大的区域有中游地区、荔浦河地区和恭城河北部地区;2010-2018年,波动较大的地区涉及中游地区和恭城河地区。该研究增加了对漓江流域供水服务的了解,可为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 Laurent VANAT, 李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滑雪旅游市场已经处于比较成熟时期。但是目前,许多国家的滑雪场客流量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旅游市场的变化使滑雪旅游产业面临新的挑战,20世纪建立的滑雪旅游产业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在的发展需求。本文基于多种滑雪旅游产业相关报告和行业网站最新数据,对滑雪旅游市场的供需双方统计数据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总结了21世纪以来滑雪旅游业的演变过程,探讨了滑雪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揭示滑雪旅游市场的潜在驱动因素,归纳总结了滑雪旅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挑战。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滑雪旅游自2000年初就进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滑雪旅游参与率与GDP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因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和滑雪旅游产业成熟程度而有所差异。尽管受到COVID-19的一定冲击,但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滑雪旅游产业在2021年呈现出复苏迹象。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为滑雪旅游产业带来新的机遇,有望提高全球滑雪旅游的参与率。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现有的一些滑雪场可能对全球滑雪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贡献不大,未来潜在的滑雪旅游市场增长不大并将主要集中在中国。目前滑雪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与滑雪旅游市场紧密相关。长期以来婴儿潮一代是滑雪场游客的主要组成部分。滑雪市场面临着滑雪客老龄化问题,普遍存在滑雪文化断层现象。如何满足缺乏滑雪背景文化的新生代客户群的需求是全球所有新建和已有雪场面临的挑战。另外,公共交通可达性、服务质量和运营能力也是滑雪旅游市场亟需关注的提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