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1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7-30
      

  • 全选
    |
  • 唐承财, 徐诗怡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冬奥会为中国冰雪旅游发展带来历史性奇迹。把握时代红利,助力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本专辑通过优选18篇学术论文,从冰雪旅游开发与管理、冰雪旅游体验及其影响因素、冰雪旅游影响评估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冰雪旅游现状与未来;同时也设立了“旅游文化与生态旅游”专栏,分享旅游前沿研究热点。本专辑研究层次丰富,内涵深厚。研究区域从全国到区域,再到市县,同时包括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研究方法具有实用性、前沿性、创新性,包含产业关联分析方法、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情感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德尔菲法、空间统计方法、地理探测器方法等多种方法。本期专辑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提供了感知价值理论、制度演化理论等多种理论视角,构建了冰雪旅游遗产赛前评估模型、雪场综合休闲环境调节作用下的消费技术-出游半径决策的影响模型、冰川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冰雪旅游情境下游客体验价值与忠诚度关系的模型等多种模型。以期能够为后冬奥时代冰雪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助力冰雪旅游朝着可持续和高质量方向发展。

  • 唐承财, 曾睿, 杨媛媛, 徐诗怡, 王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推动了中国冰雪旅游快速发展,将在助力“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然而,中国冰雪旅游开发利用时间短、进程快,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冰雪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显示:(1)中国凭借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形成了类型多样的冰雪旅游产品;冰雪旅游目的地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冰雪旅游市场和经济在持续扩大;多项政策的出台保障了冰雪旅游的健康发展;但冰雪旅游管理体系尚未成熟。(2)中国冰雪旅游在规划、开发、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存在开发不合理、产品与服务水平偏低、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市场营销单一、人才队伍不足等问题。对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冰雪旅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3)从政策、产品和服务、市场营销、安全管控、人才队伍、标准化建设、科学技术、社区参与等八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本研究成果有助于为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完善中国冰雪旅游理论研究。

  • 宋昌耀, 殷婷婷, 厉新建, 陈伟, 李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冰雪旅游是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态,冰雪旅游产业集群体现了一个地区冰雪旅游的发展质量。基于1985—2021年中国冰雪旅游企业数据,本研究采用产业集群识别和产业关联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中国冰雪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中国冰雪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京津冀、东北、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新疆地区等六大产业集群。(2)中国冰雪旅游产业链结构有待优化,多种产业形态未能深度融合发展。(3)中国各省冰雪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呈现差异化特征。(4)中国冰雪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外部因素包括气候和冰雪资源、政府政策和体育赛事、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内部因素包括产业关联和产业整合。本文初步识别了我国冰雪旅游产业集群的特征,并提出了优化发展对策。

  • 王宁, 蒋依依, 徐海滨, 方琰, 张月, 王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奥运遗产中的作用,已被广泛讨论。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首次采用三赛区办赛,使其旅游遗产的研究备受关注。在遗产规划中,建设“京张体育旅游文化带”被提出,发展冰雪旅游,培育冰雪旅游市场,也在诸多政策文件和政府行动中得以体现。赛前的科学规划,为冰雪旅游遗产的可持续性发挥奠定良好基础。本研究将奥运遗产研究与旅游目的地理论相结合,重点研究与冬奥会直接相关的冰雪旅游,并重点关注赛前规划对于遗产保障的意义,同时将冰雪旅游目的地品质提升嵌入奥运前遗产升级中,并就如何确保赛后遗产的稳定性提出意见和建议。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二手资料调查研究法,通过建立冰雪旅游遗产赛前评估模型,采用地理信息、政府报告、政策、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和新闻报道等,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冰雪旅游遗产进行赛前总结和归纳,并进行初步评估。研究发现北京冬奥会在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方面,都进行了较为完备的规划并取得初步成果,完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和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后疫情时代居民健康理念和体育意识的提升,都成为近年来京张地区冰雪旅游发展的助推器。

  • 吴丽云, 徐嘉阳, 阎芷歆, 高珊, 林婉钊, 夏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滑雪场是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发展的基础之一,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京津冀117个滑雪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在探究滑雪场时空分布格局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从政策因素、自然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等方面深度挖掘滑雪场时空分布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滑雪场的时空分布演化呈现出显著的奥运赛事驱动特征。从2009年到2021年,京津冀滑雪场从“单核发展”,到“单核多点”布局,再到“多核片状”布局,其空间格局正由集聚向扩散转变。京津冀滑雪场冷热点区呈现“由北向南”转移的时空特征,由初期的北京郊区,向保定、石家庄、邢台等河北省南部城市转移。京津冀滑雪场的时空分布受多因素影响,从“人均GDP”,到“人口密度”,再到“政策数量”,呈现出“经济驱动”—“人口驱动”—“政策驱动”的演化过程。

  • 王者, 蒋依依, 厉新建, 王宁, 张月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崇礼是2022年冬季奥运会主办城市之一,自2009年起发布了“旅游立县”的发展战略,滑雪旅游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都得以迅速发展。通过收集2009-2019年崇礼地区滑雪系统和当地经济系统的指标数据进行耦合度分析,探寻崇礼滑雪旅游系统和地区经济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程度及阶段。研究发现:滑雪旅游助力崇礼地区实现脱贫摘帽的任务,促进地区经济良性发展;崇礼地区的滑雪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失调阶段(2009?2011年)、逐步协调阶段(2012?2015年)和优质协调阶段(2016-2019年);在此过程中,崇礼地区的滑雪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程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政策红利和冬奥机遇;虽然崇礼地区滑雪旅游的发展对于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入都具有正向影响,但是滑雪旅游的发展对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研究建议,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发展体育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抓住体育赛事和政策的红利期,发展滑雪旅游;关注滑雪旅游对居民群体的影响差异,构建完备的“再分配”系统;考虑滑雪旅游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关注其对地方经济影响的可持续性。

  • 彭远香, 殷平, 杨晶晶, Kurt MATZLER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滑雪旅游作为一种典型的体验型经济,了解滑雪者的旅游体验对目的地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丰富新兴滑雪市场的旅游体验研究,本研究选取中国主要滑雪区的滑雪初学者的7118条网络评论为研究对象。将内容分析方法与基于领域词典的情感分析方法相结合,从体验维度和体验满意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互动感知、价格感知、声誉感知、风险感知和功能感知是影响初学者旅游体验的主要维度。(2)对于初学者而言,滑雪功能是其出游娱乐的主要目的,但非积极评价关键因素,他们更关注人际互动所产生的愉悦感。(3)在2014/2015雪季至20220/2021雪季之间,,初学者的积极情感并无明显变化,而消极情感有持续下降的趋势,消极情感主要分布在对价格、低气温和服务因素的评论上。本文不仅拓展了滑雪旅游的研究视域,也为有意吸引新兴滑雪市场初学者的滑雪旅游目的地提供了管理启示。

  • 付磊, 刘悦, 杨占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鼓励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口号和“循证”决策过程的指导下,本研究以休闲约束的层次模型为理论框架,实证探讨了影响南方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的约束问题。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居民参与的约束维度,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对参与者和非参与者的约束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成都市居民对冬季运动有潜在的兴趣和需求,其约束维度为:设施和服务、同伴、时间和个人感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易感性得分显示,参与组在兴趣、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个人感受方面的约束显著低于非参与组,而其他约束因子则不显著。建议因地制宜加大有效供给,以降低结构性约束;将社交属性融入冰雪运动,合理解决人际间约束问题等。

  • 陈翔雨, 徐诗怡, 唐承财, 范志佳, 肖小月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为我国冰雪旅游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然而我国冰雪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亟待研究。文章从目标层–因素层–指标层三个维度构建了冰雪旅游地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以有冰雪旅游经历的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IPA分析法,回收有效问卷840份,测评冰雪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提出冰雪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提升模式。结果如下:(1)我国冰雪旅游经历者具有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特点,19?25岁大学生是冰雪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且超过70%的游客对冰雪旅游地整体发展状况满意度总体较高,较愿意再次参加冰雪旅游。(2)除“冰雪旅游纪念品”外,游客对26个指标的重要性感知均大于其满意度,特别是游客对景区安全性、冰雪娱乐与运动项目多样性等13项指标的重要性很高,这表明游客对冰雪旅游地有较高的期待和要求。然而游客对所有指标的满意度感知水平普遍偏低,多为一般满意水平,表明冰雪旅游地仅初步满足了游客的冰雪旅游需求,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3)经过IPA矩阵分析,从旅游业态多样化模式、旅游设施建设优化模式、市场多元化培育模式、旅游服务人性化模式、运营管理精细化模式等5个方面构建提升冰雪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的模式。研究结论将有助于丰富冰雪旅游满意度理论,促进后北京冬奥会时代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

  • 王娟, 孙玉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我国冰雪运动普及和冰雪旅游提质增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冬奥会承办地河北省张家口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冰雪旅游情境下游客体验价值与忠诚度关系的假设与模型进行研究,运用问卷分析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假设与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冰雪旅游资源的功能价值、情感价值与社交价值对游客忠诚度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游客满意度在功能价值、情感价值、社交价值与游客忠诚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在认知价值与游客忠诚度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3)旅途伙伴在情感价值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过程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开发冰雪家庭游产品、打造冬奥特色冰雪品牌、构建冰雪产业体系、培育特色冬奥冰雪文化等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冰雪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 徐晓, 李雅平, 李燕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滑雪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山地度假旅游产品,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研究消费者体验质量的一个重要理论,感知价值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旅游研究中,提高滑雪旅游感知价值正成为各滑雪旅游目的地竞争的焦点。本文以张家口崇礼区的滑雪游客为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305份。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滑雪旅游体验和市场细分进行了初步探究,并检验了不同类型游客人口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滑雪旅游体验感知价值主要包括四个维度:设施价值、感知价格、安全价值和服务价值。(2)基于感知价值变量进行市场细分,滑雪旅游者可分为三个类型:舒适享受型、价格敏感型和注重安全型。(3)不同类型滑雪旅游者在性别、年龄、月收入等人口特征,以及到访次数、停留时间等行为特征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滑雪旅游体验感知价值的不同维度,确定了滑雪旅游者的细分市场及其特征。基于不同细分市场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可以更好地提升滑雪旅游者的感知价值,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 刘霄泉, 尤丽新, 董劭璇, 耿婧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滑雪旅游的技术特性出发,探讨消费技术对出行决策的影响,以及雪场综合休闲环境(包括雪场运动环境和区域文旅环境)对该影响的调节作用,以了解滑雪旅游消费者的出行距离特征,尝试为我国推进冰雪产业发展和构建滑雪旅游目的地提供必要的研究支撑。本文以多期游客调查为数据基础,构建了雪场综合休闲环境调节作用下的消费技术—出游半径决策的影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技术水平滑雪者出游半径特征存在差异,滑雪技术水平正向显著影响大半径滑雪旅游出游,负向显著影响小半径滑雪旅游出游,即滑雪者技术水平越高越倾向远距离滑雪旅游,技术水平越低的滑雪者则更倾向于近距离滑雪旅游;(2)综合休闲环境对滑雪者出游半径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对提高出游半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高技术和低技术滑雪者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对中等技术水平滑雪者的影响力;(3)综合休闲环境中,雪场运动环境和区域文旅环境对滑雪者的出游半径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雪场运动环境对高技术消费者的出游半径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加明显,而区域文旅环境对非滑雪者和初级滑雪者的出游半径正向调节作用更明显,且更有利于推动国内范围的出游。我国国内滑雪游客的技术水平总体偏低,雪场综合休闲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克服消费者技术水平劣势导致的出游半径局限,但从长远来看,推动我国滑雪产业发展,需重点考虑消费群体滑雪技术的提升;但要防范高技术消费者海外流失的风险,应在提高国内滑雪运动设施水平的同时,重点从国内休闲文旅环境方面下功夫,以更好地增强国内滑雪目的地的吸引力。

  • 许寒冰, 白蕴超, 朱昱然, 刘梦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滑雪场地服务业在新冠疫情中损失惨重。为更好地帮助我国滑雪场地服务业面对危机,进行适应性变革,并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讨论复原力概念与一般分析框架入手,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完成了对滑雪场地服务业复原力的内涵界定,并构建了由三个基本要素(市场、滑雪场地和利益相关者)和四种系统特性(灵活性、适应性、协同性和学习能力)组成的滑雪场地服务业复原力理论分析框架;针对在构建我国滑雪场地服务业复原力的实践中遭遇诸多困境,本文提出了分散风险,丰富产品供给;消解风险,构建多主体网络化产业治理体系;预防风险,建立多组织替代学习机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 虞虎, 徐琳琳, 刘丽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受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影响,冰川退缩速度加快,加之冰川资源开发不当,加快了旅游活动对于冰川景观的破坏,亟需建立一套定量化评估工具指导冰川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本文遴选出区域旅游资源、冰川自然环境、服务设施支持、市场需求4个因子构建冰川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并运用德尔菲法、AHP法确定因子权重,结合GIS分析技术,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提出了冰川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的空间分区方法,以期为冰川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科学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研究发现:(1)影响冰川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方面,冰川资源禀赋、生态脆弱性、旅游资源组合所占权重较高,市场需求相关因子的权重较小。(2)西藏冰川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可划分为适宜开发区、较适宜开发区、勉强适宜开发区和不适宜开发区,所占面积分别为5.39%、9.76%、15.28%、69.57%;(3)选取5条代表性冰川对模型合理性进行检验,证明该模型具有合理性,在指标多维性和综合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 王淑新, 谭春萍, 杜建括, 汤姿, 刘晨燕, 王亚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活动形成的热足迹对冰川退缩产生叠加性影响,缓解冰川旅游活动对冰川变化的影响、推动冰川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玉龙雪山、海螺沟两个典型冰川旅游地为例,通过2016-2017年系统田野调查收集的冰川旅游者(n=1113)、旅游企业(n=329)关于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及废弃物处理方面的能源消耗数据,尝试构建了冰川旅游地负责任旅游体系,进而探讨了旅游企业、旅游者、地方政府、旅游协会和中央政府等主要利益相关者采取负责任旅游策略与措施降低旅游活动对冰川变化的影响,提出了负责任旅游策略,主要包括持续提升冰川旅游地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的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冰川旅游地低能耗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加强冰川旅游地低能耗旅游发展的监督与管理、创造冰川旅游地节能降耗的良好环境、构建冰川旅游地负责任旅游管理的长效机制。负责任旅游体系可有效解决冰川旅游地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利益相关者通过自我约束内化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履行公共责任,有助于实现冰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闵庆文, 王博杰, 孙业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价是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IAHS)保护与管理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本研究分析了2005-2020年农业文化遗产旅游(AHT)资源评价相关研究的总体情况、研究区域、研究趋势、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在综合传统文献综述和定量文献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主要得到了以下研究结论:(1)相关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发展主导时期(2005-2012年)和保护主导时期(2013-2020年);(2)GIAHS的相关研究占到绝对多数(约66.7%)。其中,龙脊梯田系统、哈尼梯田系统和侗乡稻鱼鸭系统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热点,云南、浙江和广西是研究热点省份;(3)梯田景观和茶文化是旅游资源评价中最受欢迎的两大主题,体育旅游、茶文化旅游和研学旅行正成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的新趋势;(4)研究方法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跨学科角度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不仅可以为今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评价工作提供指导,也有助于丰富相关评价理论,进一步推进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邹统钎, 邱子仪, 黄鑫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文化政策演进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关键,也是解决文化遗产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国在民族复兴和文化强国的复调背景下,由国家顶层创新性提出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制度。本文按照制度演化理论,系统梳理国际遗产管理思想和中国文化遗产管理制度的演变,以此探索国家文化公园制度的源流、创新与愿景。通过梳理国际遗产文件发现,遗产的保护原则由“真实性”向“完整性”发展,保护对象也从“单一性”逐渐变为“多样性”,线性遗产理论逐步走向成熟,为国家文化公园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物保护单位制度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管理制度,本文分析了这项制度的演变与局限,为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实践背景。回顾中国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历程,可将其划分为制度草创(1956-1965年)、制度生存危机(1966-1977年)和制度重生(1978年至今)三个阶段,并分别体现了朴素的保护主义、隐忍的保守主义、全面的发展主义中国三个不同阶段的文化遗产管理的思想。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自成立至今,在民众思想、制度发展、文化发展三个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但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渐渐暴露出其在文物管理和价值表达等方面的局限性。国家文化公园制度是文化遗产制度内部矛盾和遗产理论演变的产物,其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体现了“整体性保护”和“融合性发展”这两大核心内涵。在未来,随着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的成熟,将形成以国家文化公园为主导,以多类文化资源为补充的中国文化遗产管理体系,最后这项制度所建设的内容将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并内化为民族共同信念。

  • 韩莹, 唐承财, 曾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可持续发展时代下,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态影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旅游生态安全是实现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因素。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视角,在对旅游生态安全、旅游生态健康、旅游生态风险辨析的基础上,以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为数据源,从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对旅游生态安全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研究发现,旅游生态安全领域研究呈现以下特点:(1)“萌芽-探索-发展”的阶段化特征显著,已形成较为规范的“评价-影响因素-预警-调控”定式研究框架;(2)研究方法的实证取向鲜明;(3)发展态势表现为小尺度为主、大尺度激增;(4)学科融合性不断加强,呈现紧密的实践结合性。结合旅游生态安全发展的趋势和热点,本文提出了未来旅游生态安全研究深化的方向和目标应从强化阈值与预警及调控研究、完善大数据应用、构建旅游与生态协同效应机理、实现尺度纵深及互联研究等方面展开。

  • 王露, 周琳杰, 唐承财, 宁志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赏花旅游快速发展,但目前尚未见有研究对我国赏花旅游发展进行系统梳理。鉴于此,本文基于赏花旅游景区位置数据、观赏花卉物候期数据、赏花游客微博发帖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采用空间统计方法与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我国赏花旅游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我国赏花旅游时空分异格局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赏花旅游发展总体呈现空间集聚特征,目前已形成2个高密度集聚区、3个中密度集聚区和1个一般密度集聚区;5类主要赏花旅游景区也已形成若干集聚区;(2)从总体赏花时段看,我国的花卉观赏期约从每年2月开始,至10月结束,持续约8个月,各地区与不同观赏花卉的赏花期与花期不同;(3)观赏花卉物候期、赏花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常住人口数、青少年人口数、女性人口数、地区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等因素对赏花旅游发展时空分异格局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基本厘清了我国赏花旅游发展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可为促进赏花旅游区域协同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