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5-20
      

  • 全选
    |
  • 沈镭, 武娜, 钟帅, 高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稀土元素(REEs)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新技术和绿色创新应用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长期以来,中国在世界稀土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其仍然面临一系列的国际贸易争端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挑战。面对各种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各种产业重组和规制改革的措施,旨在促进稀土产业健康发展。本文系统整理和分析了稀土产业发展及其改革政策的相关文献,结合相关宏观数据分析,探讨了中国稀土产业现状、产业重组的进展及稀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稀土政策从“放开生产和开放供应”到“限制低质量开发,鼓励高质量稀土出口”再到“整合稀土资源贸易”的演变历程,对出口配额、出口关税、环境法、资源利用技术、行业整合、资源储备等六种关键政策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中国小型稀土矿治理的政策建议,包括:继续保持打击稀土非法开采的高压势态、加快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加强重点环节管理、支持技术创新和应用产业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同时,也提出了完善矿产资源法修订的有关建议,包括:提高稀土行业准入门槛、抑制低端产能过剩、严格稀土企业的环保核查、严格遵循“三率”最低指标要求,合理开发利用稀土资源。上述建议可为促进中国稀土行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 吴箐, 谢花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休耕对于耕地休养生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土地休耕制度比较、土地休耕制度的农户响应以及土地休耕制度带来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应三个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土地休耕制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①根据土地受破坏程度的不同,制定休耕土地评价体系和补贴核算标准,有针对性的将强制休耕与自愿参与相结合;②完善监管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农户环境意识、环保技能,改变农户的生产习惯,鼓励农民有针对性的改种其他覆盖率较高的作物保护土地。③针对休耕制度实施过程中产生负面效应采取相对应的管理和补偿措施。
  • 王超, 甄霖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功能的概念是一种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评估工具。为了探索政策制定者与农户在土地利用功能认知上的差异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供给不同功能能力上的差异,本研究使用参与式评估方法以固原市作为案例开展了土地利用功能评估。研究方法包括4个部分:文献综述与实地调研、土地利用功能背景分析、土地利用功能重要性和权重分析、结果可视化和进一步讨论。结果显示,政策制定者对区域发展问题以及土地利用功能认知能力较强,而农户对影响生计生活的当地问题认知水平较高。基于决策制定者认知的评估显示,土地利用的环境功能的重要程度较经济和社会功高;基于农户认知的评估,经济和社会功能比环境功能更加重要。但是,基于决策制定者和农户的评估均显示固原市土地利用的环境功能值最高,经济功能值最低。参与式的评价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功能的关系,并有益于利益相关者提高土地利用决策和管理能力,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傅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城镇化进程要求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乡村地域功能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内,特定乡村系统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内通过自身属性及与其他系统的共同作用,对自然界或人类发挥有利的作用。本文建立了农业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生态四大系统评价体系,通过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进行建模,对2000-201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乡村地域功能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主要乡村地域功能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社会服务功能普遍较低,驻马店、新乡和焦作分别在农业生产、社会服务和经济发展功能上领先;中原城市群的乡村地域功能低于河南省平均值,河南省的“中心-外围”结构演进特征明显。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总结了4种河南省乡村地域功能的演进发展模式。
  • 赵军凯, 李立现, 张爱社, 李九发, 郭秋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河湖水系连通作为新时代国家治水方略被提出,成为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焦点。通过河湖连通关系的类型、“量质交换”、诸动态“流”和生态功能的讨论,提出基于河湖连通关系的河流健康评价的一个新思路。认为在健康的河湖连通系统中,河湖之间存在着良性的“量质交换”,它是河湖之间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关系;河湖之间的物质流(水、溶解物质、泥沙、生物,污染物等)、能量流(水位、流量、流速等)、信息流(随水流、生物和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信息流动等)和价值流(航运、发电、饮用和灌溉等)畅通无阻;诸种“流”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以河湖水系连通为纽带,进行河湖之间的“量质交换”,实现河湖相互作用;“量质交换”是河湖连通关系演变的途径和动力源泉;良性的河湖连通关系演化最终趋于相对稳定状态,即动态平衡。
  • 魏艳, 王忠强, 张心昱, 杨浩, 刘希玉, 刘文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铵态氮和硝态氮添加对我国南方亚热带湿地松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采用的氮添加处理为:对照(CK)、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经7天和15天培养,分别分析两种不同粒径(大团聚体(>250 μm)和微团聚体(53-250 μm))样品的土壤特性、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NH4+-N比NO3--N更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添加NH4+-N培养7天和15天,土壤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β-1,4-葡萄糖苷酶(βG)和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的活性显著增加,而添加NO3--N仅使大团聚体中的β-1,4-葡萄糖苷酶(βG)和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的活性显著增加。NH4+-N和NO3--N添加导致土壤微团聚体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磷脂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然而,仅在大团聚体中,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本文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结构对土壤酶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 吕立刚, 李永乐, 孙燕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江苏省为例,利用1985、2008年的两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空间热/冷点布局的分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和完全分解法,定量研究近30年来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生态环境响应规律。研究表明:1)1985-2008年间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面积的减少,生态用地、生活用地面积的增加,苏南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2)1985年-2008苏南、苏中地区农业生产功能不断弱化,苏北的工矿生产功能比较优势明显,苏南城镇生活服务功能不断增加,苏北农村生活服务功能在弱化。3)1985-2008年间江苏省及其三大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均稍有下降。苏南地区对全省生态环境变化的贡献率来的最大,苏中贡献率最小。苏南、苏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主要是因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增加。苏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主要是因为土地开发整理。三大区域农业生产用地(耕地)转换为水域生态用地(水库坑塘)是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
  • 董光龙, 许尔琪, 张红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的城镇化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带来了一些影响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负面效应。揭示城市扩张的时空动态过程及其与相应驱动因素之间的时空动态关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先决条件,尤其对于数量多、扩张较快的小城市而言。本文以昆山市为例,从地形、社会经济、可达性和邻域等四个方面选取了11个影响因素,应用逻辑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昆山市1991-2014年期间城市扩张和相关驱动因素的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昆山市呈现出加速扩张的趋势,2000-2014年期间的年均扩张率(28.42%)是1991-2000年期间的4倍,而且明显大于大城市同期的扩张速率。城市扩张和相关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时空变化的特征。从全局的观点来看,距离城市、乡镇、主要道路越近,GDP越高的地区,城镇化的可能性越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和城市扩张的关系在减弱,尤其是在发达地区;而湖泊与城市扩张之间的关系却在加强。从局部的视角来看,各驱动因素对城镇化的作用大小,甚至作用方向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我们的结果还表明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模型明显优于逻辑回归模型。基于以上发现,小城市的城市扩张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并且应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政策以实现新型城镇化。
  • 王红崧, 王云月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元阳梯田的传统稻种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千余年来维持着当地人民的繁衍和生存,是当地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根本,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赋予了梯田应有的农业物种价值。针对当地传统稻种资源的逐渐流失,深入了解传统稻种丧失和保护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保护维持政策的制定。本文主要调查当地传统稻种种植和保护现状,分析影响传统稻种多样性保护和丧失的因素,构建传统稻种保护影响指标体系。通过分析,进一步识别对地方稻种维持和管理有特殊解释意义的可控因素,并对当地传统稻种保护和维持提出相应策略。
  • 杨文柱, 焦燕, 贾永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NH3是导致灰霾的重要因子,是酸雨和空气质量恶化等严重生态失衡环境问题的元凶之一。该研究针对当前农田化肥过量施用导致NH3排放强度大的焦点问题,通过SCI期刊网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检索农田NH3排放相关文献,归纳和总结农田NH3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技术研究进展,今后农田NH3排放和减排技术主攻方向需要加强不同土壤环境、不同作物类型野外原位观测,明确肥料施用时期、施用比例、温度和有机肥管理对农田NH3排放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有助于理清农田NH3排放影响因子,为减缓农田NH3排放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
  • 谭宏, 程跃红, 乔麦菊, 杨攀艳, 何明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14年8月—2015年7月,采用样线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资源植物采挖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清了保护区野生药用资源植物被采挖的种类、时间、强度,影响以及采挖人员来源、年龄构成等基本情况;并提出了加强管护的相关措施。2014年8月—2015年7月期间,采用样线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资源植物被采挖的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表明:保护区内被采挖的野生药用资源植物达到20科45种,其中天麻、重楼、贝母、大黄、红景天、水母雪莲花、羌活、木香和佛掌参等9种被采挖强度较强;采挖时间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6-10月);在保护区的试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采挖现象发生,但主要集中在卧龙、耿达两镇居民生产生活区域和林线——高山草甸——流石滩区域,其中邓生——巴朗山区域的邓生沟、糖房、梯子沟、魏家沟尾部以及热水河区域采挖现象尤其严重;采挖人员来自于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其中区内人员占58%,区外人员占42%,男女比例为87∶13;采挖人员年龄组成为:18岁以下6%,19-45岁69%,46-65岁19%,66岁以上6%;采挖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出售以增加经济收入。同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整合执法力量、建立并强化巡护检查机制、注重社区互动、技能培训、野生药材人工驯化种植等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等综合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