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6年, 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2-15
      

  • 全选
    |
  • 孙侦, 贾绍凤, 吕爱锋, 高彦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IPCC AR5提供的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数据和全国农业气象站点数据,建立生育期与气象要素的多元回归模型,模拟基准期全国春小麦播种和收获日期的分布,研究RCP4.5情景下气候变化对中国春小麦生育期的影响;根据春小麦可能种植和适宜种植限制条件,划定春小麦基准期可能种植界线和适宜气候生态区域,考虑气候变化对春小麦生育期的影响,探讨RCP4.5情景下气候变化对中国春小麦可能种植界线和适宜气候生态区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小麦可能种植界线主要分布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中部-湖北北部-四川东南部-云南北端一线,在RCP4.5情景下,中国春小麦的可能种植南界不断向北移动,春小麦可能种植面积呈减小趋势;基准期中国春小麦播种和收获日期在新疆南部-甘肃一线比较早,向该线两侧播种和收获日期均呈现推迟的现象;RCP4.5情景下,春小麦可能种植区域内播种日期普遍呈推迟现象,收获日期提早现象明显,因此,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生育期会缩短;春小麦最适宜种植区域主要分 布在东北三省,受气候变化影响,春小麦最适宜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并且在内蒙古自治区增加最多;由于冬小麦可能种植界线的西扩和新疆地区冬小麦可能种植区域扩张,导致春小麦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
  • 王宜强, 赵媛, 许昕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不同天然气流动类型区的发展状况,并将全国划分为输流中心、汇流中心和交流中心三种流动职能类型,然后重点分析了天然气源汇地空间格局现状集散特征以及源汇地空间格局的演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天然气无流地、单向输流地、单向汇流地和双向交流地在“十一五”期间其数量都趋于稳定;天然气输流中心数量少、流量大,而汇流中心数量大、分布广,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集中输流和分散汇流的特征。(2)中国天然气各输出源地的空间现状具有随机分布的特征,而资源汇地具有较强的正自相关性,呈显著的空间集聚模式。其中,长三角两省一市以及北部的山东省表现为“高–高”集聚,而云南、四川、西藏、青海、甘肃地区则呈现出“低–低”集聚特征。(3)中国天然气源地空间形态变化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2001~2003年相对平稳,2004~2006年西北向移动,空间扩张,分散化明显,2007~2011年东向转移,空间收缩,密集化特征显著;我国天然气汇地空间形态变化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01~2005年东西向扩张、南北向收缩,2006~2011年空间结构相对平稳,密集化趋势明显。
  • 盖力强, 李士美, 谢高地, 程彦培, 倪增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水域生态系统人口承载力研究展示了水域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为水域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及水产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定义了水域生态系统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对中国水域生态系统人口承载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中国水域人口承载力由1.758×108人逐年递增到2.549×108人,标准海域人口承载力基本不变维持在0.2-0.3人/公顷之间,标准内陆水域人口承载力由1.8人/公顷增加到3.2人/公顷。分析表明:中国内陆水域人口承载力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内陆水域分布广泛,水产养殖业发达的地区,水域人口承载力高;西北水资源匮乏,水域分布较少,淡水捕捞量少,水产养殖业发展缓慢,水域人口承载力低。另外,通过预测2030年水域人口承载力可知,中国水域人口承载力仍有很大的提高潜力。
  • 金涛, 秦小瑜, 黄丽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因素分解模型,追溯不同流域区粮食生产变化的贡献来源,探讨水资源约束下的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其优化思路。研究发现,1995-2010年,北方贫水区粮食增产明显,以松辽河区和淮河区最为显著,前者主要通过扩大复种增产,后者则主要依靠单产促产。虽然北方普遍有扩玉米的粮食品种调整现象,但由于粮食增产对扩大灌溉、调增耕地复种指数的依赖,农业用水除滦海河区和黄河区稳中有降,其它北方产区仍居高不下。同期,雨水充沛的东南沿海地区,粮食减产明显,且减产主要来自水稻面积的强烈收缩,农业用水亦减量明显。最后基于优化配水的视角,探讨了粮食可持续增产策略。
  • 王卷乐, 苏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亚区域是一个资源相对集中,生态环境格局复杂,气候地带性多样,人地关系对比显著的区域。分析该区域的土地覆被格局与变化特征,对于促进全球气候变化在本区域的影响与响应研究,以及中、俄、蒙跨边境地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样带分析为研究手段,获取东北亚南北样带2001-2012年逐年的MODIS土地覆被数据集,建立土地覆被变化矩阵。从空间分布来看,12年间东北亚南北样带内林地大量增加,耕地少量增加,草地灌丛则大幅减少。从年际变化来看,草地灌丛的总变化量呈现总体稳定,缓步上升过程中有局部波动的特点;林地总变化量呈现出峰谷相间的起伏波动特点,但总体有上升趋势;耕地的总变化量有明显的锯齿壮起伏波动特征;整个样带区域的综合土地动态度总体稳定,有略微上涨趋势。
  • 焦盛武, 曾晴, 孙工棋, 雷光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栖息地管理是野生动物保护的关键,特别是针对鹤类。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收集了四种鹤类(白鹤、白头鹤、白枕鹤和灰鹤)越冬地的分布点,以及它们与环境变量的关系,从而通过Maxent建立鹤类潜在越冬栖息地的模型。ENMTools被用来计算鹤类之间生态位重叠的程度。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湿地是四种鹤类主要的栖息地;江苏的内陆和沿海湿地也是鹤类潜在的越冬分布区;灰鹤的适宜分布区扩散到中国中部和东部。四种鹤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很高的生态位重叠度。从预测模型和生态位重叠的结果得出,鄱阳湖是四种鹤类最重要的一个潜在分布区。目前鄱阳湖被分割成十几个保护区,但是研究结果表明更大面积的保护区和完整的保护体系要比现在的保护效果更有效。更多的四种鹤类保护可以基于本研究得到改进。
  • 孙才志, 陈相涛, 陈雪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作为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的重要前提,是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本文以下辽河平原浅层地下水位研究主体,基于灾害理论,从本质脆弱性、外界胁迫性、价值功能性三个方面,构建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污染指数模型。利用RS、GIS的空间信息采集与空间分析技术得出下辽河平原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分布图;在此基础上计算G指数得到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冷热点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地下水污染风险总体处于中度以上状态,其中高度风险区占37.86%,较高风险区占32.47%,中度风险区占12.07%,低度与较低风险区占17.6%。②研究区内热点区分布于沈阳市中部、新民市西北部、辽中县和北镇市;冷点区集中分布于南部的盘锦市、营口市、大石桥市、盘山县与大洼县境内。研究结果反映了研究区内地下水污染风险的空间分布与形成机制,为下辽河平原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相关参考。
  • 赵宇鸾, 张蒙, 李秀彬, 董顺舟, 黄登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山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研究山区耕地利用变化意义重大。采用土地空间数据、农户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了仁怀市2005-2011年耕地边际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6年间仁怀市有3095.76 hm2的耕地向林地、自然保留地转移,占耕地面积的5.45%,耕地边际化特征显著。2)山区耕地边际化受地形、劳动力、经济等因素影响。坡度大的耕地更易发生退耕,仁怀市发生边际化的耕地中坡度>15°的占62.26%;山区乡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率和农民年人均收入越高,耕地边际化发展速度越快;经营效益低是耕地边际化的根本原因。3)耕地边际化有利于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但导致坡耕地低效利用,应探索一种达到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双赢的坡耕地利用模式。
  • 穆松林, 张义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日益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其变化的范围不仅发生在平原,甚至已经扩展到山区。作为山区基本的地理单元,沟域是山区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沟域土地利用的优化调控对山区绿色化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1995年和2012年北京山区的土地利用数据,系统分析了沟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同时根据典型沟域地形因子(如海拔和坡度)的土地利用变化评估结果,提出土地利用的优化调控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沟域是评估山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有效地理单元,可以为未来山区的绿色化展提供科学依据。从1995年到2012年,北京山区沟域最显著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在草地面积的减少和建筑面积的增加(草地转换为建筑用地),而这些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海拔0-400 米和坡度6-15°的区域范围内。考虑到近年来北京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用地和耕地的数量将会持续增加,但目前的结果显示地形较陡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意味着未来山区沟域土地利用优化调控应充分考虑地形因子的影响,在这些区域的土地利用政策中要着重考虑实施保障山区生态屏障和水土涵养的功能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