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崔鹏, 林勇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质及气候条件造成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并限制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内外泥石流防治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但还需要研究如何合理搭配治理措施以满足泥石流防治的需求.本文简要介绍我国泥石流防治技术,主要内容有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植物工程措施、岩土工程措施、以及植物工程措施与岩土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探讨了以主河输沙能力为控制条件,以地理条件和微地形因子为植物种类选择依据,坡面治理与沟道拦蓄配合,形成“坡面——沟道——小流域”的多级径流和固体物质调控体系.为了做好泥石流防治工作,今后应该加强植物措施治理泥石流的机理研究,评价植物措施的功能并编制设计技术规范,完善植物工程措施与岩土工程措施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
  • 论文
    楚颖, 王绍强, 王晶苑, Matthias PEICHL, Samereh FALAHATKAR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活性组分,联接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DOC的降解影响碳循环、营养动力学机制和微生物的能源供给,因此改变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本研究对千烟洲森林试验站(QFES)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垂直剖面和季节的变化及其控制因子,包括土壤性质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2007年11月至2009年3月每两个月、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每月,分别在土壤10、 20、 30 cm深度和10、30、50 cm深度,采用机械式真空取样装置共收集了土壤溶液样品.用总碳分析仪(TOC)测定DOC浓度,DOC浓度平均值范围为3.0-26.2 mg L-1.在土壤剖面10、20、30、50 cm 深度DOC浓度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2.4±4.4、10.6±6.3、8.7±2.6及8.0±5.9 mg L-1.DOC季节平均浓度和春季DOC浓度平均值具有明显的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特征.而在夏季、秋季和冬季,DOC浓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不具有明显的特征.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DOC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0.2、10.5、10.8和8.3 mg L-1,不同深度DOC浓度的季节变化没有一致的特征.分析表明,凋落物有机碳含量与DOC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SOC与DOC含量具有相同的土壤剖面变化特征,SOC与DOC之间具线性正相关关系(R2=0.19, p<0.01),表明SOC是DOC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湿地松、马尾松和杉木林,土壤溶液10 cm深度和5 cm 土壤温度间具有指数正相关关系(R2=0.12, p<0.01).在湿地松土壤剖面,DOC浓度与土壤湿度具负线性相关关系(R2=0.15, p<0.001),在湿地松、马尾松和杉木林,土壤溶液10 cm深度DOC浓度和5 cm 土壤湿度之间具有负指数相关关系(R2=0.13, p<0.001).取样月降雨量与DOC季节平均浓度不相关.然而,对取样前不同时间降雨量与DOC季节平均浓度的分析表明,取样前降雨事件的时间对不同深度的DOC季节平均浓度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分析揭示了SOC和环境变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降雨是DOC的控制因子.本研究以人工湿地松林碳循环中DOC动力机制为重点,为评价亚热带红壤区生态恢复的效果提供依据.
  • 论文
    陶玉华, Roger A. WILLIAMS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量化了美国俄亥俄州橡树-山毛榉混交林森林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碳密度的增长率与其商品材积和总材积的增长率是一致的.橡树-山毛榉混交林连年增长量(CAI)和年平均增长量(MAI)高峰值分别出现在第23和46年.对于地上碳储量而言,其CAI和MAI最高值分别出现在第26年和53年.对于地上碳密度和地上商品材碳密度,其MAI高峰出现在第30年,与其同时间内总蓄积量和商品材的蓄积量出现的情况一致.了解了森林碳储量的增长和蓄积量的增加模式是相近的道理,有助于我们理解森林蓄积量增长的管理模式过渡到森林碳储量管理的模式.
  • 论文
    展小云, 于贵瑞, 何念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通过采集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上112个样点的102种植物叶片样品,分析了植物叶片氮浓度对植被功能型(PFTs)以及环境因素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植物叶片氮浓度均值为 17.7 mg g-1,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落叶阔叶植物和常绿针叶植物中.对乔木而言,叶片氮浓度表现为落叶植物 > 常绿植物,阔叶植物 > 针叶植物;乔木和灌木的叶片氮浓度显著高于草本植物,而乔木和灌木之间则无显著差异.(2)叶片氮浓度与年均温度(MAT)呈现凸型二次曲线关系,与年均降水量 (MAP) 则呈现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氮素浓度(Nsoil)则线性正相关,并且这种关系并不随着植被功能型的改变而改变.(3)PFTs,气候和 Nsoil共同解释植物叶片氮浓度空间格局变异的46.1%,其中 PFTs,气候和Nsoil可分别独立解释植物叶片氮浓度空间格局变异的15.6%,2.3%,4.7%.该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和土壤氮素对植物叶片氮浓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而非直接作用实现的.这种基于较大区域尺度上的野外观测分析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植被功能型和环境因素对叶片氮浓度变异的影响机制.
  • 论文
    国涓, 刘长信, 孙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采用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1994-2007年中国工业及分工业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了差异原因.然后,基于退耦理论深入研究了工业部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状态和减排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我们发现,工业产出是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它们对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357.20%和-248.67%;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和机械工业的碳排放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石油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217.75%.1994-2007年和2000-2007年工业部门碳排放的退耦指数分别为0.63和0.56,说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弱退耦状态,减排政策的执行还缺乏一定的有效性.上述结果会对工业部门耦合改善的政策制定产生一定的理论意义.
  • 论文
    胡瑞山, 董锁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地理信息技术,以江浙沪地区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分析了江浙沪地区的景观格局特征; 运用CA-Markov模型对江浙沪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了模拟.1980-2005年期间,江浙沪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是建设用地增加迅速,耕地集聚减少,建设用地增加主要来自耕地转移,其贡献率达到93.11%.各类斑块类型的破碎度提高; 林地和建设用地斑块平均分维数增加,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斑块空间分布趋于集中.总体景观破碎度不断提高,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增加,景观均匀度有所提升; 2005年CA-Markov模型模拟结果和遥感解译数据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指数达到91%,2010年和2015年模拟结果显示,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显著,耕地和林地的减少呈加速状态,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降低.未来发展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注重生态格局安全,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又能兼顾生态保护,以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 论文
    李亚娟, 陈田, 胡静, 王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安全是由环境安全理论发展而来的一个新的安全概念,在国内多应用于对土地、水资源和城市进行生态安全评价.本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生态安全理论,以2010年的实地调研为依托,尝试构建旅游城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专家座谈和熵权分析法为各指标赋值.本研究综合当前中国旅游城市的发展现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研究表明,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5.8023上升到2010年的6.459,生态安全状态逐年好转,达到了生态安全的“良好”状态.然而生态压力和生态响应却呈现出非相关性,7年间生态响应值远远低于生态压力值,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粗放式发展状态.研究引入限制性因子的概念,根据公式分析出影响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的十个影响因素,并探讨未来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的发展策略.
  • 论文
    樊杰, 胡望舒, 陈东, 孙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地居民对居住地景观的审美感知水平对于区域大尺度景观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影响,这在相对欠发达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景观资源的地区意义更为重大.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基于620份针对当地居民的调查问卷与现场调研,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怒江州本地居民对居住地景观的审美感知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怒江州本地居民对于居住地景观的审美感知水平较高,有75.81%的受访者认为居住地周边景观是美的.对这一审美感知具有影响的因素共有8项,在直接影响因素中,是否在保护区内、行政村周边高程标准差具有正向影响;行政村到最近县城距离、是否认为近年生态环境恶化、是否认为旅游开发存在不好的影响、是否希望进入城市生活具有负向影响.在间接影响因素中,包括住房类型和家中是否有电视都具有正向影响.本文据此尝试提出提高怒江州居民对居住地景观审美感知水平、促进当地景观保护与持续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 专题报告
  • 专题报告
    左其亭, 马军霞, 陶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管理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水资源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在总结水资源管理发展历程,指出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剖析了反映水资源管理新思想的“三条红线”和“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内涵,介绍了和谐论理念、量化方法及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包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论途径、水资源管理的和谐论策略、分区分部门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和谐论模型、跨界河流分水问题的和谐论模型、跨流域调水问题的和谐论模型、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和谐论模型等,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 专题报告
    周洪, 谷树忠, 姚予龙, 王礼茂, 胡咏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分析资源规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厘清资源规制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全国31个省(区、市)2000-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LR检验和Hausman检验方法来选择模型估计的形式.检验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均比OLS混合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更有效.运用该模型构建了资源规制与区域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检验资源规制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性.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1)资源规制对于调控区域经济发展是有效的;(2)资源规制对区域经济规模起抑制作用,资源规制强度每增加1个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将减少246亿元;(3)资源规制对于区域发展质量起促进作用,资源规制强度每增加1个单位,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将提高0.022个单位.研究结果支持用资源规制来调控区域经济规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验证了资源规制的有效性.
  • 专题报告
    张燕, 高翔, 张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农业资源的总体利用状况和从增产角度评价具体资源投入的合理性,并探讨农业综合产出对各种投入资源的敏感程度,采用了“边际产出量”与“弹性系数”两个参数;又因为实际农业生产中投入的具体资源及形成的产出均有多种,现实中又缺少每种产出与特定资源的对应数据,所以采用TOPSIS法对多种产出及投入的资源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09年的多数年份,巢湖种植业的资源投入不断增加(仅从业人员的投入逐年减少),虽然产出也相伴增长,但仍有28.57%的资源利用效率为负;综合产出对农药、灌溉、农膜等资源的敏感性较高.巢湖农业实践表明,适度减少投入也有可能提高产出,这才符合资源节约型农业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资源利用状态;利用效率为负的资源则不宜再追加投入,这种情况下要增产,似应转变生产方式.
  • 专题报告
    张乐勤, 陈素平, 祝亚雯, 许信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轮驱动” 发展模式背景下,我国建设用地扩展特征明显.建设用地变化的碳排放效应是导致大气中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运用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改进的Kaya恒等式及LMDI分解模型,对安徽省1997-2011年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建设用地扩展、人口密度变化对碳排放具有增量效应,经济增长为第一驱动因素,年平均贡献率达266.32%,建设用地扩展为重要驱动因素,其碳效应年均值为640.57万t,年均贡献率为187.30%,人口密度变化对碳排放驱动影响较小.能源结构变化、能源强度下降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年均贡献率分别为-212.06%、-58.115%.基于碳排放因素分解结果,针对性提出了碳减排的政策途径,可为政府通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实现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安徽生态省建设及减排目标实现,也可为省域尺度建设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