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张志永, 樊宝敏, 宋超, 张孝仙, 赵庆文, 叶兵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1): 15-2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1.002
    PDF全文 (3037) HTML (4403)   可视化   收藏

    根系构型(Root system architecture,RSA)是指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结构和延展形态。根系构型不仅决定了植物获取水分和养分等资源的能力,还影响到根系其他功能的发挥,对植物整体的健康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植物根系构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水肥吸收规律、根系与地上部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了解植物的生理健康和生态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重点对其形态、功能、可塑性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文中首先概述了根系的基本结构、生理和生态功能。然后从土壤水分、养分、温度、通气等方面总结了影响根系构型的土壤因素。之后,详细描述了根系构型的研究方法,包括传统挖掘法、二维形态观察法和三维图像重建法等。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研究者在该领域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 赵梦磊, 杨增, 赵静楠, 王岩, 马晓磊, 郭健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3): 428-44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3.008
    PDF全文 (2334) HTML (2042)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方法,从原料获取、原料运输、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和最终处置五个阶段对可降解聚乳酸(PLA)包装塑料的能耗和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和量化。并选择7个影响类别进行影响分析:非生物耗竭潜力(ADP)、全球变暖潜力(GWP)、酸化潜力(AP)、富营养化潜力(EP)、光化学臭氧形成潜力(POCP)、人类毒性潜力(HTP)和陆地生态毒性潜力(TETP)。通过对生命周期评价结果的讨论,发现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产品生产环节。同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环境影响排名前三的类别分别为GWP、ADP和HTP,分别占32.63%、24.83%和14.01%。根据LCA的研究结果,减少环境影响的途径有:降低电耗、增加新能源的投入、提高生产过程中物料的转化率、使用有机和水溶性肥料代替传统肥料、使用环保型燃料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

  • 杨伦, 刘某承, 杨晓, 闵庆文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3): 511-51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3.015
    PDF全文 (568) HTML (1063)   可视化   收藏

    生态农业既是应对农业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生态农业自身的发展离不开不同领域的技术支撑。当前,中国普遍采用的生态农业技术根据其理论基础和实践类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现水、土地、农药和化肥等物质资源的精准化投入为目标的资源投入精准化技术,例如高效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和生态植保等;第二类是以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效率为目标的物质循环利用技术,例如秸秆还田、桑基鱼塘等;第三类是以物种共生理论为基础的物种共生技术,包括稻-鱼共生、林下经济、鱼-藻共生等。尽管这些技术为中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也存在着对传统农耕文化挖掘不足、技术应用性较差、产业化水平低、不接地气等问题。因此,在中国未来的生态农业技术发展中,应当以各经营主体实际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为目标,注重技术的推广性、产业化和应用性,并注重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挖掘。

  • 余俏, 杜梦娇, 李昊宸, 汤西子, 李晓燕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3): 347-359.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3.001

    面对气候变化影响和城市化生态环境问题,城乡韧性是区域国土空间发展的新目标。蓝绿空间是一个内在紧密联系的自然、人工绿色空间和水体的网络系统,能以一种缓和接纳与适应互动的方式来消解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减小气候变化影响和人工建设扰动,提供多样化的复合功能。本文通过界定城乡蓝绿空间概念内涵、复合生态功能及其与城乡韧性目标价值的契合关系,构建“韧性目标—资源识别—整体布局—差异管控”的城乡蓝绿空间整体规划概念框架,提出整合与协调的多尺度蓝绿空间规划(蓝绿廊道网络构建、蓝绿开放空间规划和蓝绿基础设施布置)和基于样条分区的管控途径,旨在提升水文生态绩效与复合功能服务,从而提高城乡韧性。

  • Laurent VANAT, 李宇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1): 207-21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1.020
    PDF全文 (1039) HTML (874)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滑雪旅游市场已经处于比较成熟时期。但是目前,许多国家的滑雪场客流量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旅游市场的变化使滑雪旅游产业面临新的挑战,20世纪建立的滑雪旅游产业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在的发展需求。本文基于多种滑雪旅游产业相关报告和行业网站最新数据,对滑雪旅游市场的供需双方统计数据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总结了21世纪以来滑雪旅游业的演变过程,探讨了滑雪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揭示滑雪旅游市场的潜在驱动因素,归纳总结了滑雪旅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挑战。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滑雪旅游自2000年初就进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滑雪旅游参与率与GDP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因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和滑雪旅游产业成熟程度而有所差异。尽管受到COVID-19的一定冲击,但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滑雪旅游产业在2021年呈现出复苏迹象。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为滑雪旅游产业带来新的机遇,有望提高全球滑雪旅游的参与率。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现有的一些滑雪场可能对全球滑雪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贡献不大,未来潜在的滑雪旅游市场增长不大并将主要集中在中国。目前滑雪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与滑雪旅游市场紧密相关。长期以来婴儿潮一代是滑雪场游客的主要组成部分。滑雪市场面临着滑雪客老龄化问题,普遍存在滑雪文化断层现象。如何满足缺乏滑雪背景文化的新生代客户群的需求是全球所有新建和已有雪场面临的挑战。另外,公共交通可达性、服务质量和运营能力也是滑雪旅游市场亟需关注的提升方向。

  • 黄孟冬, 肖玉, 徐洁, 刘婧雅, 王洋洋, 甘爽, 吕世轩, 谢高地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5): 925-93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5.016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空间流动研究是连接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类福祉的关键环节。理解生态系统服务产生、流动、使用的全部过程,准确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状况,建立供给与需求之间双向反馈关系,对于科学管理生态系统和保障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大量相关文献,本文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角度出发,归纳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的概念和评估方法,阐述了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两个主要驱动力对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的影响。系统梳理了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动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目前研究在文化服务的量化、生态系统服务流动动态研究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存在不足,提出明确生态系统服务驱动机制和转移过程、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不同时空尺度之间的相互转换,是未来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更好地用于实践的重要方法。

  • 许少辉, 董丽萍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5): 851-859.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5.009
    PDF全文 (18146) HTML (810)   可视化   收藏

    运用ArcGIS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研究,结合传统村落的当地实际情况,探讨与其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云南省传统村落呈现出非均衡聚集分布的空间结构特点,主要聚集分布于滇西北、滇西和滇南等海拔较高的市州区域,其中保山市的传统村落分布密度最高,为66.33个/万km2;其次是大理州和红河州,传统村落密度分别为44.13个/万km2和37.66个/万km2。(2)影响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结构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历史因素和交通运输因素。其中,云南省垂直落差较大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客观上孕育了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千百年来世代传承延续的农耕文明历史奠定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村落人文基础,高海拔地带较为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在客观上延缓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对于传统村落的破坏。综上,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3)根据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规律,探索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传统村落旅游活化路径,根据各地传统村落资源禀赋特征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发展,即分别发展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等活化模式。

  • 银淑华, 蔡添翼, 唐承财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2): 474-48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22
    PDF全文 (1193) HTML (1207)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利用各种媒体持续地与其目标市场沟通,以期说服他们对目的地的态度,为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电子游戏无疑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增添了新的手段。本研究基于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SOR) 模型,构建了以游戏要素为自变量、旅游目的地形象为中介变量、旅游意愿为因变量的概念模型,并以《刺客信条: 大革命》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电子游戏中的旅游目的地元素对玩家的目的地形象感知以及玩家旅游意愿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得出了游戏体验和角色依恋对玩家的旅游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为中介变量正向显著影响游戏玩家的旅游意愿。本研究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和电子游戏的结合提供了研究支持。

  • 吴彬, 张文主, 田义超, 梁铭忠, 徐军, 顾观海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3): 458-46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3.010

    通过研究北部湾海域龟仙岛和背风墩红树林岛群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碳储量,为红树林保护及生态补偿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无人机遥感影像和样地调查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算法提取红树林群落类型信息,借助单因素方差分析、优势种分析、多样性分析等方法来分析红树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基于红树植物的异速生长方程,得出了不同海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和碳储量。(1)龟仙岛和背风墩岛屿群落约27.10 ha,其中,红树林面积约11.20 ha,占岛群总面积的41.32%,红树林群落广泛分布于岛屿周围的浅海滩涂区域;(2)主要群落类型有桐花树群落、秋茄+桐花树群落、白骨壤+桐花树群落和白骨壤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3)在红树林的生物量中,白骨壤最高(18.52 kg 株-1),秋茄次之(7.84 kg 株-1),桐花树最小(3.85 kg 株-1);(4)红树林碳密度差异显著,秋茄的碳密度最高(148.03 t ha-1),其次是白骨壤(104.79 t ha-1),桐花树最小(99.24 t ha-1)。红树林岛屿群落的碳储量为1194.70 t,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的碳储量,说明红树林的固碳能力较强。

  • 洪梦梦, 王卷乐, 韩保民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5): 786-79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5.004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湿润-半湿润土壤盐渍化的典型地区,其盐渍化现象已严重影响当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研究利用Landsat 8 OIL多光谱影像,运用ENVI、ArcGIS等软件提取研究区内的7个相关地表特征参量并将其两两组合,构建特征空间模型,选取其中拟合度较高的8个特征空间模型,结合喜盐植被对其进行精度分析并筛选出精度最高的模型形成盐渍化反演图。结果表明:2015年Albedo-SI模型的适用性最高,精度为75%;2020年NSNM模型的适用性最高,精度为67.5%。研究结果显示:(1)黄河三角洲盐渍化总体面积呈轻微上升趋势,由2015年的4244 km2上升至2020年的4629 km2,但其盐渍化程度显著下降,盐土及重度盐渍化面积减少;(2)盐渍化减轻地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及水稻面积增多地区,盐渍化加重地区为湿地及部分沿海地区;(3)“渤海粮仓”计划的实施、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绿化改造等人类活动、黄河泥沙含量减少造成的海水倒灌等因素均对区域盐渍化分布造成影响;(4)特征空间方法对盐渍化监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在更多湿润-半湿润地区推广。

  • 张林波, 郝超志, 宋洋, 王一尧, 张文涛, 黄玉花, 梁田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3): 501-51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3.014
    PDF全文 (2899) HTML (562)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其描述的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贡献。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是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核心问题。当前生态系统生产价值核算存在核算科目不一致、核算标准缺乏等问题,导致核算结果不可重复和难以应用。本文在系统总结国际主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用以筛选核算指标的生物生产性、人类收益性、生产属地性、当期增量性、实际发生性、实物度量性、数据可得性和非危害性八项基本原则,详细论述了不应纳入核算的生态系统服务科目及其原因,从生物生产与人类生产关系、空间流转和差异、生态系统承载力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的思考,以期为推动核算的社会经济应用提供积极讨论,为科学量化生态产品价值做出贡献。

  • 戴代新, 薄茗洋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6): 1113-112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6.001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降雨和洪水对城市安全的威胁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韧性。此外,基于生态系统的防灾减灾(Eco-DRR)是目前国际上韧性城市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提高城市雨洪韧性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提高海绵城市雨洪韧性的方法,并以上海江川路街道城市设计为例进行实践。我们利用雨洪模型模拟了江川路街道的洪涝灾害,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的人口和财产状况,通过风险矩阵进行综合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生态防灾减灾措施,提高江川路街道城市雨洪韧性。最后,构建江川路街道的生态基础设施,在生态基底的基础上创建安全健康单元,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表明,基于Eco-DRR的雨洪韧性提升途径可以有效缓解江川路街道的雨洪风险。同时,基于生态基础设施建立的安全健康单元也有助于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基于Eco-DRR构建了一种海绵城市韧性提升途径,同时也为安全韧性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 程永生, 张德元, 汪侠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951-96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06

    提升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为表征的绿色发展效应,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2001-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将能源与环境因素同时纳入分析框架,运用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GTFP及其分解项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GMM方法实证检验三种类型环境规制、FDI对GTFP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中国GTFP年均增长2.13%,绿色技术进步是GTFP增长的源泉,GTFP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不存在非线性效应,经济激励型和自愿协议型环境规制与GTFP之间分别表现出“U”形和倒“U”形关系;控制型规制没有通过FDI对GTFP产生间接效应,而激励型和协议型规制则可以通过FDI间接促进GTFP的提升;不同类型环境规制、FDI的GTFP提升效应呈现出区域异质性特征。探究环境规制的绿色发展效应及其特征,对于选取合理化环境规制类型,采用差异化环境规制强度,实施双轮驱动助推GTFP增长,实现环境规制与FDI良性互动,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朱美峰, 韩泽宇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3): 445-45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02

    基于2000-2018年全国30个省份(港澳台、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能源效率及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不同区域对碳排放均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区域的抑制强度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规律;产业结构合理化在不同区域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差异较大,在中西部地区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在东部地区抑制作用不显著;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均较为显著,抑制强度呈现“西部>东部>中部”的规律。进一步通过中介检验发现,不同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在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的作用中具有部分和完全中介效应,能够促进和加强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因此,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是促进碳减排的有效手段,但单独依赖产业结构升级的碳减排效果并不理想,需与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相结合才会对碳减排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 唐承财, 徐诗怡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4): 547-55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4.001
    PDF全文 (1153) HTML (601)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冬奥会为中国冰雪旅游发展带来历史性奇迹。把握时代红利,助力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本专辑通过优选18篇学术论文,从冰雪旅游开发与管理、冰雪旅游体验及其影响因素、冰雪旅游影响评估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冰雪旅游现状与未来;同时也设立了“旅游文化与生态旅游”专栏,分享旅游前沿研究热点。本专辑研究层次丰富,内涵深厚。研究区域从全国到区域,再到市县,同时包括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研究方法具有实用性、前沿性、创新性,包含产业关联分析方法、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情感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德尔菲法、空间统计方法、地理探测器方法等多种方法。本期专辑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提供了感知价值理论、制度演化理论等多种理论视角,构建了冰雪旅游遗产赛前评估模型、雪场综合休闲环境调节作用下的消费技术-出游半径决策的影响模型、冰川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冰雪旅游情境下游客体验价值与忠诚度关系的模型等多种模型。以期能够为后冬奥时代冰雪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助力冰雪旅游朝着可持续和高质量方向发展。

  • Wakshum SHIFERAW, Sebsebe DEMISSEW, Tamrat BEKELE, Ermias AYNEKULU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1): 35-4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1.004

    调查牧豆树 (Prosopis juliflora) 的入侵及其对本土植物物种的影响和控制该物种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估: (1)牧豆树入侵对Awash Fentale和Amibara Woredas两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2)牧豆树入侵对本地木本植物更新潜力的影响。样品采集是在牧豆树灌丛、牧豆树与本地物种混生群落、未入侵林地和开阔放牧场进行的。植被调查按照牧豆树的入侵状况分类,然后在不同入侵状况生境中采用随机抽样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在植物种类组成中,非入侵林地记录的物种比例最高,为87个(占27.4%),而开阔放牧地记录的物种比例最低,为70个(占22%)。牧豆树的入侵降低了植物的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R)的平均值在牧豆树与本地物种混生群落(H'=2.22,R=14)和未入侵林地(H'=2.23,R=13)显著高于牧豆树灌丛 (H′=1.96, R=12) 和开阔放牧场 (H′=1.84, R=10)。在牧豆树与本地物种混生的群落下,本地植物更新苗总密度最高,为358株 ha?1, 而在牧豆树灌丛下更新幼苗密度最低,为153株 ha?1。此外,本地木本植物更新苗密度在牧豆树灌丛下仅为102株 ha?1,而在未入侵林地下却高达1252株 ha?1。如果牧豆树入侵及其对本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继续,外加气候干旱,阿法尔植物区系的植物多样性将受到严重影响,其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所有利益相关方应参与,并采取多学科研究应用于研究区的牧豆树管理和牧场恢复。

  • 汪丁, 王新, 郝海广, 林达义, 肖睿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5): 912-92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5.015

    农户生计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反映人地关系的重要表征。合理恰当的农户生计策略既能满足人类福祉需求,也能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学术界围绕农户生计变化、驱动机制及其生态效应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关于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还存在较多争议问题。本文在搜集梳理相关文献基础上,辨析了农户生计的转型机制及生态效应的已有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探究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发现农户生计的选择受到自然因素、主观意愿和社会政策三方面影响,而农户生计的转型改变了生产、消费、资源利用方式,进而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演化过程。文章建立了农户生计转型机制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框架,最后提出了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1)探究农户生计转型驱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农户生计选择产生影响;(2)结合农户生计转型的驱动因子和生态效应,提出农户生计需求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双向可持续策略。

  • 李颖, 王怡然, 邹统钎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3): 631-64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17

    旅游环境条件是影响旅游体验的关键因素。综合评价旅游环境适宜度,对辅助旅游规划决策、有目标地提高旅游环境适宜度、保障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全球热气候指数、降水量、植被指数、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紫外线辐射强度等指标,量化温度舒适度、天气影响、植被状况、大气环境、紫外线辐射等,结合AHP-TOPSIS算法对我国旅游环境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典型旅游区旅游环境适宜度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旅游环境适宜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华东、华南地区旅游环境适宜度最高,西北内陆地区旅游生态环境适宜度较低。从3个典型旅游区总体来看,珠三角地区旅游环境适宜度最高,其次是长三角地区,京津唐地区旅游生态环境适宜度最低。从3个典型旅游区分别来看,京津唐北部地区、长三角南部地区、珠三角周边地区,更加适宜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PM2.5是京津唐、长三角旅游环境适宜度的限制因素,故而大气环境治理是提高旅游环境适宜度的有效途径。

  • 程永生, 张德元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3): 517-532.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08

    淮河流域经济是典型的大流域经济之一,推动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选择,对于新时代区域乃至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基于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特殊性与实践特征出发,以2003-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改进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及面板Tobit模型,考察分析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提升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体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1.4824,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阶段性波动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内的下、中游城市,具有“双核引领”的空间集聚特征,而上游城市始终处于“低水平稳定增长陷阱”阶段;超变密度是引致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人均产出、对外开放、人力资本和政府干预驱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上、中、下游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性。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及其演进规律,对于分析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提升路径、促进淮河全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唐承财, 周子捷, 江玲, 刘丽梅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3): 521-52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3.001
    PDF全文 (1341) HTML (759)   可视化   收藏

    文旅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专辑围绕“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组稿,共收录22篇学术论文,从“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地与民宿发展”、“旅游环境行为与农民参与旅游”、“旅游韧性与旅游风险”、“文化旅游与旅游高质量发展”五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专辑具有3个特点:研究区域丰富,研究对象多元;研究方法多样,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研究理论视角多元,涵盖多个学科。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加强本土化理论研究、拓展研究区域和视角、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研究内容等未来研究方向。本期专辑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经验,助力中国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

  • 肖玉, 甘爽, 黄孟冬, 刘佳, 毛慧, 张昌顺, 秦克玉, 谢高地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5): 897-91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5.014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本研究以北京市城市区域为例,基于城市绿地空间分布数据和遥感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以及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并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北京城市绿地建设成效较为显著,绿地面积增加了77.41%,主要由耕地和建设用地转变而来。(2)2000-2020年北京城市绿地滞尘量、吸收SO2量、吸收NO2量、降温增湿量、固碳释氧量和暴雨缓排量总体上均呈持续增加的趋势。(3)城市绿地景观变化与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关系密切,斑块总面积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性最高,除暴雨缓排外,斑块总面积与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85。研究结果可以为优化北京绿地、更大程度发挥绿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提供理论指导,为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徐晓, 李雅平, 李燕琴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4): 655-66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4.011
    PDF全文 (2146) HTML (488)   可视化   收藏

    滑雪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山地度假旅游产品,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研究消费者体验质量的一个重要理论,感知价值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旅游研究中,提高滑雪旅游感知价值正成为各滑雪旅游目的地竞争的焦点。本文以张家口崇礼区的滑雪游客为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305份。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滑雪旅游体验和市场细分进行了初步探究,并检验了不同类型游客人口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滑雪旅游体验感知价值主要包括四个维度:设施价值、感知价格、安全价值和服务价值。(2)基于感知价值变量进行市场细分,滑雪旅游者可分为三个类型:舒适享受型、价格敏感型和注重安全型。(3)不同类型滑雪旅游者在性别、年龄、月收入等人口特征,以及到访次数、停留时间等行为特征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滑雪旅游体验感知价值的不同维度,确定了滑雪旅游者的细分市场及其特征。基于不同细分市场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可以更好地提升滑雪旅游者的感知价值,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 徐丹丹, 安德帅, 朱建琴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3): 476-482.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3.012
    PDF全文 (1040) HTML (385)   可视化   收藏

    高山林线交错带是亚高山森林与苔原之间、亚高山森林与无树草原之间的过渡带状区域,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具有营养物质输入源和低海拔生态系统的碳固存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提供着各种生态系统服务。与高山林线交错带相关的三种树线是树种线、林线和木材线。由于高山林线交错带占据了树种耐受温度极限的极端区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经常被用作植被对全球变暖响应的指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和不同气候区海拔梯度的变化,高山林线交错带中的树高和生物量也会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分布在全球不同气候带上的林线变化也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其中的原因包括温度升高程度的不一致、优势种和植物群落的不同、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等。另外,关于林线推进的驱动因素也无一致的研究结果,不同气候区之间的研究结果可能会相互矛盾。然而,目前在气候变化下的高山林线发展领域,缺乏全面的综述。因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此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高山林线动态变化的理论基础和挑战:(1)高山林线动态变化的生态功能和生态问题;(2)监测高山林线动态变化的研究方法;(3)全球不同气候区的林线迁移;(4)林线向上迁移的驱动因素。

  • 林裕梅, 朱付欣, 李文君, 刘晓娜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5): 880-88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5.012

    气候是影响区域宜居性的一个重要自然因素。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深刻影响着区域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西藏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的气候适宜性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基于多年平均气候数据计算了西藏地区的温湿指数,定量分析了人口分布与温湿指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确定了西藏地区气候适宜性分区标准;最后评价了西藏地区的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结果表明:西藏东南部地区年均温度相对较高,人口分布相对密集;年均相对湿度整体上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西藏气候适宜地区(包括高度适宜地区、比较适宜地区和一般适宜地区)面积占比仅为7.90%,人口数量比重超过40%。气候临界适宜地区面积占比为37.81%,人口占比为48.24%。气候不适宜地区广泛分布于各地市,面积占比为54.29%,人口占比为11.33%。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指导西藏地区人口的合理分布以及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 陈翔雨, 徐诗怡, 唐承财, 范志佳, 肖小月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4): 635-64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4.009
    PDF全文 (1003) HTML (450)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为我国冰雪旅游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然而我国冰雪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亟待研究。文章从目标层–因素层–指标层三个维度构建了冰雪旅游地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以有冰雪旅游经历的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IPA分析法,回收有效问卷840份,测评冰雪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提出冰雪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提升模式。结果如下:(1)我国冰雪旅游经历者具有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特点,19?25岁大学生是冰雪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且超过70%的游客对冰雪旅游地整体发展状况满意度总体较高,较愿意再次参加冰雪旅游。(2)除“冰雪旅游纪念品”外,游客对26个指标的重要性感知均大于其满意度,特别是游客对景区安全性、冰雪娱乐与运动项目多样性等13项指标的重要性很高,这表明游客对冰雪旅游地有较高的期待和要求。然而游客对所有指标的满意度感知水平普遍偏低,多为一般满意水平,表明冰雪旅游地仅初步满足了游客的冰雪旅游需求,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3)经过IPA矩阵分析,从旅游业态多样化模式、旅游设施建设优化模式、市场多元化培育模式、旅游服务人性化模式、运营管理精细化模式等5个方面构建提升冰雪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的模式。研究结论将有助于丰富冰雪旅游满意度理论,促进后北京冬奥会时代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

  • 孙梓煜, 欧阳熙煌, 李浩, 王军邦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1): 214-22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1.019

    卫星遥感提供了大尺度空间和长时间序列的地球表面变化信息,已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人类活动可能对较小尺度的空间产生影响,并可能在较长时间内被检测到,这需要具有较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时空数据融合算法的发展为这些需求提供了机会。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提出了一种残差卷积神经网络(Res-CNN)模型,利用全新的网络架构来融合来自Landsat 8和MODIS图像的NDVI检测结果,从而显著提高融合结果。通过与现有算法的比较,在两个不同地区进行的实验都展示了改进效果。模型性能通过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的线性回归进行评估,并通过决定系数(R2)、回归斜率(Slope),并与两种传统的模型(ESTARFM、FSDAF)进行比较。结果显示,Res-CNN模型预测的NDVI对研究区上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R2分别为0.773和0.804,slope为1.01和0.989)。该研究证明,本文开发的Res-CNN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强的稳健性,优于传统模型。这项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因为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时空数据融合模型,还可以为区域尺度农业和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利用提供长时间序列的数据。

  • 唐承财, 上官令仪, 刘丽梅, 梅江海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3): 528-54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3.002

    数字文旅是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数字文旅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发展。本文梳理了数字文旅促进乡村振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乡村数字文旅产业赋能共同富裕实现的机制和模式,最后提出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数字文旅已经成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路径。(2)数字文旅与乡村振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数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释放数字文旅发展潜力,二者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3)参考乡村分类方案和相关研究,提出了数字文旅促进乡村振兴的四种模式,分别是数字文旅促进城乡融合振兴模式、数字文旅促进特色村落振兴模式、数字文旅促进农文旅融合振兴模式和数字文旅促进艺术振兴模式。(4)在实践路径上,应该坚持以产品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人才振兴为引领,以政策为保障,全面促进乡村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本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数字文旅和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可为数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 唐承财, 曾睿, 杨媛媛, 徐诗怡, 王欣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4): 552-56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4.002
    PDF全文 (1170) HTML (479)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推动了中国冰雪旅游快速发展,将在助力“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然而,中国冰雪旅游开发利用时间短、进程快,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冰雪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显示:(1)中国凭借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形成了类型多样的冰雪旅游产品;冰雪旅游目的地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冰雪旅游市场和经济在持续扩大;多项政策的出台保障了冰雪旅游的健康发展;但冰雪旅游管理体系尚未成熟。(2)中国冰雪旅游在规划、开发、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存在开发不合理、产品与服务水平偏低、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市场营销单一、人才队伍不足等问题。对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冰雪旅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3)从政策、产品和服务、市场营销、安全管控、人才队伍、标准化建设、科学技术、社区参与等八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本研究成果有助于为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完善中国冰雪旅游理论研究。

  • RAI Pratap, JOSHI Rajeev, NEUPANE Bijaya, POUDEL Bishow, KHANAL Sujan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3): 604-61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15

    本研究旨在评估Shivapuri-Nagarjun 国家公园(SNNP)人与动物冲突事件较多的10个缓冲区居民组(BZUG)的三个不同社区的居民对救济基金计划的态度。通过对家庭的半结构化问卷调查,研究了居民态度的差异及其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教育、经济状况、作物损害的数量对现行救济计划的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共调查了162个住户,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53份,占研究区377个住户总数的40.5%,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进行了调查。居民对救济计划的态度分为三个级别(积极、消极或中性)(卡方检验用于确定居民的态度和救济计划是否具有依赖性)。本研究中卡方被用来确定不同社会经济因素的依赖性以及人们对救济计划的态度。结果显示,56%的受访者对救济计划不满意(持消极态度),26%持中立态度,只有18%持积极态度(满意)。对研究区平均101美元的作物损失,仅提供了41.93美元的救济金。同样,对每只124美元的牲畜(山羊)损失救济金额只有73美元。由于补偿款不足和支付延迟,救济基金计划未能使居民的满意度发生变化。因此,建议定期修订救济准则,以解决救济款不足和延迟的问题。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野生动物损害救济计划及其成本效益和适当措施,以弥补该计划的缺陷。

  • 龚剑, 杨远瑶, 凌小盼, 刘勇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6): 1282-129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6.016

    本文主要研究山地户外旅游发展对地域经济、人文环境、基础设施、人才服务等的影响,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分析山地户外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区域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实际调查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为最终实现山地户外旅游业及居民和谐共赢提供一定指导和实践作用。以四姑娘山为调研地域,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运用SPSS26和Smartpl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相关维度影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和目的地人文环境对旅游地游客满意度产生高度的显著性关系;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对游客满意度的显著性关系;其中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消费的路径系数接近0,显著性水平大于0.05,至此,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消费对游客满意度未产生影响的关系。通过Smartpls相关分析,得出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主要受山地户外旅游地的人文环境、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最终结果分析表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环境和旅游吸引物这两个因素对游客的满意度有较高的正向显著关系,而旅游目的地设施对游客满意度的显著影响关系较弱,而旅游目的地的服务因素对游客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关系较微弱,最终形成“两强一较弱一微弱”的功能关系。最后本文从人文环境、基础设施、人才服务、旅游地综合发展等提出优化和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建议,其对游客满意度提升和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