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银淑华, 蔡添翼, 唐承财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2): 474-48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22
    PDF全文 (1193) HTML (1207)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利用各种媒体持续地与其目标市场沟通,以期说服他们对目的地的态度,为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电子游戏无疑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增添了新的手段。本研究基于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SOR) 模型,构建了以游戏要素为自变量、旅游目的地形象为中介变量、旅游意愿为因变量的概念模型,并以《刺客信条: 大革命》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电子游戏中的旅游目的地元素对玩家的目的地形象感知以及玩家旅游意愿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得出了游戏体验和角色依恋对玩家的旅游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为中介变量正向显著影响游戏玩家的旅游意愿。本研究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和电子游戏的结合提供了研究支持。

  • 戴代新, 薄茗洋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6): 1113-112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6.001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降雨和洪水对城市安全的威胁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韧性。此外,基于生态系统的防灾减灾(Eco-DRR)是目前国际上韧性城市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提高城市雨洪韧性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提高海绵城市雨洪韧性的方法,并以上海江川路街道城市设计为例进行实践。我们利用雨洪模型模拟了江川路街道的洪涝灾害,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的人口和财产状况,通过风险矩阵进行综合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生态防灾减灾措施,提高江川路街道城市雨洪韧性。最后,构建江川路街道的生态基础设施,在生态基底的基础上创建安全健康单元,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表明,基于Eco-DRR的雨洪韧性提升途径可以有效缓解江川路街道的雨洪风险。同时,基于生态基础设施建立的安全健康单元也有助于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基于Eco-DRR构建了一种海绵城市韧性提升途径,同时也为安全韧性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 程永生, 张德元, 汪侠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951-96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06

    提升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为表征的绿色发展效应,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2001-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将能源与环境因素同时纳入分析框架,运用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GTFP及其分解项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GMM方法实证检验三种类型环境规制、FDI对GTFP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中国GTFP年均增长2.13%,绿色技术进步是GTFP增长的源泉,GTFP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不存在非线性效应,经济激励型和自愿协议型环境规制与GTFP之间分别表现出“U”形和倒“U”形关系;控制型规制没有通过FDI对GTFP产生间接效应,而激励型和协议型规制则可以通过FDI间接促进GTFP的提升;不同类型环境规制、FDI的GTFP提升效应呈现出区域异质性特征。探究环境规制的绿色发展效应及其特征,对于选取合理化环境规制类型,采用差异化环境规制强度,实施双轮驱动助推GTFP增长,实现环境规制与FDI良性互动,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朱美峰, 韩泽宇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3): 445-45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02

    基于2000-2018年全国30个省份(港澳台、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能源效率及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不同区域对碳排放均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区域的抑制强度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规律;产业结构合理化在不同区域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差异较大,在中西部地区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在东部地区抑制作用不显著;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均较为显著,抑制强度呈现“西部>东部>中部”的规律。进一步通过中介检验发现,不同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在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的作用中具有部分和完全中介效应,能够促进和加强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因此,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是促进碳减排的有效手段,但单独依赖产业结构升级的碳减排效果并不理想,需与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相结合才会对碳减排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 李颖, 王怡然, 邹统钎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3): 631-64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17

    旅游环境条件是影响旅游体验的关键因素。综合评价旅游环境适宜度,对辅助旅游规划决策、有目标地提高旅游环境适宜度、保障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全球热气候指数、降水量、植被指数、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紫外线辐射强度等指标,量化温度舒适度、天气影响、植被状况、大气环境、紫外线辐射等,结合AHP-TOPSIS算法对我国旅游环境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典型旅游区旅游环境适宜度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旅游环境适宜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华东、华南地区旅游环境适宜度最高,西北内陆地区旅游生态环境适宜度较低。从3个典型旅游区总体来看,珠三角地区旅游环境适宜度最高,其次是长三角地区,京津唐地区旅游生态环境适宜度最低。从3个典型旅游区分别来看,京津唐北部地区、长三角南部地区、珠三角周边地区,更加适宜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PM2.5是京津唐、长三角旅游环境适宜度的限制因素,故而大气环境治理是提高旅游环境适宜度的有效途径。

  • 程永生, 张德元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3): 517-532.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08

    淮河流域经济是典型的大流域经济之一,推动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选择,对于新时代区域乃至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基于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特殊性与实践特征出发,以2003-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改进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及面板Tobit模型,考察分析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提升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体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1.4824,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阶段性波动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内的下、中游城市,具有“双核引领”的空间集聚特征,而上游城市始终处于“低水平稳定增长陷阱”阶段;超变密度是引致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人均产出、对外开放、人力资本和政府干预驱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上、中、下游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性。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及其演进规律,对于分析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提升路径、促进淮河全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唐承财, 周子捷, 江玲, 刘丽梅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3): 521-52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3.001
    PDF全文 (1341) HTML (759)   可视化   收藏

    文旅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专辑围绕“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组稿,共收录22篇学术论文,从“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地与民宿发展”、“旅游环境行为与农民参与旅游”、“旅游韧性与旅游风险”、“文化旅游与旅游高质量发展”五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专辑具有3个特点:研究区域丰富,研究对象多元;研究方法多样,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研究理论视角多元,涵盖多个学科。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加强本土化理论研究、拓展研究区域和视角、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研究内容等未来研究方向。本期专辑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经验,助力中国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

  • 孙梓煜, 欧阳熙煌, 李浩, 王军邦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1): 214-22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1.019

    卫星遥感提供了大尺度空间和长时间序列的地球表面变化信息,已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人类活动可能对较小尺度的空间产生影响,并可能在较长时间内被检测到,这需要具有较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时空数据融合算法的发展为这些需求提供了机会。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提出了一种残差卷积神经网络(Res-CNN)模型,利用全新的网络架构来融合来自Landsat 8和MODIS图像的NDVI检测结果,从而显著提高融合结果。通过与现有算法的比较,在两个不同地区进行的实验都展示了改进效果。模型性能通过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的线性回归进行评估,并通过决定系数(R2)、回归斜率(Slope),并与两种传统的模型(ESTARFM、FSDAF)进行比较。结果显示,Res-CNN模型预测的NDVI对研究区上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R2分别为0.773和0.804,slope为1.01和0.989)。该研究证明,本文开发的Res-CNN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强的稳健性,优于传统模型。这项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因为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时空数据融合模型,还可以为区域尺度农业和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利用提供长时间序列的数据。

  • 唐承财, 上官令仪, 刘丽梅, 梅江海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3): 528-54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3.002

    数字文旅是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数字文旅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发展。本文梳理了数字文旅促进乡村振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乡村数字文旅产业赋能共同富裕实现的机制和模式,最后提出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数字文旅已经成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路径。(2)数字文旅与乡村振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数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释放数字文旅发展潜力,二者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3)参考乡村分类方案和相关研究,提出了数字文旅促进乡村振兴的四种模式,分别是数字文旅促进城乡融合振兴模式、数字文旅促进特色村落振兴模式、数字文旅促进农文旅融合振兴模式和数字文旅促进艺术振兴模式。(4)在实践路径上,应该坚持以产品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人才振兴为引领,以政策为保障,全面促进乡村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本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数字文旅和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可为数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 RAI Pratap, JOSHI Rajeev, NEUPANE Bijaya, POUDEL Bishow, KHANAL Sujan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3): 604-61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15

    本研究旨在评估Shivapuri-Nagarjun 国家公园(SNNP)人与动物冲突事件较多的10个缓冲区居民组(BZUG)的三个不同社区的居民对救济基金计划的态度。通过对家庭的半结构化问卷调查,研究了居民态度的差异及其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教育、经济状况、作物损害的数量对现行救济计划的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共调查了162个住户,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53份,占研究区377个住户总数的40.5%,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进行了调查。居民对救济计划的态度分为三个级别(积极、消极或中性)(卡方检验用于确定居民的态度和救济计划是否具有依赖性)。本研究中卡方被用来确定不同社会经济因素的依赖性以及人们对救济计划的态度。结果显示,56%的受访者对救济计划不满意(持消极态度),26%持中立态度,只有18%持积极态度(满意)。对研究区平均101美元的作物损失,仅提供了41.93美元的救济金。同样,对每只124美元的牲畜(山羊)损失救济金额只有73美元。由于补偿款不足和支付延迟,救济基金计划未能使居民的满意度发生变化。因此,建议定期修订救济准则,以解决救济款不足和延迟的问题。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野生动物损害救济计划及其成本效益和适当措施,以弥补该计划的缺陷。

  • 龚剑, 杨远瑶, 凌小盼, 刘勇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6): 1282-129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6.016

    本文主要研究山地户外旅游发展对地域经济、人文环境、基础设施、人才服务等的影响,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分析山地户外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区域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实际调查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为最终实现山地户外旅游业及居民和谐共赢提供一定指导和实践作用。以四姑娘山为调研地域,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运用SPSS26和Smartpl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相关维度影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和目的地人文环境对旅游地游客满意度产生高度的显著性关系;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对游客满意度的显著性关系;其中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消费的路径系数接近0,显著性水平大于0.05,至此,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消费对游客满意度未产生影响的关系。通过Smartpls相关分析,得出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主要受山地户外旅游地的人文环境、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最终结果分析表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环境和旅游吸引物这两个因素对游客的满意度有较高的正向显著关系,而旅游目的地设施对游客满意度的显著影响关系较弱,而旅游目的地的服务因素对游客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关系较微弱,最终形成“两强一较弱一微弱”的功能关系。最后本文从人文环境、基础设施、人才服务、旅游地综合发展等提出优化和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建议,其对游客满意度提升和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汤雨平, 舒梦蓉, 吴元晶, 宣阳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1): 33-4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1.003

    湿地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而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对湿地公园科学系统规划的重要依据。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位于沿海城市福州,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具有突出的区域特征,其水域是北半球同一纬度最具有丰富的近海海洋物种的水域之一,至少有四项指标符合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本文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支撑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要素权重及指标,通过德尔菲专家评分法,构建湿地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闽江河口湿地国家公园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将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分为极端敏感、高敏感、中敏感、低敏感、不敏感五种生态敏感水平。结果表明,河岸、海滩、水渠、池塘及周边地区均在高、中敏感区范围内,而不敏感区、低敏感区分布在林地、农田、公园等人工景观环境中。

  • Gayatri KUNTE, Varadurga BHAT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1): 140-15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1.012

    本研究通过总结相关文献探讨了森林砍伐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并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其潜在影响。选择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西高止山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各个研究主题下的相关结果,我们详细探讨了包括森林砍伐的根本原因,森林土地转化为农业用途,农业、森林砍伐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气候驱动的农业脆弱性以及如何在保护森林与发展农业之间取得平衡。研究发现,农业的转变已经成为引发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作物产量的下降。印度的干旱和亚热带地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高,这很可能是由于印度的热带森林遭受了较严重的砍伐。西高止山区联合森林规划和管理区域的树木密度较高,这为剩余土地用于非森林用途(如农业)创造了潜在的机会。

  • 赵丽, 何调霞, 赵健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1): 130-139.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1.011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本文以无锡市为研究区,使用地理统计、缓冲区分析、高斯两步移动搜索等方法评价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特征,分析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和供需状况,引入XGBoost算法计算不同类型养老服务的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无锡市的居家和机构养老资源分布都具有空间异质性,存在供需不匹配、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不同地区养老服务可达性差异巨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分布相对更加公平,但仍然与老年人口数量不匹配。影响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分布的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养老机构分布受到交通基础设施、老年人口数量、医疗资源数量、环境、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社区居家养老主要受老年人口数量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无锡市需要加大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和提升。

  • 贾泽, 杨秀春, 陈昂, 杨东, 张敏, 魏伦达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1): 151-16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1.013

    陆上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行干扰局地植物群落的演替,对局地生态和气候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陆上风电场与局地生态、气候之间的关系,准确评估陆上风电场对局地影响,是促进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对现有的现场数据监测、遥感数据反演和数值模型模拟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陆上风电场对局地植被指数、近地表温度、风速、土壤湿度等产生了明显影响。陆上风电场降低了局地土壤含水量、增加了近地表空气温度、明显改变局地风速,并导致风电场内部局地植被指数降低、植物生长收到抑制,鸟类和蝙蝠等生物死亡率出现上升等现象,但对于风电场外部植物群落,尤其是顺风方向则呈现积极促进作用。总体而言,研究成果存在区域差异性,研究结论不具有普适性。陆上风电场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局地生态的影响和陆上风电场对局地生态产生的直接影响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仍没有清晰准确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观测数据的精度、准度和连续性,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局地微气候指标、植物物种等指标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模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为宏观把握陆上风电场对气候生态影响提供支撑。

  • 邹妤阳, 董贤斌, 刘雅菲, 王盈丽, 高悦, 樊简, 丁彬彬, 庄大春, 张稳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940-95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05

    水源涵养在众多生态系统服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揭示水源涵养时空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子,对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省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降水贮存量法估算2000-2020年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农田、草地和湿地是江西省鄱阳湖流域除森林外提供生态服务的主体生态系统。20年间研究区内生态系统类型的相互转化主要发生在森林、农田和城镇之间。期间城镇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幅达91.77%,其余生态系统类型则以减少趋势演变。(2)2000-2020年间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空间上整体呈东西高、中间低的特点,时间上则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20年间共减少97.11×104 m3 km-2。(3)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是不同影响因子交互增强的结果,而非单一因子主导。生态系统类型变化与年降水变化、年气温变化、日照时数变化因子交互作用后的地理探测器q值分别为0.555、0.541、0.501,交互因子对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的影响程度达均达到50%以上。

  • 黄青东智, 陈雪莹, 石明明, 杨刘生, 欧宝玺, 闫对明, 王宝龙, 郭小东, 李泽宇, 石培礼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893-902.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01

    探究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驱动因素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藏北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草地生态系统,其碳储量现状,空间格局以及驱动因素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基于藏北高原150个实测样点数据,通过克里金插值和统计方法,评估分析了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下30 cm深度根系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以及各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藏北高原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平均为0.038 kg C m-2,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平均为0.284 kg C m-2,土壤碳密度值最大,平均为7.445 kg C m-2。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约为4.08 Pg C,其中植被碳库0.58 Pg C(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土壤碳库2.58 Pg C (其余分布在裸地中),碳储量分布格局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植被碳库0.58 Pg C(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约占青藏高原植被碳库的28.29%;土壤碳库2.58 Pg C,约占青藏高原土壤碳库的26.60%。降水、温度和土壤质地均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其中降水作用最显著,三因素结合对地上生物量碳密度解释率高达86.47%,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地上碳库最易受到气候因素调控,地下和土壤碳储量的空间格局机理更为复杂。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藏北高原固碳能力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 Norbert J. NGOWI
    资源与生态学报.
    录用日期: 2023-06-15
    Low efficiency of earth kilns used in the carbonising process of wood to make charcoal has been reported as one of the sources of increasing charcoal wastes in the global south. However, the potential link and approaches of converting charcoal wastes-to-valuable energy and for the environmental health is not well known in Africa. Promoting local community capacity engagement in the production and reutilisation of recycled charcoal wastes at the households’ level is one of important measures to maintain environmental services for sustainability since households make decisions on the type of energy used.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of converting charcoal wastes to fuel energy for rural households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in Kilosa District, Tanzania.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the primary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held with 298 randomly selected households,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nd observations. 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20 Cross tab tools were used in the data analysi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onversion of charcoal wastes-to-fuel energy approach used in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e ability of recyclable briquettes made from the locally available charcoal pollutants collected at different stages from earth kilns, to selling centers, improves tree harvest behaviour, adds another fuel energy source through reutilisation, and ultimate reduces pollution at the local level. Thus, the study provides a basis for policymakers to adopt charcoal wastes recycling strategies to address matters related to energy and ultimately enhances environmental healt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anzania and beyond.
  • 王景升, 曹凯丽, 刘杰, 赵彦哲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3): 533-54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09

    印加孔雀草原产于南美洲温带草原和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1990年在我国北京植物园首次发现。1994年白玛达瓦从印度北部山区将其作为藏药引种至米林县卧龙镇岗江村自家庭院内。2010年前后学者发现印加孔雀草在我国多地入侵并逐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印加孔雀草种子质量小、颗粒多、具芒刺,易于传播,种子发芽率高,繁殖投资占比20%;植株耐贫瘠,抗干旱,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气候和强光照条件;叶、花中富含芳香物质,可用于药用、食品、调味、保健、化妆品等;根系中的噻吩和精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杀菌、驱虫、灭蚊蝇等效果,对本地物种化感作用明显。印加孔雀草的生物、生态学特征为其种群扩散奠定了物质基础。建议:根据藏族民俗,最好采用物理方法或生物防控技术进行生态防治;加强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引导其在藏传佛教用品中发挥经济效益。

  • 李兆喜, 周丰, 缪驰远, 施坤, 高扬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3): 675-68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21

    全球大气氮沉降急剧增加对内陆水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中国是全球三大氮沉降热点地区之一,为了充分了解氮沉降对中国内陆水体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水污染治理方案,需要清楚地量化内陆水体的氮沉降通量。为此,本文利用LMDZ-OR-INCA模型结合内陆水体面积数据,获得了近三十年中国内陆水体氮沉降数据集,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内陆水体氮沉降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公开共享该数据集 (https://ecodb.scidb.cn/detail?dataSetId=892431070195089408),并提供在线访问和下载服务。

  • Kamal Raj ARYAL, Anup GURUNG, Prabin PAUDEL, Rajendra Kumar BASUKALA, Shiva PARIYAR, Arjun THAPA, Hikmat Kumar SHAHI, Ganga SHAH, Saroj PANTHI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1104-1112.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21

    自古以来,药用和芳香植物(MAPs)在尼泊尔就被广泛种植并用于医疗保健和治疗实践,在尼泊尔社区拥有很重要的文化、宗教和经济价值。近年来,MAPs部门在尼泊尔尤其是喜马拉雅山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商业部门,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生计机会。本研究评估了MAPs对尼泊尔卡纳利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卡纳利省共鉴定出58种MAPs。人们发现,这些一年生、两双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各个部分都可被用作药物、香水和食品。在2019/2020财年,卡纳利省的MAP产生的经济产出为1607.38亿尼泊尔卢比(13.9亿美元),相当于卡纳利省GDP的1.03%,相当于全国GDP的0.02%。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未纳入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用途,目前的GDP估算低估了MAPs部门对国家GDP的贡献,如果将人们从这一部门获得的所有收入和环境利益都体现在国民账户体系中,进行估价和记录,那么MAPs的GDP将远远高于本研究中的估算值。我们得出结论,MAPs对卡纳利省和尼泊尔的GDP有合理的贡献。

  • 冯文静, 魏云洁, 孔磊, 刘敏华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2): 464-47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21

    旅游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双碳”目标下,旅游碳排放量测算是减碳减排的基础,也是发展可持续旅游的前提。本文根据现有研究,使用元分析,基于2022年之前关于国内景区碳排放研究的相关数据,运用可视化方法、SPSS相关分析等,分析景区游客人均碳排放和景区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以2010年为节点,随时间的推移,研究区数量和景区游客人均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2010年前景区的平均人均碳排放为 23.47 kg 人-1,2010年后升为55.29 kg 人-1;(2)在不同类型的景区中,游客人均碳排放量大小排序为:自然类>混合类>人文类,其中,自然类景区的人均碳排放量为66.13 kg 人-1;(3)对影响人均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游客人均碳排放量与景区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景区面积越大,人均碳排放量越大;(4)旅游线路中行程天数的增加会导致人均碳排放量的增加,不同客源地、宾馆类型和交通方式等也是影响人均碳排放量的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类型景区制定低碳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 谢花林, 盛美琪, 何亚芬, 邹品健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5): 1015-102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12

    科学识别生态修复优先区域,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的关键和难点。本文以南方生态脆弱区修水县为例,基于格局-过程原理,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包含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系统敏感性在内的生态修复区域识别的指标体系,探讨区域生态修复优先区域的识别方法。结果表明:(1)案例区生态修复优先区总面积为2880.6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3.93%。(2)在主要生态修复优先区内,耕地面积为210.83 km2,建设用地面积为122.52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55.35%和51.43%。确定不同等级生态修复优先区可以为决策者区分生态退化区域修复需求的轻重缓急,也能够为不同程度退化区域采取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提供依据。生态修复优先区的确定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基础信息,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改善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 彭晓旭, 孙亚宽, 陈颖, 时坤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3): 616-63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16

    研究大型食草动物的食物组成和偏好,不仅有助于理解大型食草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评估种群的生存能力及其栖息地质量。本研究于旱季(2-4月)在中国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以确定该地区的一个亚洲象小种群的觅食偏好。通过样线调查和相机陷阱调查,我们观察记录到大象采食了31 种植物。通过对野外收集到的亚洲象粪便样本中的rbcL 基因进行第二代测序,在象粪样本中共发现90 个物种。在所有样本中,科水平上检出率最高的依次为禾本科(Poaceae,47.69%)、桑科(Moraceae,21.25%)和芭蕉科(Musaceae,11.24%),在物种水平检出率大于1%的只有9 种。我们还分析了性别、年龄组和个体之间的食物组成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只在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项研究为亚洲象的觅食偏好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自然保护区内大象与其栖息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为该地区和国内其他亚洲象分布区的物种保护管理决策提供科技支撑。研究建议,生境恢复和食物源基地建设项目可考虑种植本研究发现的9种丰度较高的核心植物种类,不建议在食物源基地建设中选择大象喜食的农作物,应考虑将种植园转移到相对远离村寨的地区,以减少可能的经济损失。

  • 牛文涛, 申清辉, 徐真真, 尚雯雯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3): 542-55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10

    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大型城市。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象郑州市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分析框架与城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本文揭示了快速扩张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系统演化规律、子系统间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逻辑。研究发现:郑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逐步从生态环境效益偏好型(1998-2005年)向社会经济效益偏好型(2006-2019年)进行转变,并呈现典型的“倒U型”演化特征。伴随这一演化过程,郑州市的城市空间快速增长了461 km2。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分析显示,郑州市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幅度最大的是草地、耕地、林地以及水域等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其在22年间不断转换为城市建设用地,并成为郑州市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特征和子系统间耦合协调关系演化态势,主动实施差异化的城市土地利用策略,同时积极把握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契机,持续推进城市发展转型升级和生态城市建设。

  • Vishwambhar Prasad SATI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3): 468-478.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04

    本文探讨了印度中部喜马拉雅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生计可持续性的评估和支付。本文数据收集自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主要和次要来源——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与高地(提供者)和低地(受益者)相互关联,并为广大人口提供生计支持。该区森林覆盖了约63%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同时水资源也很丰富,恒河及其支流满足了全国约42%的用水需求,并且水力发电约为30000 MW。由于环境清洁无污染,环境可持续性指数较高。尽管耕地仅占18%,但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当高,这里生长着多种作物品种。然而,由于地形崎岖、偏远和不利的环境,高地人民无法以最佳方式利用这些生物多样性资源。高地人民贫穷,面临严重的营养不良和粮食短缺问题。因此可以考虑对有形和无形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估价,并进行支付。对下游群众使用的无形资源进行征税,向上游群众发放绿色红利。

  • John ANGEL SNEHA, Gurumurthy KALAICHELVAN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3): 667-67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20

    在计算机和手机革命之后,电器和电子垃圾成为对城乡社区的严重威胁。在发展中国家,预防危险暴露和适当管理具有挑战性。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的一种方法是从这种废弃电子电气设备(WEEE)中提取金属,这可将废物转化为金属矿石。微生物的参与可以通过一种生态友好的技术方式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进而增加收益。本文回顾了生物浸出过程中涉及的机制、使用的微生物、用到的方法和限制情况,以及从WEEE中金属的生物浸出过程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

  • 李月, 耿华彩, 吴路华, 罗光杰, 陈飞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1): 1-1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1.001

    揭示喀斯特城市流域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对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城市流域—南明河流域为例,基于Arc GIS技术平台揭示了2000-2020年3个时期流域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采用In VEST模型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流域土地利用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方式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的增长,增长了13.07%;(2)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提升,碳储存功能略微减弱,空间上两者的物质量均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3)林地对流域水源涵养和碳储量的贡献率均超过57%,林地转为建设用地,耕地转为林地分别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和增强的两种土地利用变化形式。本研究可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水土资源开发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与科学参考。

  • 杨瑾, 史明昌, 杨建英, 程复, 于红凤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3): 591-60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14

    由于光学遥感穿透性差,不能穿透林冠层识别林下植被,基于单一光学遥感提取的植被覆盖度,难以反映林下植被信息,从而无法为土壤侵蚀评价提供有效植被覆盖因子。针对此问题,本文以白洋淀-大清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实测数据,探究不同光子点分类下光子计数ICESat-2/ATLAS植被覆盖度采样的能力,并实现了研究区内星地协同植被覆盖度采样。在此基础上,联合Sentinel-2和Sentinel-1以及DEM等多源数据,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方法实现植被覆盖度反演,并与传统常用的NDVI像元二分法提取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NDVI像元二分法提取的反演结果,利用本研究中构建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估算的植被覆盖度精度更高,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茂密森林的林下植被进行监测,避免了光学遥感存在的林下植被信号缺失的问题。在0.05、0.1和0.15不同的植被覆盖度误差容忍范围内,精度分别提升-4.1%、5.3%和9.4%,分别达到55.6%、71.1%和94.3%。

  • 张悦东, 郑逸芳, 许佳贤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2): 243-25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2.001

    当前粮食绿色生产面临技术短缺的难题,农业技术服务作为农户技术重要来源,探讨农业技术服务如何影响粮食绿色生产以提高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CLES),首先采用三阶段DEA模型计算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其次采用广义随机森林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技术服务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异质性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农业技术服务显著正向影响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其中产前、产中农业技术服务显著提升粮食绿色生产效率,产后阶段农业技术服务回报并不显著,并且组合农业技术服务对于粮食绿色生产效率有较大的提升作用。(2)农户资源配置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升粮食绿色生产效率边际效应影响具有异质性。家庭农业劳动人口比例的增加和家庭经营耕地规模扩大显著降低农业技术服务的回报。(3)通过对机制变量的分析发现,农业技术服务主要通过农药使用、化肥使用行为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产生影响,且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呈现显著提升作用。结论认为政府应当扩大农业技术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服务粮食绿色生产效率提升效应;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在提供农业技术服务过程中加强绿色生产理念的引导,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