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张恩祥, 雷硕, 郑玉萍, 刘丽香, 韩永伟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6): 1406-141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6.002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可助力我国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理的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实现不同生态产品的价值,并总结实践案例的经验,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从“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的角度建立案例分析框架,构建影响因素。通过对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制度环境因素影响价值实现模式的选择;(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一定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个人、社会、政府的衔接还不够紧密。针对存在的问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推动者要引导个人观念、社会参与和政府顶层设计的协同,合理安排资源要素配置,打破现有要素制约,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技术手段和优化策略,以促进区域生态产品的模式发展和价值转化,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 陶慧, 刘丰润, 陈晓颖, 熊金炫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1): 184-192.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1.017

    在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游客对个性化和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求不断增强,这使得塑造具有明显差异化的高品质城市旅游形象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非冰雪季的哈尔滨市旅游游记为样本,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法,利用“认知-情感-总体”框架和ROST内容挖掘工具,分析了游客对非冰雪季哈尔滨旅游形象的看法。结果显示,游客认为非冰雪季哈尔滨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人文旅游目的地,但是对其自然资源的认知有限。整体旅游情感体验积极,但对设施和服务有一定消极反馈。游客对该季节哈尔滨的形象主要局限于热门市区旅游地,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为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提供理论论述,哈尔滨正从单季旅游模式向全季旅游转型,研究从基础设施、行业创新和市场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以助力哈尔滨市打造全季旅游目的地品牌。

  • ADHIKARI Hari Sharan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1): 124-13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1.012

    菌耳真菌(多孔菌)是Agaricomycetes(担子菌门)中形态上独特的一类,它们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是分解和营养循环的重要媒介。这些真菌在特定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和生态学特征在尼泊尔被忽视。本研究旨在评估尼泊尔中部山区橡树主导森林中菌耳真菌的多样性和分布特征。在2017-2022年期间,对位于Makawanpur和Kathmandu地区的Karnabhumi社区森林(KCF)和Gumalchoki社区森林(GCF)的9个以橡树为主导的森林研究点进行了定期的野外调研。共报告了属于17个属和8个科的26种菌耳真菌。大多数菌耳真菌是腐生性的,而根据其生态学特征,Coltricia cinnamomea是唯一被发现为菌根性的蘑菇,灵芝、硫磺多孔菌和朱红密孔菌具有药用价值。其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GCF中分别为0.26和0.53,在KCF中分别为0.17和0.35。这表明橡树主导的森林拥有相当大的菌耳真菌多样性,因此保护这些森林是必要的。

  • 尹传斌, 曾思, 刘旦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1): 132-14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1.013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碳排放系数法、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基于2010-2020年31个城市的能源消费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人口数据以及相关经济发展数据等,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时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碳汇不足以抵消碳源,净碳排放量从2010年的1.4488亿吨增长到2020年的1.6037亿吨,建设用地的扩张是主要原因。(2)长江中游城市群净碳排放的高值区域从分散转向集中,而低值区域则从集中转向分散并数量减少。空间集聚模式主要由高-高集聚(H-H)和低-低集聚(L-L)所主导。(3)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引起碳排放的空间差异主要受人口密度、碳排放强度和技术创新的影响。此外,土地利用、节能技术、人口状况、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显著放大了它们各自的影响。

  • 游茂林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6): 1558-1568.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6.013

    体育旅游是激活乡村旅游的重要手段,以体验户外运动、民族传统体育、农村节庆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被寄予助推乡村振兴的厚望。本研究在大别山地区调查406名村民和访谈15名村干部,发现:(1)85.71%的村民认为家庭收入因体育旅游而增长,年均增收19865.93元;(2)体育旅游游客在当地发生停车、购物、住宿等17种消费活动;(3)86.39%的村民相信自己能够依托体育旅游获益,而且85.71%的村民认为家庭收入得益于体育旅游;(4)平均而言,体育旅游直接帮助每个家庭年均增收4677.58元,帮助每个村年均增收449000元。虽然体育旅游在助推乡村振兴方面表现出了多重积极效应,但也面临市场号召力不够、催生新的“马太效应”、收益分配方式与乡村振兴诉求之间存在矛盾、未能充分实现预期发展目标等问题。因此,建议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链、将部分优质体育旅游项目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保护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乡村收益和增强体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联动关系。

  • 张燕, 朱媛媛, 朱晓华, 李艳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1): 93-10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1.009

    饮食调整被视为缓解气候变化的可行途径。本研究以中国特大城市北京和上海为例,探究居民膳食结构演变特征,采用食物碳足迹法测算食物碳排放量,并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以确定与文化偏好、经济负担和营养需求相适应的低碳膳食转型方案。研究发现:1992—2021年,北京和上海居民总食物消费量分别经历了波动下降和缓慢上升的时期,其膳食结构均向动物性饮食演变。肉类消费的显著增加导致北京和上海居民食物碳排放量上升,居民人均食物碳排放量分别增长了37.2%和25.2%。基于多目标优化模型,与2021年实际居民膳食结构相比,减少动物源食品特别是肉类的消费可以满足文化可接受、经济可负担的多元目标,并分别减少北京和上海居民食物碳排放总量92.14 t和212.65 t。本研究提供了特大城市居民膳食结构演变及其碳排放效应的新见解,强调了优化饮食作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优先事项的重要性。

  • 曾瑜皙, 王灵恩, 钟林生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1): 193-20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1.018

    与旅游相关的塑料废弃物对全球生态系统构成了重大威胁,迫切需要有效工具来测量其产生量,为相关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塑料足迹相关研究,提出了旅游者塑料足迹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其概念框架。该框架包括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塑料购买、塑料废弃物产生、旅游者塑料相关活动和生态足迹等关键要素。本研究采用时间地理学方法来测量旅游者的塑料足迹。这一方法不仅有助于确定旅游者塑料足迹规模,还能够识别其时空分布模式。以北京香山公园为例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旅游者塑料足迹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香山公园旅游者的塑料足迹平均为每人每天10.04±0.32件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由27种不同成分组成,主要来源包括塑料垃圾袋(17.12%)、塑料食品包装(12.48%)和餐具包装(9.96%)。塑料垃圾袋主要在酒店场所被丢弃,而餐具包装则主要在景区外的餐馆被丢弃。塑料食品包装在包括景区、交通枢纽和酒店等多个地点被丢弃。研究强调了旅游者塑料足迹可能溢出到旅游目的地以外区域的潜在风险,包括居住地。这一发现表明,旅游者不仅会增加旅游目的地内塑料污染的风险,还可能将这种风险扩展至旅游目的地以外的其他区域。本研究通过提供量化塑料废弃物的结构化框架,有助于深化对旅游者塑料消费的理解,丰富旅游生态足迹理论,为旅游目的地管理者改善塑料污染提供决策依据。

  • 李瑞, 杨火木, 钟林生, 郑超, 谢梦月, 唐承财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6): 1637-1652.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6.020

    现有旅游目的地游客行为研究侧重将地方依恋作为研究切入点,证实了游客依恋对旅游目的地吸引物的情感体验关系紧密,但现有研究尚未证实游客依恋风格对旅游目的地不同类型吸引物的情感体验与行为意愿之间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作为典型旅游目的地,基于依恋风格、情感体验和行为意愿研究进展,构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吸引物情感体验、依恋风格和行为意愿之间的关系概念模型,实证研究游客依恋风格对旅游目的地吸引物情感体验和行为意愿的影响,检验游客依恋风格对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吸引物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吸引物情感体验在关系紧密和多样化寻求的行为意愿中没有显著或直接的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吸引物情感体验与行为意愿均受依恋焦虑和依恋逃避中介效应影响,并呈现部分中介和完全中介效应;游客依恋风格对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吸引物情感体验和行为意愿的中介作用路径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厘清游客在目的地旅游体验中“情感-行为”路径,为满足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吸引物的“体验化”的现实需求提供理论依据。

  • 任国平, 段文凯, 李洪庆, 尹罡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6): 1393-140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6.001

    深度融合脆弱性评估框架为都市郊区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和脆弱性相关理论构建了“社会-经济-生态—敏感性-适应性”的脆弱性评价体系,借鉴“空间陷阱”理念,尝试提出了“空间脆弱性陷阱”概念,采用时空探索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1998-2018年上海青浦区184个行政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交互特征,检验了空间脆弱性陷阱存在性和揭示了脆弱性动态演变的交互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青浦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由0.518增长至0.621,脆弱性等级由中低等脆弱提升至中等脆弱;时空格局呈“先增后降波动式”和“东高西低团聚式”的动态特征。(2)1998-2018年青浦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间路径移动相对长度呈现由“中部区域向四周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脆弱性时间路径移动弯曲度较小,呈现“南北部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脆弱性时空跃迁的凝聚指数为0.496,空间集聚结构存在相对较高的转移活性和较低的路径锁定性。(3)研究期间没有检测到“空间脆弱性绝对陷阱”,但“空间脆弱性相对陷阱”凸现,主要分布在该区的北部和南部行政界线周边的11个行政村。(4)社会资本因子、人力资本因子、社会因子、经济因子、生态因子和金融资本因子是影响脆弱性变化的主要因子,但各因子影响力呈现波动变化和类型差异;内外耦合性累积型、内生性能力约束型和外生性环境胁迫型是导致都市郊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分异的主要交互影响类型。研究结果对指导都市郊区防范脆弱性风险、促进区域协同、降低脆弱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牛子路, 宋春玲, 王磊, 齐拓野, 陈茂盛, 蒋淑汀, 张力, 徐立珍, 刘嘉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1): 148-158.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1.014

    土壤盐碱化是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盐分在土壤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土壤退化现象,掌握盐碱化空间变异特征是盐碱地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基础。本文以宁夏银北平原灌区为研究区,布设154个采样点,分六层采集0-100 cm内的土样,测定其pH值和土壤全盐含量,运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灌区土壤pH和全盐含量进行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土壤为碱性土壤,土壤pH值范围在8.18-10.22之间, 0-10 cm土壤pH显著高于10-20 cm和下层20-80 cm土壤pH(P<0.05),各层土壤pH值变异系数均小于10%,属于弱变异性。土壤全盐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范围在0.24-14.95 g kg-1之间,表层0-10 cm土壤全盐含量显著高于下层土壤(P<0.05),全盐含量变异系数除10-20 cm和80-100 cm深度为中等变异性,其它层均高于100%,属于强变异性。(2)对pH值和全盐进行半方差函数拟合发现各深度土壤pH块基比在28.1%-61.2%之间,均属于中等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性主要由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各深度土层全盐块基比在5.5%-13.3%之间,属于强空间自相关性,土壤样本间的变异更多的是由母质、地形、土壤、地下水位等自然的结构性因素引起。(3)通过克里金插值得到研究区内土壤pH值和全盐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果显示,pH分布整体呈现为东西两侧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全盐呈斑块状分布,分布不均匀;盐土主要分布在表层,随着深度的增加,全盐含量减少,盐土和重度盐渍化土比例减小。整个研究区以轻度盐渍化土为主,在空间上全盐含量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增的趋势,土壤全盐含量的剖面特征以表聚型为主。本研究探明了银北灌区土壤盐碱化的分布情况和空间异质性,对银北灌区制定防治土壤盐碱化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 王鹏, 李楠, 马婷, 何友均, 李乐, 刘诸頔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6): 1448-146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6.005

    美学价值是与人类关系最为紧密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类型之一。科学评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美学价值,对于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结合国家公园文化属性与景观美学价值,提炼出3种典型美学服务类型,并构建生态系统美学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542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游客对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价值认知,采用单因素方差探究人口特征对其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国家公园各项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重要性与总体水平进行系统评估。 结果表明:(1)游客认为国家公园具有自然美学、人文美学与社会美学服务价值,身心健康服务的价值认知程度最高(2.44),心灵崇拜服务的价值认知程度最低(1.86);(2)不同人口特征对美学服务价值认知存在显著影响。游览次数越多对原始荒野、心灵崇拜、民俗文化和人居环境服务的价值认知程度越高,以科研考察作为目的的游客对自然生态美学服务价值认知程度最高;(3)各项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重要性存在认知差异,人文美学服务(0.8473)>自然美学服务(0.7032)>社会美学服务(0.5780),游客认为心灵崇拜服务最重要(0.3695)。(4)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价值认知评价整体较高,综合评价得分为4.11,其中身心健康服务价值最高(4.44)、民俗文化服务最低(3.79)。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管理水平。

  • 彭红松, 李玲玲, 李畅, 李沛哲, 肖潇, 钟士恩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1): 172-18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1.016

    作为一种积极情绪,敬畏被认为具有激发游客亲环境行为的潜力。然而,很少有实证研究探索自然旅游情境下游客敬畏情绪的来源及亲环境意义。本研究通过将敬畏情绪引入基于理性行为假设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构建整合情绪和理性因素的游客亲环境行为驱动机制概念框架,进而采用黄山风景区游客问卷调查数据(n=401)和结构方程模型开展实证检验,揭示唤醒敬畏情绪对自然旅游地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包含敬畏情绪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比原模型更能预测游客亲环境行为。(2)自然旅游情境下,游客敬畏情绪主要在自然环境(具有巨大、力量、壮丽、无限、突然等特征)的刺激下唤醒,并对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效果。本研究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提供了整合情绪与理性视角的自然旅游地游客亲环境行为驱动机制概念框架,对相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其次,建立了心理学敬畏体验与哲学崇高之间的联系,认为敬畏即审美的崇高;再次,支持了开展自然旅游是有效的自然教育模式的观点,它有助于培育和激发游客向善的环境态度、情绪与行为。

  • 刘业轩, 甄霖, 肖玉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6): 1433-144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6.004

    实现全面绿色转型是青海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国家发改委颁布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五个维度构建青海省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以及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对1998-2022年青海省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1)青海省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在25年间不断提高且增速越来越快,目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绿色发展的重心在三个评价阶段变化明显,1998-2004年、2005-2011年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2012-2022年注重经济产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3)2001年以来绿色发展五个维度间的耦合度一直保持在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发展度在2021年进入良好协调阶段。(4)阻碍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由增长质量向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转变,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是青海省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以期为青海省绿色发展目标评价考核提供技术方法支撑,为绿色发展政策制定提供方向性建议。

  • 朱啊利, 姚娟, 李倩娜, 吕天奇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1): 81-92.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1.008

    以数字经济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落实“两山”转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的影响、异质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揭示:(1)数字经济对于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这一发现在诸如缩减年份、替换解释变量以及内生性检验等多种稳健性检验中依然适用。(2)数字经济的崛起对不同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能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更为突出,对中部地区的作用不明显。(3)通过对机制变量的分析发现,数字经济通过发展绿色金融与政府财政收入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产生影响。结论认为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生态潜力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设计差异化、多层次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持政策,并加强对企业的非环保行为管控;企业应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全环节数字化转型,并积极开发符合生态产品特性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 张月婷, 亓元, 闫静, 冯缨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6): 1631-163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6.019

    吐鲁番地区作为连接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异域风情和甘甜的水果,孕育出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统计数据,吐鲁番地区有272个旅游资源单体和36家A级景区,为其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前景。本文将吐鲁番区域旅游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SWOT分析:吐鲁番区域旅游的优势在于其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位于全国气温最高、海拔最低的吐鲁番,以及《西游记》神话传说对吐鲁番的描述。此外,吐鲁番还以盛产品种多样的葡萄著称,被誉为“世界的葡萄园”,为旅游提供了特色体验。然而,吐鲁番区域旅游的劣势也很明显:旅游旺季仅限于每年7-10月,不能形成全年旅游的良好氛围;景点之间距离分布较远,旅游配套设施有限,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另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不高,未能有效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为了推动吐鲁番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和策略来确保当地旅游业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建立立体化的服务管理体系,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吐鲁番地区旅游业将会迎来新的历史机会,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和更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 陈梦婵, 杨芳琴, 孙建伟, 罗静, 崔家兴, 孔雪松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2): 283-29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2.001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已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背景下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2005-2020年间主要年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从多级空间尺度动态考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并借助障碍度模型探究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提升,高质量发展指数由2005年的0.056上升至2020年的0.092,年均增速3.36%,整体呈“东部水平高、西部增速快”的发展格局;(2)空间关联上,中国高质量发展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珠三角地区及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多集聚于西部地区;(3)动态演进上,中国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小幅右移态势,高质量发展水平极化现象减弱且右拖尾情况有所缓解;(4)障碍识别上,影响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子始终为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从准则层看,开放、创新是高质量发展最大的障碍因素,各准则层障碍度在研究期内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化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依据。

  • 冯鹤, 陈秧分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1): 36-48.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1.004

    中国农业强国建设面临以小农经营为主体和农业竞争力较弱的现实困境,亟待探寻可行的农业强国建设路径。本文从资源禀赋、产出状况和城乡关系三个维度,构建了反映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世界典型农业强国之间的差距,探索欧盟、日本和美国农业政策的演变特征,进而得出相关的政策启示。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发展的表层问题在于资源条件相对匮乏和现代化程度不足,深层症结在于缺乏明显的产业竞争优势,尤其体现在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欧盟、日本和美国均基于本国比较优势着力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重视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较好地构建了协调的工农城乡关系,促进了农业的综合发展。中国建设农业强国应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世界农业强国建设的一般规律,着力构建多元化的粮食供应体系,确保粮食安全;以提高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为重点,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加快公共政策改革,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李创新, 叶丽清, 李蓉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6): 1653-166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6.021

    基于注意力恢复理论,以乡村游客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构建恢复性环境感知、恢复体验、积极情绪和体验质量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并探索其中的影响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乡村游客的恢复性环境感知对恢复体验、积极情绪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恢复性环境感知是乡村游客体验质量提升的重要驱动因素。(2)恢复体验与积极情绪的中介效应显著,恢复性环境感知通过乡村游客的恢复体验和产生的积极情绪来促进总体体验质量的发展。(3)在恢复性环境感知与体验质量之间,恢复体验和积极情绪不仅存在独立的中介作用,而且还发挥着链式中介作用。由此,乡村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应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恢复性功能,加大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求提高游客的恢复体验与积极情绪,并最终达到游客体验质量不断提升的目标。本研究对于切实增进乡村游客的旅游体验、优化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好的理论借鉴意义与实践参考价值。

  • 秦静, 李晓萌, 韩全, 程建权, 唐鸣镝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2): 498-512.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2.018

    本文提出了一个用于剖析和理解河流流域内游客综合文化感知的研究框架。该框架由两个互补部分组成:首先,通过文本分析构建了多维文化感知维度体系;其次,使用深度学习模型和空间聚类方法研究黄河流域游客多维文化感知的相似性与空间分异。研究揭示了黄河流域游客文化感知的六个关键维度:历史、建筑、民俗、食物、宗教和休闲,并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文化感知空间模式:上游的多中心网络模式、中游以西安为中心“文化圈”模式以及下游的“城市对”模式。此外,黄河流域被划分为十个独特的文化区域,每个区域都突出了游客的多样化感知。这一框架不仅为未来的大尺度区域旅游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指导,也为相关管理者提供了战略性见解,以促进流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和旅游合作。

  • 夏馨, 李凤姣, 樊简, 李祎斌, 龚健辉, 王兴哲, BARRAN Leigh-Ann Rachel, 梁咏亮, 朱亚超, 时坤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2): 593-602.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2.026

    流浪狗入侵是全球各地野生动物群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为了保护当地野生动植物群落的平衡,保护生物学工作必须着重控制流浪狗数量。在贺兰山地区,有蹄类动物的数量正在恢复,而顶级捕食者的缺失是关键问题。流浪狗的存在可能会给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工作带来复杂的问题。通过对分子和红外相机数据的分析,我们研究了流浪狗和当地食肉动物在食性、时间和空间方面生态位的重叠情况。结果显示,流浪狗与当地食肉动物在各个生态位存在高度重叠,这可能与食物丰富度有关,暗示它们之间未来可能会增加竞争。在涉及保护野生食肉动物时,我们必须重视流浪狗的存在问题。

  • 黄中山, 罗施贤, 蔡亦青, 陆峥妍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2): 356-36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2.006

    街道绿化一直是城市设计相关领域讨论的热点话题。在过去,大多数研究主要是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计算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的方式来评估城市绿化水平,对人本尺度视角的街道绿化关注不足。因此,为了能够更全面地测量街道的绿化水平,支撑步行友好的街道绿化建设,本研究结合了空间句法、机器学习技术、街景图像及遥感影像数据等,综合分析了绿视率(GVI)、NDVI两个指标,对两者的差异性进行了探讨。此外,通过将可达性与GVI进行耦合分析,揭示了在街道绿化建设中应该优先干预的区域。结果表明:(1)成都市四环内西部与南部区域的街道拥有更高的GVI。(2)GVI与NDVI总体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在中心及东部区域。(3)“通勤与步行可达性高—GVI低”的街道在顺城大街以东的区域相重合。最后,本研究提供的方法能够为成都和其他城市人本尺度的街道绿化建设提供参考。

  • Tarit Kumar BAUL, Anwarul Islam CHOWDHURY, Md Jamal UDDIN, Mohammad Kamrul HASAN, Tapan Kumar NATH, Lars Holger SCHMIDT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1): 105-11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1.010

    林冠空隙对森林结构、更新和植物组成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选择了42个林冠开口和42个密集林冠的主样地,调查并比较了孟加拉国亚热带森林中林冠空隙(开口)和林下层(密集林冠下)之间的物种组成和幼苗及幼树的密度。在更新研究中,在每个林冠开口和密集林冠的主样地中放置了2 m×2 m四个子样地,总共有336个子样地。幼苗、幼树和树木的物种多样性在密集林冠中显著(P≤0.05)高于林冠开口。尽管大多数优势和频繁再生的物种,如毛柿、加尔西牛、布朗洛瓦和多毛石栎在密集林冠和开口中都很常见,但林冠开口具有最高的重要值指数,表明间隙动态在本地植物物种优势中的重要性。密集林冠在森林组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林冠开口中未发现包括斯氏木和蒙大拿柿在内的12个再生物种,表明雨林必须保持高林冠覆盖以进行更新。

  • 穆威臣, 贺治霖, 陈阳龙, 高东凯, 岳天明, 秦奋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2): 340-35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2.005

    城市化加剧了城市的生态压力,因此需要评估城市生态质量。区域动态和驱动因素的长期特征对于环境管理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增强生态质量模型(MRSEI),该模型结合了植被覆盖率(FVC)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而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来代替传统RSEI模型中的绿度。利用 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上的 Landsat TM/OLI 数据,用来分析2000-2018年榆林市的生态质量变化。此外,研究还使用地理探测器来量化影响研究区域的人为和环境因素。结果总结如下:(1)MRSEI数值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系数均值为0.840,比单个指标分量更具有代表性,并且针对第一主成分来说,MRSEI的贡献率提高了12.88个百分点,在针对道路、村落以及未利用土地的识别作用中,MRSEI的识别效果要明显优于RSEI,与真实地表状况更加符合,适合区域生态质量的评估。(2)2000-2020年,榆林市MRSEI平均值为0.481,2018年达到峰值0.518,表明生态总体上随时间改善。从空间分布看,榆林市东南部生态条件优于西北部。虽然有38.81%的地区生态质量显著改善,但10.15%的地区生态质量显著恶化,主要集中在定边县和靖边县,凸显了这些区域加强生态保护的必要性。(3)榆林市生态状况长期保持稳定,在空间聚集性方面,呈现高-高聚集集中在榆林市东部的清涧县、吴堡县、佳县、府谷县以及中部的横山县和子洲县。低-低聚集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北部榆阳区的沙漠区域以及西部定边县高海拔地区。(4)榆林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最主要的因素是植被覆盖度的提高,降雨是影响榆林最重要的环境因素,降雨与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对生态环境解释力最强。相比之下,空气质量对榆林市的解释力最弱,不适合作为指标进行计算。(5)MRSEI模型显著提升了城市生态评估的准确性,加强了城市生态监测。此外,我们的分析证明了该模型在流域区域的适用性,可助力区域生态的全面评估与监测。

  • 邹再进, 邹芸姿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2): 297-30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2.002

    云南作为森林资源大省,评估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对云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最近一次云南省调查数据即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并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对云南16个市(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并采用岭回归法研究影响各市(州)价值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每年982.926×109元,其中固碳释氧价值最大;(2)服务功能价值前四位的市(州)为普洱市>楚雄州>迪庆州>大理州;后四位的市(州)为昆明市>玉溪市>德宏州>昭通市;(3)影响各市(州)服务功能价值的因素主要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GDP、人口密度。研究结果对云南省各市(州)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 温瑀, 张艺苑, 张新佳, 龙韬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6): 1502-151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6.009

    城市公园绿地在应对极端气候和不确定灾害事件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作用。评价分析城市公园防灾韧性能力,完善公园防灾功能,对优化和提升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韧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ArcGIS软件对秦皇岛市海港区公园绿地空间分布进行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海港区公园绿地资源与人口分布之间存在空间失配现象。进一步以汤河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公园安全性、可达性和基础设施三大维度13项指标展开评价,探明公园在防灾韧性功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策略:优化以人为本的空间布局,构建嵌套式防灾网络体系;强化公园多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稳定生态安全功能;增加安全有效的避险面积,完善公园功能空间布局;补齐应急基础设施资源,建立动态应急管理预案。

  • 王梦, 王卷乐, Ochir ALTANSUKH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1): 1-1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1.001

    识别生态脆弱区对于构建生态屏障和精准控制生态风险至关重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生态脆弱区的识别提供了更多智能化方法支持。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脆弱区识别方法的进展,包括地理分区方法、专家集成与数理统计方法、地理信息可视化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和无监督深度学习聚类方法,并对所涉及的经典智能处理软件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的若干紧迫研究挑战,诸如生态脆弱性评估智能算法应用、大数据协同分析及自动分区识别软件开发方面存在的难题。针对蒙古高原生态屏障建设的需求,结合新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科研范式转变,提出了生态脆弱区智能化识别方法研究展望,包括加强多模态数据综合分析、促进生态屏障大数据协同处理、提高生态功能分区算法解释性、研制生态脆弱区自动化分区软件工具、融合众源地理大数据和公民科学数据等五方面内容。

  • 贾濛, 张悦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4, 15(6): 1488-150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6.008

    人类与洪水的斗争经过近水而居、防御洪水、控制洪水等过程而发展至今。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确定性导致预期未来洪水增加,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发生的洪水更协调地生活。吉尔伯特·F·怀特提出的洪水适应技术通过规范人们在洪泛区的开发行为,调整洪泛区土地利用与建筑物耐洪标准的管理来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美国、欧盟、法国、荷兰等均在此理论指导下制定了相关政策和应用实践。近年来承洪韧性理论以及韧性规划成为洪灾管理重点。但洪水适应技术依然存在着缺乏独立性且综合性与系统性不足;可应用场景有限,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矛盾未根本解决及技术应用的空间尺度过小等局限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中国洪泛区城市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学会与洪水和谐共生,通过洪泛区城乡融合的洪水适应规划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郭芬, 金建君, 刘丹, 杨洁, 邹湛露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1): 49-6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1.005

    为了探析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普遍影响因素、促进中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纳和推广,文章纳入了40项研究和42个效应量进行荟萃分析,研究农民保护性耕种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因素影响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农民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否存在异质性以及异质性的来源。结果表明:(1)农民的性别、受教育程度、耕地面积、是否加入合作社、经济效益感知、生态效率感知、风险偏好、政府技术宣传、培训等变量均对农民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大多数影响因素是异质的,但现有学者的研究信息中没有反映变量异质性的来源。(3)随着时间的推移,性别(男性)对农民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逐渐显现为负向影响,经济效益感知、生态效率感知和风险偏好对农民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程度正在减弱。未来,应更加关注妇女对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并应纳入其他重要因素,以促进多方利益相关者采纳保护性耕种技术。

  • 黄木易, 郭芹, 汤玉茹, 吴雪, 丁以萱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3): 603-61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3.001

    探究生态安全(ES)与经济高质量发展(HQED)的耦合协调发展机制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协调发展。本研究构建生态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模型、耦合度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对2000-2020年的长三角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变化和驱动因子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长三角ES水平从0.475增长至0.481,呈波动式上升趋势,而HQED则持续增长,从0.097增长至0.232;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指数从2000年的0.293增长至2020年的0.795,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发展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东部沿海城市的HQED、ES和耦合协调水平均优于内陆城市。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分析表明,产业结构、生产效率和城镇化率是导致长三角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因素。最后,从加强科技和产业创新、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陈永邺, 洪宜婷, 陈晓晶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5, 16(2): 472-48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5.02.016

    本论文以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针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资产核算方法。这些遗产地在全球范围内被视为蕴含丰富文化历史和生态多样性的宝库,但是,它们面临着城市扩张和现代化带来的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1)研究开发出一个融合生态、经济和文化评估技术的综合方法论框架。该框架识别和评估了重要的生态资产,如土地、水、植被、动物和微生物,并将其价值分为直接价值(例如农业)、间接价值(例如防洪)和非使用价值(例如生物多样性和文化遗产)。(2)研究强调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这种双重方法支持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成长,支撑更广泛的保护目标,支持创新的遗产保护管理策略。(3)研究倡导可持续的管理实践,以维护这些重要遗产地的生态和文化完整性。通过详细的生态系统分析,本文提出兼顾生态保护和当地社区社会经济需求的平衡政策,为全球类似遗产地推广这套可复制的模式。总体而言,该模式体现了如何有效利用生态和文化资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确保自然与文化价值在和谐环境中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