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根系构型研究进展:功能、影响因子和研究方法
    张志永, 樊宝敏, 宋超, 张孝仙, 赵庆文, 叶兵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1): 15-2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1.002
    摘要600)   HTML42)    PDF (1555KB)(313)   

    根系构型(Root system architecture,RSA)是指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结构和延展形态。根系构型不仅决定了植物获取水分和养分等资源的能力,还影响到根系其他功能的发挥,对植物整体的健康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植物根系构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水肥吸收规律、根系与地上部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了解植物的生理健康和生态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重点对其形态、功能、可塑性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文中首先概述了根系的基本结构、生理和生态功能。然后从土壤水分、养分、温度、通气等方面总结了影响根系构型的土壤因素。之后,详细描述了根系构型的研究方法,包括传统挖掘法、二维形态观察法和三维图像重建法等。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研究者在该领域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牧豆树( Prosopis juliflora)入侵对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民族地区国家牧场本地物种多样性和木本植物更新的影响
    Wakshum SHIFERAW, Sebsebe DEMISSEW, Tamrat BEKELE, Ermias AYNEKULU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1): 35-4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1.004
    摘要331)   HTML0)    PDF (3783KB)(212)   

    调查牧豆树 (Prosopis juliflora) 的入侵及其对本土植物物种的影响和控制该物种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估: (1)牧豆树入侵对Awash Fentale和Amibara Woredas两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2)牧豆树入侵对本地木本植物更新潜力的影响。样品采集是在牧豆树灌丛、牧豆树与本地物种混生群落、未入侵林地和开阔放牧场进行的。植被调查按照牧豆树的入侵状况分类,然后在不同入侵状况生境中采用随机抽样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在植物种类组成中,非入侵林地记录的物种比例最高,为87个(占27.4%),而开阔放牧地记录的物种比例最低,为70个(占22%)。牧豆树的入侵降低了植物的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R)的平均值在牧豆树与本地物种混生群落(H'=2.22,R=14)和未入侵林地(H'=2.23,R=13)显著高于牧豆树灌丛 (H′=1.96, R=12) 和开阔放牧场 (H′=1.84, R=10)。在牧豆树与本地物种混生的群落下,本地植物更新苗总密度最高,为358株 ha?1, 而在牧豆树灌丛下更新幼苗密度最低,为153株 ha?1。此外,本地木本植物更新苗密度在牧豆树灌丛下仅为102株 ha?1,而在未入侵林地下却高达1252株 ha?1。如果牧豆树入侵及其对本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继续,外加气候干旱,阿法尔植物区系的植物多样性将受到严重影响,其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所有利益相关方应参与,并采取多学科研究应用于研究区的牧豆树管理和牧场恢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真菌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EbA)实践中的作用评估
    DEVKOTA Shiva, SHRESTHA Uttam Babu, POUDEL Sanjeev, CHAUDHARY Ram Prasad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 (6): 1030-103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6.008
    摘要285)   HTML5)    PDF (1435KB)(290)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从而实现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并提高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建议将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EbA)等基于自然的方法作为一种有前途的综合适应战略。EbA包括重视生态系统在降低社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方面的作用的适应战略。在地球上不同的生物群中,真菌不仅在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养分循环(支持和调节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为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利益(供应和文化服务)做出了贡献。本文根据对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和其他野生真菌的实地考察、相关文献回顾以及作者的相关专业知识,对这些生物多样性真菌群体如何对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EbA)方法的知识的科学理解进行了介绍。在尼泊尔,很多当地社区将几种真菌用作食品、药品,真菌同时也是尼泊尔山区社区的重要家庭收入来源,可在灾难期间提供缓冲,并对粮食安全、医疗保健、教育等具有积极作用。对于综合EbA 方法,应加强地方机构的管理以及本土(地方)知识的教育,以对生态、社会和经济有用的真菌物种的识别、保护和可持续管理进行适当的政策干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疫情冲击下中国各省区旅游韧性的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研究
    余金艳, 张英男, 张亚辉, 姜懿轩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2): 217-229.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2.001
    摘要282)   HTML22)    PDF (1281KB)(181)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人员流动阻断,旅游业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逐渐好转,各省区旅游业随之恢复,但表现出时空异质性特征。本文从“韧性”角度表征旅游业面对疫情冲击的抵抗与恢复情况,分析旅游韧性的变化趋势、空间格局及阶段性特征,探究旅游韧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旅游业呈现出明显的韧性特征,多数省区旅游韧性走势呈现波动上升;甘肃、海南、贵州、河北、山东具有较高的综合韧性水平,西藏、宁夏、山西、北京综合韧性指数极低,其他省区呈现“北弱南强”的格局特征;考察期内我国旅游韧性经历了艰难抵抗—加速恢复—震荡提升三个阶段;各省区旅游业对疫情冲击的抵抗能力普遍较弱,恢复能力差异明显。疫情严重程度、防控政策严格程度、客源地-目的地连带影响作用、旅游基础、地理区位等因素均会对旅游韧性产生一定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居民对缓解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救济金的态度: 尼泊尔Shivapuri-Nagarjun国家公园的案例研究
    RAI Pratap, JOSHI Rajeev, NEUPANE Bijaya, POUDEL Bishow, KHANAL Sujan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3): 604-61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15
    摘要278)   HTML5)    PDF (842KB)(279)   

    本研究旨在评估Shivapuri-Nagarjun 国家公园(SNNP)人与动物冲突事件较多的10个缓冲区居民组(BZUG)的三个不同社区的居民对救济基金计划的态度。通过对家庭的半结构化问卷调查,研究了居民态度的差异及其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教育、经济状况、作物损害的数量对现行救济计划的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共调查了162个住户,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53份,占研究区377个住户总数的40.5%,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进行了调查。居民对救济计划的态度分为三个级别(积极、消极或中性)(卡方检验用于确定居民的态度和救济计划是否具有依赖性)。本研究中卡方被用来确定不同社会经济因素的依赖性以及人们对救济计划的态度。结果显示,56%的受访者对救济计划不满意(持消极态度),26%持中立态度,只有18%持积极态度(满意)。对研究区平均101美元的作物损失,仅提供了41.93美元的救济金。同样,对每只124美元的牲畜(山羊)损失救济金额只有73美元。由于补偿款不足和支付延迟,救济基金计划未能使居民的满意度发生变化。因此,建议定期修订救济准则,以解决救济款不足和延迟的问题。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野生动物损害救济计划及其成本效益和适当措施,以弥补该计划的缺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滑雪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Laurent VANAT, 李宇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1): 207-21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1.020
    摘要272)   HTML5)    PDF (744KB)(290)   

    全球滑雪旅游市场已经处于比较成熟时期。但是目前,许多国家的滑雪场客流量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旅游市场的变化使滑雪旅游产业面临新的挑战,20世纪建立的滑雪旅游产业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在的发展需求。本文基于多种滑雪旅游产业相关报告和行业网站最新数据,对滑雪旅游市场的供需双方统计数据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总结了21世纪以来滑雪旅游业的演变过程,探讨了滑雪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揭示滑雪旅游市场的潜在驱动因素,归纳总结了滑雪旅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挑战。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滑雪旅游自2000年初就进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滑雪旅游参与率与GDP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因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和滑雪旅游产业成熟程度而有所差异。尽管受到COVID-19的一定冲击,但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滑雪旅游产业在2021年呈现出复苏迹象。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为滑雪旅游产业带来新的机遇,有望提高全球滑雪旅游的参与率。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现有的一些滑雪场可能对全球滑雪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贡献不大,未来潜在的滑雪旅游市场增长不大并将主要集中在中国。目前滑雪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与滑雪旅游市场紧密相关。长期以来婴儿潮一代是滑雪场游客的主要组成部分。滑雪市场面临着滑雪客老龄化问题,普遍存在滑雪文化断层现象。如何满足缺乏滑雪背景文化的新生代客户群的需求是全球所有新建和已有雪场面临的挑战。另外,公共交通可达性、服务质量和运营能力也是滑雪旅游市场亟需关注的提升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耦合协调与转移矩阵的快速扩张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牛文涛, 申清辉, 徐真真, 尚雯雯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3): 542-55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10
    摘要263)   HTML6)    PDF (2146KB)(91)   

    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大型城市。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象郑州市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分析框架与城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本文揭示了快速扩张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系统演化规律、子系统间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逻辑。研究发现:郑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逐步从生态环境效益偏好型(1998-2005年)向社会经济效益偏好型(2006-2019年)进行转变,并呈现典型的“倒U型”演化特征。伴随这一演化过程,郑州市的城市空间快速增长了461 km2。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分析显示,郑州市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幅度最大的是草地、耕地、林地以及水域等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其在22年间不断转换为城市建设用地,并成为郑州市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特征和子系统间耦合协调关系演化态势,主动实施差异化的城市土地利用策略,同时积极把握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契机,持续推进城市发展转型升级和生态城市建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分异趋势与归因
    程永生, 张德元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3): 517-532.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08
    摘要260)   HTML167)    PDF (2326KB)(197)   

    淮河流域经济是典型的大流域经济之一,推动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选择,对于新时代区域乃至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基于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特殊性与实践特征出发,以2003-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改进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及面板Tobit模型,考察分析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提升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体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1.4824,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阶段性波动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内的下、中游城市,具有“双核引领”的空间集聚特征,而上游城市始终处于“低水平稳定增长陷阱”阶段;超变密度是引致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人均产出、对外开放、人力资本和政府干预驱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上、中、下游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性。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及其演进规律,对于分析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提升路径、促进淮河全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尼泊尔Koshi Tappu野生动物保护区中村落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
    Deepa KARKI, Nabin POUDEL, Sweta DIXIT, Sijar BHATTA, Bharat GOTAME, Man Kumar DHAMALA, Dipak KHADKA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 (6): 1022-1029.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6.007
    摘要255)   HTML2)    PDF (4744KB)(154)   

    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一直是尼泊尔许多地区(包括尼泊尔东部)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本研究评估了尼泊尔Sunsari 区Koshi Tappu野生动物保护区Paschim Kusaha村的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和正式/非正式访谈,从不同家庭的47名受访者中收集数据。结果显示,破坏力最大的野生动物为野象、野猪和野水牛,袭击最多的农作物为水稻(63.83%)、玉米(19.15%)和马铃薯(17.02%)。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大部分相遇发生在夜间(黄昏后和黎明前),有记录显示夜间相遇占总相遇次数的78.72%。当地居民受到的主要负面影响包括财产损失、动物骚扰以及野生动物对农田的破坏等。尽管保护区和周边地区的人类死亡率记录令人不安(在过去5年中有22人死亡),但仍有70%的受访者对野生动物保护持积极态度。建议提高对野生动物行为的认识以及保护,设立容易获得补偿的计划和项目,以尽量减少该地区的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京传统村落空间与文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肖小月, 唐承财, 梁文琪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 (6): 1074-108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6.012
    摘要252)   HTML5)    PDF (1782KB)(128)   

    传统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传统村落的空间与文化特征及其成因有助于促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利用与传统村落全面振兴。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深入访谈等方法分析北京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文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北京市传统村落整体呈随机分布;分布格局为“西南多,东南少;东北多,西北少”;多沿地势稍高的山麓平原或山间盆地分布;多靠山临水、沿古道布局。(2)北京市传统村落存在文化共性,形成了传统民居文化、民俗文化、长城守边文化、守陵文化等九种典型的传统村落特色文化。(3)北京市传统村落空间以及文化特征的形成受到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皇家生活、都城建设、古代军事防御、交通、商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北京市以及全国的传统村落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昼夜不对称增温对西藏冬青稞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秦勇, 付刚, 沈振西, 钟志明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1): 1-1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1.001
    摘要224)   HTML9)    PDF (1129KB)(75)   

    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粮,青藏高原昼夜不对称增温明显,为了降低这种不对称增温对藏区未来粮食安全预测存在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在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以冬青一号为试验材料,采用FATI(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田间开放式增温系统进行了为期两个生长季节(即2018-2019和2019-2020年)的昼夜不对称增温试验(即全天增温AW、白天增温DW、夜间增温NW和对照CK),以期探讨不对称增温对西藏冬青稞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三种不同增温处理对冬青稞的物候期的影响显著,均导致各物候期提前,全生育期缩短,影响程度表现为AW>NW>DW,并且不同增温处理均使得冬青稞从播种到抽穗期的间隔缩短,抽穗期到完熟期间隔增加,AW效果最为明显,且达到统计显著水平(P<0.05);在生长前中期,冬青稞地上生物量和株高在不同增温影响下均有提高的趋势,生长后期,NW处理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此外,增温使得完熟期叶和茎鞘的分配比重下降,根和穗的分配比上升;AW、NW和DW增温处理产量两年平均提高了16.4%、24.6%和9.5%,其中2019-2020年NW处理较对照达到显著水平(t=-2.541,P=0.026);产量构成方面,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有提高的趋势,每穗粒数除AW处理外有提高的趋势,穗长和结实率除NW处理外有降低的趋势。因此,昼夜不对称增温对西藏冬青稞的影响不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碳排放
    朱美峰, 韩泽宇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3): 445-45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02
    摘要224)   HTML20)    PDF (591KB)(99)   

    基于2000-2018年全国30个省份(港澳台、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能源效率及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不同区域对碳排放均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区域的抑制强度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规律;产业结构合理化在不同区域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差异较大,在中西部地区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在东部地区抑制作用不显著;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均较为显著,抑制强度呈现“西部>东部>中部”的规律。进一步通过中介检验发现,不同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在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的作用中具有部分和完全中介效应,能够促进和加强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因此,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是促进碳减排的有效手段,但单独依赖产业结构升级的碳减排效果并不理想,需与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相结合才会对碳减排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淮海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与安全格局优化
    曹玉红, 操院丹, 陈枳宇, 余代良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 (6): 977-98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6.003
    摘要219)   HTML8)    PDF (1257KB)(137)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受到全球关注。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核心组成的淮海经济区,其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与区域经济发展发生着互馈演变。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 (GEE)提取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以及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探讨了1998-2018年淮海经济区的ESV演变的时空分异特征,优化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ESP)。研究表明:ESV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征。中值ESV区面积比重最大,高、低值ESV区的占比较小。ESV呈现等级下降与升高并存的时空分异特征。从发展时段看,ESV等级变化呈现向好趋势。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中,优化识别重要生态源地26个,主要景观生态廊道22条、生态战略节点65个,中水平生态安全区占比最大。ESV和ESP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与当地自然资源的变化和政府保护政策的改变与调整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跨省区的国土空间保护、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点模式分析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开发利用—以海南岛为例
    张桐艳, 王英杰, 王莹莹, 张生瑞, 虞虎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 (6): 1058-107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6.011
    摘要209)   HTML3)    PDF (8684KB)(117)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的支撑。旅游业的发展取决于旅游资源的利用程度,研究其空间结构对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旅游资源的大样本数据,从旅游资源的多类型、多层次、多组合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的框架和方法。以海南岛为例,运用点模式分析方法描述海南岛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识别旅游资源开发区,并提出旅游资源开发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 海南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尺度规模为30.5 km,各类旅游资源分布差异显著。(2) 基于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结果分析,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区,包括三级旅游中心热点区、“一横三纵”旅游带和四个旅游组合区。(3) 通过分析海南岛旅游资源开发区的分布特征,发现旅游资源开发区跨界特征明显。为了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和叠加效应,建议从单一、孤立的开发转变为区域间的整合开发。在省域尺度上,基于大样本量点数据来描述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相对准确。点模式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准确描述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还可以为其他面向空间规划的区域空间分析提供参考。研究结果为区域旅游资源空间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区域旅游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城市PM 2.5浓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刘青青, 虞虎, 张鹏飞, 罗庆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3): 433-44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01
    摘要203)   HTML33)    PDF (2849KB)(185)   

    在科学识别城市建成区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2000-2015年中国城市PM2.5浓度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中国城市PM2.5浓度呈倒“L”型增长,而PM2.5浓度高的城市具有大规模集聚的特征,城市群即是PM2.5浓度高的城市聚集区,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城市形态因素共同作用。在2000-2005年,中国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从31.19 μg m-3增加到46.00 μg m-3,河北、山东、河南交汇地区出现小规模高浓度集聚。在2005-2010年、2010-2015年两个阶段,城市PM2.5浓度年平均增长率放缓,2010年为47.67 μg m-3,2015年为48.72 μg m-3。高浓度集聚区域不断扩大,在2010年扩张至京津冀、长江中部、长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研究期末已经扩大至整个华北平原、哈长地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贵州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实践、问题及对策—基于所有者视角探讨
    林裕梅, 李方舟, 湛青青, 刘晓娜, 罗国峰, 严梦琪, 杨艳昭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2): 364-37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2.014
    摘要200)   HTML3)    PDF (552KB)(72)   

    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切实维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贵州省是我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本文采用实地调研法和文献研究法获取了贵州省已开展的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的材料与数据,系统分析和梳理了贵州省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贵州省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如:自然资源资产底数不清、产权主体不明确、产权归属不清晰、收益制度有待进一步改善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维护贵州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对策与建议,具体包括:建立清查统计制度,完成全面清查工作;构建评估核算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委托代理制度,明确资产管理清单和代理制度;健全收益管理制度,规范资产收益管理;完善资产配置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期为贵州省加强和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渝经济圈生态效率时空动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李鸿莉, 陈运平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 (6): 986-998.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6.004
    摘要197)   HTML7)    PDF (9618KB)(95)   

    为了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更好地探索促进区域协调绿色发展的新战略,本文采用super-SBM模型和马尔可夫链对成渝经济圈2004-2018年的生态效率值进行了测算与时序分析,同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生态效率进行了空间分析。虽然成渝经济圈生态效率在研究期间有所提高,但其经济发展仍然是生态无效的,这意味着成渝迫切需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在研究期间,成渝经济圈的生态效率的演变呈现为“π”字形状,并伴随着“俱乐部趋同”的现象,此现象表明生态效率有保持原状的强烈趋势,说明生态效率缺乏足够的改善动力,因此很难实现跨越式转移。从空间上看,生态效率从西北向东南呈高-低-高效率分布,生态效率的时空差异缩小,但集聚效应相对较弱且呈现两极分化趋势。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技术水平、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导致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原因。成渝经济圈应针对各自弱点相应采取改善措施提高生态效率,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绿色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资和尼泊尔本土能源项目建设状况遥感对比监测研究
    TIMSINA Ritu Raj, 邬明权, 牛铮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 (6): 1009-102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6.006
    摘要196)   HTML3)    PDF (16742KB)(127)   

    外资在发展中国家水电站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资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新问题,已成为国际投资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比较了尼泊尔上崔树里3A水电站(由中国政府银行全额出资)和拉苏瓦加迪电站(由尼泊尔拉苏瓦区当地政府银行出资)的建设情况。利用道路、建筑物、大坝和车辆等指标,采用目视判读方法,从2012年至2020年的1 m分辨率高分遥感影像中提取监测指标,对比监测两座水电站的建设情况。采用两种方法对比监测了两座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在两个电站建设期内(上崔树里3A水电站监测周期为2012年至2020年,拉苏瓦加迪电站监测周期为2014年至2020年),利用30 m Landsat 7/8卫星数据,对比评估了两座电站建设期内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情况。然后,利用1 m分辨率高分遥感影像,采用目视判读方法,对比监测两座电站周边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最后,分析和比较影响这两个电站施工过程、环境影响和社会经济影响的因素。结果表明:(1)尽管地质灾害、新冠疫情、印度政府禁令等诸多因素影响了尼泊尔各项目的建设,中国投资的上崔树里3A水电站与尼泊尔本土投资的拉苏瓦加迪电站项目建设进度无差异;(2)上崔树里3A水电站的环境保护工作比拉苏瓦加迪水电站更好,拉苏瓦加迪电站周边的植被呈现持续下降,而上崔树里3A发电厂的植被呈增长趋势;(3)上崔树里3A水电站比拉苏瓦加迪水电站更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由“一带一路”倡议资助的能源项目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能源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在境外投资建设电站时,应充分调查当地情况,并根据这些情况合理确定建设期,以避免项目延期等投资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游客视角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蒲利利, 逯承鹏, 陈兴鹏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 (6): 1087-109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6.013
    摘要196)   HTML4)    PDF (1711KB)(139)   

    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的发展热点,但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尚未有充分的认识。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问卷星和实地发放两种形式收回有效问卷574份,从资源价值、环境因素和接待条件3个维度构建包含文化性等25个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认知度综合评价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展了综合评估。结论如下:一是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更加注重接待条件。游客更加注重接待条件设施,接待条件价值占比更多的集中在8-10分,占比61.4%,高于环境要素的分值占比58.87%和资源本身价值(54.26%)。二是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愉悦性(0.1152)、游线设计(0.1014)、体验性(0.0765)、观赏性(0.0747)等方面。三是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认知度主要集中在自然性(4508)、环境安全(4469)、愉悦性(4387)、食宿条件(4367)、游线设计(4363)等方面。四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认知基本上以6-9分为主,环境因素的10分分值占比最高,但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科普性和教育性的期望较高,导致获得感较低。通过对乡村旅游所在地环境资源的自然性、接待条件的环境安全和外部交通以及资源价值的愉悦性的综合效益的发挥,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益和价值最大化,以期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印度中部喜马拉雅地区生计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支付
    Vishwambhar Prasad SATI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3): 468-478.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04
    摘要193)   HTML86)    PDF (4133KB)(174)   

    本文探讨了印度中部喜马拉雅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生计可持续性的评估和支付。本文数据收集自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主要和次要来源——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与高地(提供者)和低地(受益者)相互关联,并为广大人口提供生计支持。该区森林覆盖了约63%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同时水资源也很丰富,恒河及其支流满足了全国约42%的用水需求,并且水力发电约为30000 MW。由于环境清洁无污染,环境可持续性指数较高。尽管耕地仅占18%,但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当高,这里生长着多种作物品种。然而,由于地形崎岖、偏远和不利的环境,高地人民无法以最佳方式利用这些生物多样性资源。高地人民贫穷,面临严重的营养不良和粮食短缺问题。因此可以考虑对有形和无形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估价,并进行支付。对下游群众使用的无形资源进行征税,向上游群众发放绿色红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LSTM和GRU模型的森林物候预测研究
    关鹏, 郑一力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1): 25-3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1.003
    摘要182)   HTML3)    PDF (1907KB)(149)   

    森林物候是研究气候与环境变化之间关联的重要参量。本研究将光学相机作为近地遥感卫星设备获取森林图像,计算出绝对绿度指数(GEI)数据,通过双逻辑斯蒂模型和归一化处理方法,拟合GEI数据物候季节变化曲线;引入LSTM和GRU深度学习模型对物候数据进行训练和测试分析,并验证深度学习模型合理性和性能评估,最后预测GEI数据未来60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森林物候训练和预测方面,GRU与LSTM模型经直方图和自相关图验证,显示预测数据分布与真实数据趋势吻合,LSTM与GRU模型呈现的结果数据具有可行性且模型具有平稳性;LSTM模型与GRU模型的MSE、RMSE、MAE和MAPE差值分别为0.0014、0.013、0.008和5.26%,GRU模型的性能优于LSTM;LSTM与GRU模型对GEI数据未来60天预测,均表现出与上半年GEI数据变化趋势相符合的走势图;通过GRU和LSTM对GEI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模型预测,实现LSTM和GRU深度学习模型在森林物候预测中的响应,同时验证了GRU性能优于LSTM模型,从而进一步揭示未来森林物候的生长和气候变化,为森林物候预测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代价的中国草地生态政策需要根本性的策略转变
    朱佳佩, 徐兴良, 李通, 刘雅莉, 杨雅茜, 崔骁勇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 (6): 955-96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6.001
    摘要178)   HTML13)    PDF (1373KB)(160)   

    过度放牧加剧了中国草地的退化程度,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草畜平衡”政策在中国全面实施已超过十年,旨在平衡饲草产量与牲畜消耗之间的关系。本文梳理了政策评价的统计资料和相关文献,指出以草畜平衡为主导的生态补偿政策不仅对草地的恢复效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阻碍了部分超载地区的减畜,甚至还对牧民生计产生负面影响。为解决当前困境,本文基于生态学理论提出了从控制牲畜数量到维持和改善草地健康的根本性策略性转变的理论框架和实现途径,以期推动我国草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草畜平衡”政策失灵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干预了牧民自主使用承包草场的行为,而且基础理论和方法也存在缺陷。相比而言,以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为衡量标准实施奖惩政策,不仅能够激发牧民自主经营草原的积极性,而且比“草畜平衡”政策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及对其种群的人工控制对高寒草原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Joseph P. LAMBERT, Johanna V. HARTMANN, 时坤, Philip RIORDAN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1): 46-5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1.005
    摘要178)   HTML0)    PDF (923KB)(127)   

    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是鸟类保护的重要区域,也是许多特有种和濒危物种赖以繁衍、栖息的家园。在全球范围内,群居穴居哺乳动物的存在对生活在干旱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鸟类的种群结构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便是其中的代表物种之一,其集群筑巢的行为为青藏高原地区的许多鸟类提供了丰富的生存资源。然而,鼠兔被当地牧民视作有害物种,并被列为人工灭杀的目标物种之一,鼠兔种群的急剧下降可能对当地鸟类群落造成显著影响。本研究在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鸟类群落调查,旨在研究鸟类群落结构的差异与鼠兔洞穴群存在与否的关系。为此,本研究将调查点按照鼠兔洞穴的有(群落中)无(群落外),以及鼠兔群落是否已被灭杀进行分类。综合运用非度量多维标定法(NMDS)、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以及秩和检验(Wilcoxon rank-sum tests)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布在鼠兔群落已被灭杀和未被灭杀的调查点的鸟类群落在结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本研究在“群落中”和“群落外”观测到的鸟类群落结构则存在显著的差异,且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有鼠兔集群的调查点中观测到了10个物种,而只有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被持续观测到出现在“群落外”。有6个物种在“群落中”的物种多度显著高于“群落外”。虽然本研究结果无法证实盐池湾地区开展的鼠兔种群控制行动直接改变了当地鸟类群落的结构,但鼠兔群落的存在无疑为鸟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存资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泉州辖区海上溢油事故发生率及风险致因分析
    石敬, 田玉军, 任利利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2): 391-398.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2.017
    摘要174)   HTML3)    PDF (714KB)(97)   

    随着泉州港的高速发展,海上溢油事故风险随之增大。一旦发生泄漏事故,溢出油品将对海洋环境造成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持续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可能高达数亿元,而受污染后再难恢复的自然资源则造成不可估量的间接经济损失。因此,预测事故概率、分析风险致因并提出改进性建议对降低溢油事故风险、提高溢油事故应急防控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选取泉州辖区2011年至2020年货物吞吐量、进出港船舶艘次、海上污染事故等统计数据,采用直接计算法和故障树分析法,预测“十四五”期间船舶操作性溢油事故发生率为4.92年一遇、船舶海损性溢油事故发生率为2.41年一遇,油罐区溢油事故发生率为7.28年一遇。人的因素是主要风险致因,包括违规操作、误操作、不熟悉设备、应急组织混乱和应急设施失效等。建议加强船员资格审查及施工船、渔船海上监管,提高码头应急设备人员的自有比例和应急行动参与度,明确码头与清污企业的责任划分,修订码头海上溢油事故应急能力评价相关标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湿地修复后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汪茂秋, 胡阳, 何宁, 吴铭轩, 武鹏玲, 王沁怡, 张伯伦, 张生乐, 高美华, 方淑波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 (6): 1152-116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6.019
    摘要170)   HTML5)    PDF (3338KB)(149)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时空格局对湿地修复工程的响应方式及影响因素是湿地修复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与传统的单一物种分类方式相比较,功能群的研究方式能更加全面地反映湿地的演化状态及格局分异。研究在2017年的4月、7月、10月和2018年的1月采集了大型底栖动物、土壤及植物样本,在底栖生物功能群划分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功能群的时空格局变化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根据运动方式、取食习性和食物收集方式等性状,研究区域的底栖动物可以被分成11种有效功能群。半运动悬浮物食者(FDX)、半运动表面碎屑食者(SDX)、运动以颚肉食者(CMJ)是一年中观察到的三种主要功能群。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粒径、水分含量、植物高度是多数功能群的共同影响因素。其中半运动悬浮物食者(FDX)功能群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粒径(P=0.002);夏季半运动表面碎屑食者(SDX)功能群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含量(P=0.004)、植物覆盖度(P=0.008)、土壤粒径(P=0.032);秋冬季节运动以颚肉食者(CMJ)功能群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盐度(P=0.040)、植物高度(P=0.011)。本研究对理解生态修复工程后的湿地状态演变及演化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未来的生物地貌研究提供了机理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桑园土壤碳氮耦合特征的空间分异
    王谢, 胡洋, 郭海霞, 张建华, 唐甜, 曾其国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1): 84-9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1.008
    摘要168)   HTML3)    PDF (649KB)(55)   

    土壤是桑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了解桑园土壤碳库特征对于经济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碳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5个地区的475个桑园表层土壤(0-20 cm)和亚表层土壤(20-40 cm)的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探讨了桑园土壤碳氮关系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1)我国桑园土壤有机碳在土层深度上有显著差异,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0.71±7.01 g kg-1,比亚表层高出37.13%。(2)我国桑园土壤有机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表现为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3)我国桑园土壤全氮含量对地区、土层深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具有显著的响应。其中,西北地区土壤表层与亚表层之间无显著差异,华东地区全氮含量差异最大,表层全氮含量高出亚表层全氮含量56.68%;而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表层全氮含量分别比亚表层高34.27%和20.79%。(4)我国桑园土壤碳氮比显著响应地区差异,表现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华北地区,而对土层深度无显著响应。(5)土壤pH在调控我国桑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上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其中西北地区桑园土壤碳氮含量与pH无显著相关性,中南地区桑园土壤碳氮含量与p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余地区桑园土壤碳氮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6)我国桑园表层土壤碳氮比与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主要是西南地区土壤数据的贡献,因为其他地区表层土壤碳氮比与pH无显著相关性。(7)我国各地区桑园亚表层土壤碳氮比与pH无显著相关性。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桑园无论是碳库研究,还是绿色低碳种植技术创新,都不可回避土壤的空间分异特征,而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异可为桑树造林或生态修复项目提供规划设计的基础分层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0-2020年藏北高寒草地水源涵养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宋茜, 何永涛, 黄凤荣, 李猛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3): 493-50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06
    摘要168)   HTML10)    PDF (4039KB)(139)   

    藏北地区平均海拔4500 m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同时也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但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明显,部分区域出现退化趋势。2009年我国开始实施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旨在恢复和保育高原的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而水源涵养是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工程实施以来,藏北草地的水源涵养功能如何变化、生态工程的效益如何?本文基于InVEST模型评估了2000-2020年生态工程前后藏北草地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量化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其中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藏北各类型草地的水源涵养能力虽然差异较大,但工程实施后水源涵养的功能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产水量比工程实施前增加10.07%,水源涵养服务上升8.86%。其中高寒草甸区的水源涵养变化速率增长最大,由工程前的-1.84 mm yr-1 转变为工程后的2.24 mm yr-1;其次是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在工程的影响下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的速率明显减缓。(2)气候变化仍是藏北草地水源涵养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但生态工程对藏北各类高寒草地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的作用明显,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区分别达到了13.99%、8.75%、3.71%,有效地促进了藏北草地的水源涵养功能的改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多情景分析及振兴模式构建
    刘亚茹, 唐承财, 万紫微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2): 239-25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2.003
    摘要165)   HTML3)    PDF (849KB)(209)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有助于旅游型传统村落系统解决生态环境污染、社会文化变迁、传统村落原貌消退等问题。以北京市6个传统村落为案例地,综合运用熵权层次分析法、情景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利益相关者的感知评价结果来探讨旅游型传统村落的绿色发展未来变化特征,并基于此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振兴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从绿色发展情景方案来看,基准发展情景、经济振兴情景和绿色振兴情景方案的具体特征和目标函数不尽相同;(2)从利益相关者对情景方案的感知评价结果来看,不同情景方案下的案例村落绿色发展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嬗变,但无论对于何种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的传统村落来说,绿色振兴情景方案均是最优选择;(3)构建了以绿色经济为关键、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生态文明为基础、以村落社区为主体、以外部政策为保障的五位一体的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振兴模式。本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绿色发展和乡村旅游理论,可为旅游型传统村落的绿色振兴提供理论参考与科学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京津冀地区主要交通运输部门二氧化碳和常规污染物减排预测
    郭秀锐, 龚晓倩, 刘瑶, 张艺玲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2): 372-382.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2.015
    摘要164)   HTML11)    PDF (2028KB)(62)   

    交通部门是我国第三大能源消费部门,应重点减少该部门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本文基于LEAP模型分析和预测了京津冀地区四个运输部门(公路、水路、铁路和航空)的能源消耗、CO2和常规空气污染物(CO、NOX、SO2、PM2.5)排放,并比较了2020-2060年间不同运输部门在不同情景下的减排潜力,最后探讨了不同控制措施对CO2和四种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果。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部门的CO2排放量将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据估计,到2060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增加263.72%、225.87%和405.43%。在综合情景下,京津冀三地最大减排率分别为88.78%、76.86%和83.20%,而污染物最大减排率预计达到78.73%-99.34%。未来京津冀地区CO2和污染物减排潜力较大主要是航空和公路运输部门,分别占总减排量的38.19%-99.85%。且未来对公路运输部门和航空部门实行优化能源结构措施的协同减排效果将是最好的。研究结果可为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业制定低碳减排战略提供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内陆水体氮沉降数据集(1990s-2010s)
    李兆喜, 周丰, 缪驰远, 施坤, 高扬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3, 14 (3): 675-68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3.03.021
    摘要160)   HTML4)    PDF (2631KB)(78)   

    全球大气氮沉降急剧增加对内陆水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中国是全球三大氮沉降热点地区之一,为了充分了解氮沉降对中国内陆水体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水污染治理方案,需要清楚地量化内陆水体的氮沉降通量。为此,本文利用LMDZ-OR-INCA模型结合内陆水体面积数据,获得了近三十年中国内陆水体氮沉降数据集,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内陆水体氮沉降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公开共享该数据集 ( https://ecodb.scidb.cn/detail?dataSetId=892431070195089408 ),并提供在线访问和下载服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