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文
    沈镭, 孔含笑, 王建, 黄煦, 胡克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6, 7(5): 317-322.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6.05.001

    我国矿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随着绿色矿山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次受到重视,矿山建设过程中的矿业伦理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依据当前的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即依法办矿、规范管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会和谐和企业文化。截至2014年,全国共遴选出661家矿山企业开展了绿色矿山试点建设。本文首先从地域和矿种两方面着手,对全国绿色矿山建设现状与前景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几乎遍布全国各个省份并涵盖了煤炭、金属、化工、建材等多种矿山类型,东部地区的矿山企业参与试点建设较早。文章倡议在中国传统伦理和西方生态伦理基础上构建中国的矿业伦理,这是我国在矿业开发中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作者认为,构建中国矿业伦理在绿色矿山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最后,对未来中国矿业伦理的指导下的绿色矿山建设进行了展望,提出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社区和谐等发展模式。

  • 论文
    于会录, 董锁成, 李宇, 李泽红, 李飞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6, 7(5): 323-333.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6.05.002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循环经济评价应该有符合自身国情的特定标准,在经济规模增长的同时,允许环境负荷有一定幅度地增加。基于上述理念,本研究将评价过程分为发展路径评价和发展水平评价两部分。其一,构建由枣庄市、焦作市、石嘴山市和全国等几个层次的区域组成的参照系,以生态效率为评价指标,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其二,在C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循环经济评价度量模型,依据环境负荷与经济规模增长倍数之间的关系,评价煤炭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本研究得出四点主要结论:首先,煤炭资源型城市和全国一样,循环经济走的是资源效率优先的发展道路。其次,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综合能耗效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无论是煤炭资源型城市还是全国,循环经济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四,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维度进行评价。第五,以C模式作为适应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而用以衡量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论文
    盖力强, 谢高地, 李士美, 程彦培, 罗志海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6, 7(5): 334-34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6.05.003

    生产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生产水足迹由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和灰水足迹组成。水资源压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生产需要消耗的地表或地下水资源量(等于区域总生产水足迹与绿水足迹的差值)占该地区可更新水资源总量的比重。本文评估了1985-2009年中国生产水足迹,分析了中国水资源压力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水足迹从1985年的7815.8×108 m3到2009年的11097.6×108 m3逐年升高,大型城市、农业不发达地区的生产水足迹水平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生产水足迹高;中国水资源高度至重度压力地区主要集中华北、华中等黄河和长江的下游地区,且大多地区水资源压力逐渐加重,有从北方向南方演变的趋势。总体来说,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不容乐观。

  • 论文
    格拉济里纳·伊里纳, 扎别利纳·伊里纳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6, 7(5): 342-35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6.05.004

    丝绸之路经济带(SREB)为俄罗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其东部地区,可以通过更大规模、多层次的国际合作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俄罗斯东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开采是其传统的重点产业。在SREB的背景下,环境安全成为俄罗斯东部地区新的焦点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诊断”工具以判断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否根据绿色经济的理念进行。我们采用基于生态强度的不同指标,研究了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的初始阶段的生态-经济发展趋势,认为如果针对中国的生产链实施合作,那么俄罗斯经济增长的质量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 论文
    王佳月, 辛良杰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6, 7(5): 352-359.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6.05.005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耕地转种速生林的现象。为了明确速生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实地采样并对样品进行理化试验分析的方法,选择同一农户的相邻玉米地与速生杨树地的土壤剖面(0-120 cm)作为研究样点,通过对土壤剖面水分与元素含量的研究,分析了山东省调查点传统农田转种速生林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农田转为速生杨树林后,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降低,剖面整体降低2.6个百分点,土壤表层0-10 cm降低最为明显,相差6.28个百分点;对土壤养分来讲,人工林地的有机质与N、P、K含量普遍要低于传统耕地,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农田秸秆还田与化肥施用量较人工林地大的缘故。速生林地深层土壤中的有机质较传统农田并没有明显增加,说明速生林地深层土壤缺乏有机质形成的条件,或有机质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从土壤元素来看,玉米地与速生林地的Mg、Fe、Mn、Cu等元素均表现出随着土层变深元素含量增加的趋势,从两者的对比来看,传统农田转变为速生林地后,在0-80 cm深度,速生林剖面土壤中的Mg、Fe、Mn、Cu等元素含量要高于传统农田,而在80 cm以下,速生林剖面土壤中的Mg、Fe、Mn、Cu等元素含量要低于传统农田。由此可见,速生林地的发展不仅消耗大量的土壤水分,对土壤肥力也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作为水分短缺且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北方地区,不适宜大规模开展速生林种植。

  • 论文
    潘玉雪, 李海涛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6, 7(5): 360-37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6.05.006

    近年来,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利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了北京-天津-河北地区1982-2008年期间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区的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平稳的。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河北和天津,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而在北京,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则不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发现,三个地区均存在着从电力消费到经济增长方向的因果关系,而从经济增长到电力消费方向的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河北和北京。这意味着,在河北和北京,电力消费的增长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将进一步刺激电力消费;但是在天津,电力消费的增加可以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则不能影响电力消费。本研究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论文
    张为, 吕昌河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6, 7(5): 372-377.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6.05.007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引发城市洪涝灾害。研究大城市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以为城市排水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危害。本文基于1960-2010年北京市20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累积距平曲线等方法,分析了北京市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暴雨日数下降趋势不显著,但次均暴雨量、年最大日降水量在0.1显著水平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均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平原区是暴雨特别是高强度暴雨的多发区。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理解北京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及其空间差异具有重要价值。

  • 论文
    陈素景, 李丽娟, 李九一, 刘佳旭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6, 7(5): 378-385.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6.05.008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洮儿河中上游地区出现了湿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东北典型的生态敏感地区。本文从水热平衡的角度,利用水分适宜性指数(cr),分析了洮儿河中上游地区1961-2012年的水分适宜性,采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和累积距平方法检测了径流突变点,以突变点为界,把整个研究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分析法(SCRCQ)分析了不同阶段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最后利用敏感系数法和SCRCQ方法相结合,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转化为对cr变化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近52年以来,洮儿河中上游地区水分适宜性指数(cr)呈减小趋势,其影响因子净辐射、径流量也呈现减小趋势,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只有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没有通过α=0.05的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1961-2012年间,洮南站径流量发生了三次突变,尽管每个阶段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但人类活动是影响径流量的主要因子;52年以来,对cr变化影响最大的因子是降水量,大于人类活动和净辐射对cr变化的贡献。

  • 论文
    刘晓洁, 刘立涛, 成升魁, 沈镭, 鲁春霞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6, 7(5): 386-396.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6.05.009

    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和全球性重要的战略资源,被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化工、医药、制造等各行各业。加强石油资源流动研究,有助于理解石油在产业内部以及其他产业之间的流动过程。石油资源流动分析框架及测算方法研究是开展石油供需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也是石油产品二氧化碳排放评估研究的基础。鉴于此,本文构建了石油资源流动分析框架,把石油资源产业流动过程划分为4阶段,3种流,3种库和2个过程,归纳总结了石油资源流动测算分析方法。以中国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过去二十年中国石油生产、消费和出口量迅猛增长,快速正价的需求和有限的供应能力导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呈现多元化,从而实现国家层面上的石油安全;②终端消费掉多数石油产品,应该特别关注石油炼制过程中的损失情况;③除去原油,不同部门之间的石油产品流入量已经发展了巨大变化,在交通运输和生活消费部门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工业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④石油资源流动的CO2排放而言,从1993年的4.56亿t上升到2013年的15.17亿t;与此同时,二氧化碳排放的前三名从工业、运输业(包括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火力发电业转变为交通运输、工业和生活消费。此外,石油资源产业流动需进一步加强系统边界、数据库和针对非能源消费的石油资源流动模型研究等。

  • 论文
    潘国梁, 时坤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6, 7(5): 397-406.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6.05.010

    为了更好地在江西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寻华南虎再引入的可能性,2012及2013年,我们在该保护区开展了关于华南虎猎物分布的评估调查。2012年2-4月以及2013年5-6月,我们通过样线调查法在3个功能区共设置了12条固定样线。在样线调查中,我们一共记录到112处有蹄类痕迹。同时,我们于2012年在该保护区还设置了20台红外相机用来进行有蹄类以及捕食动物调查,并于第二年在原有调查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相机的布设面积,相机数量由20台增加到30台。红外相机调查结果显示,两年调查共有2930个照相日,总共拍摄到6641张有效照片,拍摄到的有蹄类动物包括:黄麂(Muntiacus muntjak),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以及野猪(Sus scrofa)。对于照片数据,我们使用SPSS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功能区中有蹄类种群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核心区与实验区中有蹄类动物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功能区的比较中则未见显著性差异。此外,我们通过ArcGIS软件分析以及Salford Predictive Modeler软件建立了不同决策树模型,进一步展示了该自然保护区中哪些区域是有蹄类最适宜的分布区。结果表明,苏门羚更多地分布于核心区,黄麂以及野猪主要分布于实验区,而毛冠鹿则在三个功能区的分布范围较为平均。基于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以及分析,我们对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策略以及管理技术提出了科学可行的建议。

  • 论文
    刘杏认, 张雷明, 张彩虹, 任建强, 李胜功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3): 129-138.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3.001

    大气氮沉降可能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在氮素缺乏的草地生态系统中,氮素添加是否会增加CO2通量。本研究于2008和2009生长季进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CO2通量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2年的氮素添加并没有显著影响土壤NH4+含量,NO3-含量只是在2009年生长季后期有所增加。高氮处理增加了CO2通量,而低氮处理在2008年抑制了CO2通量,2009年后期增加了CO2通量。而且氮素添加显著增加了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的生物量。CO2通量与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氮素的添加而改变,但是氮素添加增加了CO2通量对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敏感性。这些结果表明,在未来大气氮沉降增加的背景下,呼伦贝尔草甸草原CO2通量有可能会增加。

  • 论文
    朱鹤健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3): 139-145.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3.002

    2000年至2011年从自然、社会、经济各个角度研究长汀县的生态恢复。该县坐落福建西部,具有中国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脆弱区的广泛代表性。研究着重应用系统论与人地关系和谐论。分析涉及生态恢复的农业资源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内在关联性,以提供“天人合一”策略的科学依据。策略内涵是遵守自然规律,尽力发挥自然再生潜力;操作地面化径流之害为利;调动人的能动性,在土地利用中实现物质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实践这一策略必须在观念、战术和技术上有所转变,并须突破技术瓶颈、空间局限性和体制障碍。

  • 论文
    刘俊伶, 王克, 邹骥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3): 146-154.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3.003
    Baidu(3)

    本文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最新的GTAP8数据库,分析了2004年和2007年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隐含碳流向、结构及变化,结果显示中国均为隐含碳净出口国。基于LMDI法对隐含碳净出口进一步分解发现,影响中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隐含碳净出口的因素不同,贸易顺差和排放系数差异是导致中国对发达国家隐含碳净出口的关键因素,行业结构差异和排放系数差异是影响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净出口的关键原因。这与发达国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密切相关。2004-2007年,中国出口结构逐渐转向高端制造业,生产技术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未来随着中国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出口结构优化,隐含碳净出口将会下降,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力会减弱。

  • 论文
    石敏俊, 王宏娟, 谢俊奇, 尚志远, 周丁扬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3): 155-163.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3.004
    Baidu(1)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亟需解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路径问题,文章通过芜湖、广东、重庆三地模式实践研究,探索不同地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路径选择。通过分析三地模式实践安排和利益协调机制的利弊,发现三种模式在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实现土地与资本市场的流动均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是利益协调机制的差异导致其适用性不同。广东模式适用于经济发达地区,芜湖模式更适用于中部发展中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可借鉴重庆模式。由此得出,各地区在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时,因结合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路径。

  • 论文
    黄崎, 康建成, 黄晨皓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3): 164-17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3.005
    Baidu(3)

    我国星级酒店发展迅速,近几年星级酒店统计数量在12000家左右,其中高星级酒店数量提升较快。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巨大的能耗与碳排放,但对酒店企业综合能耗测评与评估研究相对滞后。通过对上海等地区酒店长达6年多的第一手综合能耗数据采集,并参照IPCC推荐的国际通用法则和国内相关标准,采用分解分析法,建立了具有酒店行业特征的综合能耗和碳排放测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采集的四、五星级酒店中可比单位建筑能耗最高达到73.26 kg ce m-2 y-1,华东某五星级酒店通过节能技改,连续6年年均综合能耗下降4.1%;使可比单位建筑能耗达到小于等于55 kg ce m-2 y-1的先进比拟值。在调研的二、三星级酒店中,大部分酒店的可比单位建筑能耗数值还远高于53 kg ce m-2 y-1的合理值;该类型酒店在我国数量多,具有很大的节能减排潜力;从能耗影响因素分析,统计数据表明,酒店使用电力产生的间接碳排放是第一影响因素;在能源使用结构上,酒店的暖通空调(HVAC)占综合能耗比重最高。本研究对酒店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具备测评作用,同时为该行业碳足迹的可测、可控和可评估提供了基础性研究。

  • 论文
    李秋颖, 方创琳, 李广东, 任周鹏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3): 172-179.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3.006

    青岛市是山东省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增长极,因此,研究其城市扩展与影响因素的过程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非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转换的视角,对青岛市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与影响机制进行定量实证分析。采用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和城市扩展差异指数分析了青岛市辖区及胶州、即墨、平度、胶南和莱西五个县级市1990年至2008年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差异。结合GIS和逻辑回归模型以县域单元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用地扩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高程、坡度、到道路的距离和到市中心的距离对城市扩展有显著负相关作用;而人口和GDP对城市扩展具有正相关作用且影响程度高,邻域因素也具有正相关作用。作用力在不同的县域影响范围有所不同。城市用地扩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为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 论文
    王杰, 李刚, 赖欣, 宋晓龙, 赵建宁, 杨殿林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1): 1-1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1.001
    Baidu(7)

    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连续2年氮素、水分添加处理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氨氧化细菌(AOB)16S rRNA基因和古菌(AOA) amoA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硝化势在水分添加低氮(N30)和非水分添加高氮(N300)处理下较对照显著升高(P <0.05),在水分添加高氮(N200、N300)处理下较对照急剧下降(P <0.05)。不同处理下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变化较氨氧化古菌敏感,氮素添加显著改变了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在高氮素处理下,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指数有下降的趋势,而古菌的多样性则有升高的趋势,表明氨氧化古菌在高氮素下生长比较活跃。发育树分析的结果表明,非水分添加处理下,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由亚硝化螺菌属的Cluster 1、Cluster 3和Cluster 4组成,水分添加处理下由亚硝化螺菌属Cluster 3、Cluster 4和亚硝化单胞菌属的Cluster 6组成,而氨氧化古菌群落在水分添加处理下主要由泉古菌门的Cluster 1、Cluster 2和water lineage组成,在非水分添加处理下主要由泉古菌门的Cluster 1、Cluster 2和 Cluster 5组成,两种水分输入机制下,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不同组成说明,水分在调节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此外,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全氮, NH4+和NO3- 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古菌群落与其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氨氧化细菌与古菌对氮素和水分添加有不同的且互补的反应机制。

  • 论文
    潘竟虎, 李俊峰, 从忆波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1): 12-20.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1.002
    Baidu(2)

    以2012年底中国2424个A级景区(点)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方法(最近邻指数、样方分析、基尼系数和热点聚类等),对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了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借助耗费分配方法划分了4A级及以上景点的服务范围。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呈现聚集分布的特点,人文类景点的聚集度高于自然类景点;4A级及以上景点的聚集度低于4A级以下景点;4A级及以上人文类景点的聚集度高于4A级以下人文类景点。A级旅游景点在中国八大地理分区中的分布也呈现集中分布状态,空间分布的均匀度较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的影响,4A级及以上景点的服务范围表现为西部>东部,北方>南方的特征。景点的一级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德庆-阿拉善左旗一线的东侧;二级热点区由11个区域组成;三级热点区则主要由京津-中原-长三角组成。

  • 论文
    张爱平, 钟林生, 徐勇, 党丽娟, 周彬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1): 21-29.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1.003

    黄河首曲地区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和较高的旅游价值。为保障湿地的完整性保护及尊重当地居民的雪山崇拜,研究首先对不可开发区和可开发区进行了识别分析,认为不管是严格的生态旅游还是一般的生态旅游活动都只能在有效生态旅游区进行,生态旅游的适宜性分析与区划也主要围绕可开发区展开。研究选取距水域湿地距离、草地覆盖情况、森林覆盖情况、海拔高度、坡度和原生态性六个表征地区自然性的标准,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可开发区生态旅游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层次分析法权重源于旅游者偏好调查,并基于适宜度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区域分类。可开发区的生态旅游适宜性可划分为五级,I级地区适宜度最低,最不适合发展严格的生态旅游,V级地区适宜度最高,原生态景观价值突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最大。出于协调旅游功能与生态功能的统一以实现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黄河首曲地区被划分为五类亚区,且均具有各自特殊的主导服务功能。研究最终根据各亚区的特殊服务功能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生态旅游的合理性规划及未来可持续发展。

  • 论文
    Praveen SHARMA, Subodh SHARMA, Smriti GURUNG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1): 30-36.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1.004
    Baidu(1)

    参照条件是开展河流生态学研究的基础,这些条件不受或很少受到人为干扰。为研究尼泊尔Andhi Khola河上一处河坝的生态影响,采用野外快速生物筛分(RFB)法预先划分出2个研究参照点或最少干扰参照点,于2013年1月和2月采集了生物学样品(大型脊椎动物)和物理-化学样品。对大型无脊椎动物区系使用多栖息地采样(MHS)法。通过一些指标对预选的研究点进行了确认,这些指标是:尼泊尔生物评价法(NEPBIOS)、生物监测评价法(BMWP)、兴都库什喜马拉雅生物评价法(HKHBIOS)、Hilsenhoff法(HILSENHOFF),以及国家卫生基金会水质指标法(NSFWQI)。NEPBIOS、HKHBIOS、HILSENHOFF、RFB以及NSFWQI指标预测2个参照点的河水水质都比较好,达到II级水准。只有BMWP/ASPT水质指标预测2个参照点的河水水质都很好,达到I级水准。如此,预选的这2个水质较好的点(II级)被确认为研究参照点。本研究表明,多度量法适用于即将修建水利工程的河流的监测与评价。

  • 论文
    裴厦, 谢高地, 张昌顺, 刘春兰, 李士美, 张彩霞, 陈龙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5, 6(1): 37-43.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5.01.005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碳汇作用。目前,碳汇价格可以通过碳交易、碳税和固碳项目实际成本3种机制实现。本研究从森林植被碳汇功能发挥的过程出发,认为森林植被碳汇价值包括碳固定价值和碳蓄积价值两部分。在此基础上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为例,采用固碳项目实际成本,模拟了森林植被在100年的生命历程中碳汇价值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单株樟子松碳固定的物理量和价值量动态过程曲线都呈倒“U”型;碳蓄积的物理量和价值量动态过程曲线都近似呈“S”型。在碳固定和碳蓄积价值叠加下,碳汇价值流量过程曲线近似呈“S”型,且逐渐趋近碳蓄积价值流量曲线。100年内,樟子松的碳汇总价值(资产价值)随着林龄逐渐增大,其中碳蓄积价值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樟子松林分碳汇价值曲线与单株树木的曲线不完全相同,但是基本形态一致。

  • 论文
    于海彬, 张镱锂, 高俊刚, 祁威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3): 193-202.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3.001
    Baidu(3)
    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和我国华南地区的西藏红豆杉频临灭绝,揭示空间遗传结构和物种分布变化对于理解西藏红豆杉的进化过程及其物种保护尤为重要。基于西藏红豆杉48个种群的分子变异数据,利用反距离权重空间差值方法得到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布图,识别出6个遗传多样性和5个遗传分化高值区域,这些重点区域主要位于我国南方的几个山区,这些区域在未来应给予重点保护;基于Monmonier算法识别出4条地理隔离:东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云南高原和台湾海峡;利用生态位模型模拟三个历史时期的物种分布格局,从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物种经历一次向高原西部的面积扩张,这与典型的冰期物种退缩模式不同;末次冰盛期之后,物种面积逐渐缩小,呈现破碎化分布。因此,地理景观特征和第四纪气候波动对西藏红豆杉遗传结构和分布格局影响很大。
  • 论文
    郑德凤, 张雨, 臧正, 孙才志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3): 203-210.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3.002
    Baidu(30)
    基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构建资源环境成本核算模型以及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相对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同效应进行分析、并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其驱动因素进行解析。计算出1983-2012年长江经济带7省2市资源环境成本由4736.55×1012元攀升至15 359.45×1012元、占全国同期比重由31.1%降至19.7%,协调发展度由0.295升至1.506,各时段相对协调发展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3、1993、2003年3个时段驱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环境成本相对较低,研究区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均做出较大贡献;2012年以后随着我国第一、三产业增加值整体上持续增加,长江经济带的比较优势趋于弱化。未来,长江经济带有关省市应积极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细则,抓住机遇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各个层面实施生态恢复补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损失成本等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 论文
    李俊, 董锁成, 李泽红, 万永坤, 毛琦梁, 黄永斌, 王菲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3): 211-22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3.003
    Baidu(9)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研究成果丰富,总结其演变过程利于把握该领域现状与趋势。本文从城市化文献视角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研究在研究成果、研究子领域、研究主题、理论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表明,从2005年起中国城市化文献中关于生态环境的研究呈加速增长的态势;资源领域的国土资源和产业子领域,生态领域内经济子领域和环境领域内气候和城市环境子领域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土地利用”和“热岛效应”一直是最热的关键词,分别占全部关键词出现频次的0.15%和0.09%,“热岛效应”和“气候变化”则是近期热点;主要理论涉及生态学、数理模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其中生态足迹理论从2002年起一直占据主流,STIRPAT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综合理论模型是近期热点理论;依方法来源和主要应用领域将1992-2011年主要方法分为4类,即统计类(65.17%)、系统类(13.11%)、机理类(11.79%)和测评类(9.93%)。灰色系统分析和R/S分析近年来常见的方法。由此得出主要结论:中国城市化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热岛、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等大尺度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重视,对城市环境健康等微观尺度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相对不足;以STIRPAT和多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为代表,综合自然和经济理论采用系统建模方法评价和模拟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 论文
    杨足膺, 赵媛, 黄克龙, 郝丽莎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3): 222-227.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3.004
    Baidu(1)
    以规模及运量最大的中国东部原油管网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37条管道和满洲里-大庆铁路、20个主要油田及港口(口岸)、32个主要炼厂,建立原油供需平衡表,基于运费最低并考虑到不同管径管道的运输成本差异,结合空间分析与线性规划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东部原油管网进行空间优化研究及分类评价。结果表明:(1)2009年中国东部原油管网优化运费较实际运费减少了34.5%,表明原油管网总体流通效率不高,具有较大提升空间;(2)东北地区各管道流通状况相对较好;华北地区管道均为负荷不足或无负荷类型,流通效率不高;华东地区黄淮分区的多数管道为负荷不足类型,仅有两条百万吨流量管道为良好类型,长江中下游分区的甬沪宁线和仪金线为超负荷类型。
  • 论文
    刘毅, 滕飞, 宋金平, Catherine BAUMONT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3): 228-236.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3.005
    Baidu(3)
    特大城市的能耗在全国能源系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但其能耗已从生产领域转向城市功能和自身发展方面。因此,本文利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对1996-2012年间32个特大城市的能耗变化做因素分解分析,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扩大和空间扩张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选取5项指标,计算其对城市能耗的贡献率,分析共性与差异,以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城市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工作。
  • 论文
    Saraswoti SAPKOTA, Achyut ARYAL, Shanta Ram BARAL, Matt W. HAYWARD, David RAUBENHEIMER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3): 237-243.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3.006
    Baidu(4)
    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是全世界自然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降低这些冲突的影响,各国采取了各种保护策略,但这些策略常常得不到足够的监测,其效力也得不到充分的评估。近年来,作为降低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一项措施,尼泊尔各保护区周围建起了电篱笆。到目前为止,未见有其他针对保护工作中采用电篱笆的成本效率及其功效开展分析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尼泊尔近年来设立于旺国家公园东区的电篱笆的成本效率。印度犀牛(Rhinoceros unicornis)、野猪(Sus scrofa)、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老虎(Panthera tigris)是该国家公园周边缓冲区涉及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主要物种,这里建有电篱笆。电篱笆使庄稼受损减少78%,家畜损失减少30%-60%。研究区的人类死亡数未表现出显著下降,而是继续维持较低数值。我们的分析表明,至2009/2010财政年度,电篱笆成本的总净现值,卡根社区(KMUC)为1 517 959尼泊尔卢比(21 685美元),姆瑞加社区(MKUC)为3 530 075卢比(50 429美元);而净现收益,卡根社区为16 301 105卢比 (232 872美元),姆瑞加社区为38 304 602卢比(547 208美元)。至2009/2010基准财政年度,电篱笆的成本-效益比率,卡根社区为10.73,姆瑞加社区为10.85。这些结果表明,在大型哺乳动物出没的保护区周围,电篱笆计划在降低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方面,既有经济效益,又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 论文
    封志明, 杨玲, 杨艳昭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3): 244-252.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3.007
    Baidu(4)
    研究以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以MODIS遥感数据为基础,选取2000、2005和2010年时间点,利用NDVI时间序列信息,结合西辽河流域不同作物物候历,运用决策树提取模型,获取西辽河流域春玉米、春小麦和大豆等主要作物的空间分布信息,定量揭示了10年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2010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 965.08 km2,其中春玉米播种面积约占流域主要粮食作物的92.28%,集中在西辽河流域下游地区;春小麦播种面积占比3.14%,以西辽河流域中游面积最大;大豆播种面积占比4.58%,以西辽河上游流域面积最大。(2)2000-2005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增加,涨幅达29.77%,集中在西辽河流域下游地区。其中,春玉米播种面积增长38.99%,春小麦播种面积减少39.04%,大豆播种面积增长21.27%。(3)2005-2010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缓慢,涨幅为5.18%,集中在西辽河流域下游地区。春玉米播种面积呈现增加趋势,春小麦呈现减少趋势,大豆呈减少趋势。
  • 论文
    范娜, 谢高地, 李文华, 张雅京, 张昌顺, 李娜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3): 253-262.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3.008
    空气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气候变量,通常由气象台站观测获得。对其时空特征的精确估算是很多模型的基础,但是由于台站分布密度的不均和研究区复杂的地形,往往使其空间化的结果较差。目前,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使用热红外遥感数据估算的地表温度,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可以提高区域空气温度估算的精度。由于云和其它大气因素会影响遥感反演的地表温度数据结果,因此本研究本文将2001-2010年的LST历史数据作为先验知识,用以建立LST背景库,并提出了基于LST背景库的Savitzky-Golay(SG)滤波算法来实现LST时间序列数据的重建工作。将重建后的 LST 与研究区12个气象站空气温度数据进行了时序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月尺度合成序列上LST-TA的一致性较好,且具有非常好的线性相关关系,80%的台站的决定系数高于0.5。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加入植被指数(NDVI)的各月空气温度回归模型比直接用LST建立的回归模型精度更高。因此,本研究使用LST-NDVI模型对澜沧江流域2010年12个月份的空气温度进行空间化制图,并分析了其年内时空格局特征。
  • 论文
    黄德春, 董宇怡, 张长征, 刘炳胜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4, 5(2): 97-104.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2.001
    Baidu(2)
    能源短缺、利用率低、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29个省市2009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分析。文章将技术效率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利用其数值来分析能源效率,同时,加入环境变量来分析完善上述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在剔除外部因素和环境变量以前规模效率被高估,纯技术效率被低估。大部分省在第三阶段计算出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这说明很多企业规模较小不能体现出规模经济性。从区域上来看则是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针对这一结果,本文给出几点建议:中西部地区应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开发新技术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