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题”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题
    李文华, 刘某承, 闵庆文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1, 2(1): 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764x.2011.01.00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在这一形势下,人类社会开始反思农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技术,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提高产量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还要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物安全,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20世纪末,中国生态学家和农学家共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概念。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总结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成功模式,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与赞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缺乏市场化引导、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等。面对着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资源环境瓶颈,中国生态农业需要在产业循环、多功能化、高品质、产业化以及融合传统精华与现代技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做努力。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题
    骆世明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1, 2(1): 8-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764x.2011.01.002
    Baidu(2)
    中国生态农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是有效地协调农业实践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其关键途径包括在景观层面的生态规划,在生态系统层面的循环体系设计,以及重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于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在社会体系方面,中国的生态农业发展需要通过教育、立法和评估体系建设建立必要的道德标准。在经济环境方面,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效的政府补助政策,有效的污染排放市场体系,以及生态友好产品销售的成熟市场。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题
    闵庆文, 何露, 张丹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1, 2(1): 15-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764x.2011.01.003
    Baidu(14)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探索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当今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面临生态系统退化、面源污染严重、遗传资源丧失、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等问题,促使人们转而学习传统农业的智慧与经验。本文从基于文献的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基于实践的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研究两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积淀深厚、成果丰富的农业历史和农业考古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则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农业生物多样性、多重价值、替代产业发展以及法律与政策保障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深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探索等。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题
    Parviz KOOHAFKAN, Mary Jane dela CRUZ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1, 2(1): 22-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764x.2011.01.004
    世界各地世代居住的农牧民,以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因地制宜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形成并保持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业系统和景观。这些在本土知识和传统经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农业文化遗产巧夺天工,充分反映了人类及其文化多样性和与自然环境之间深刻关系的演进历程。这些系统不仅维持并适应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本土知识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人类持续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了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许多这样的农业生产系统正面临着包括全球化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威胁。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一个国际合作计划“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与适应性管理”。这一全球性倡议旨在建立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生物多样性、食物与生计安全、景观与文化的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实现动态保护和可持续管理。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题
    薛达元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1, 2(1): 29-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764x.2011.01.005
    Baidu(9)
    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通过《名古屋议定书》,而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获取与惠益分享成为该议定书的核心内容。然而,国际上对传统知识的概念尚未一致,将影响其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实施。本文根据国际公约的相关概念和中国传统知识的实际,将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为5个类型。进而介绍和分析了《名古屋议定书》有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条款与规定,特别是分析了土著与地方社区之外获得的、历史上已文献化并进入公知的传统知识其惠益分享问题。还阐述了中国在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国家战略,提出了保护、传承和推广应用传统知识的措施。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题
    罗康隆, 邵侃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1, 2(1): 34-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764x.2011.01.006
    Baidu(8)
    20世纪中期以来,麻山喀斯特山区随着周边社会环境的巨变,这些巨变冲击了麻山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使麻山地区石漠化灾变日趋扩大。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虽经多方救治,成效甚微。我们在对苗族生计方式的田野调查后发现,生息在这里的苗族积累有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经验和技能,发掘和利用苗族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能,在石漠化灾变救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题
    何霞红, 孙雁, 高东, 魏富刚, 潘磊, 郭存武, 毛如志, 谢勇, 李成云, 朱有勇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1, 2(1): 46-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764x.2011.01.007
    Baidu(9)
    本文对3个元阳县哈尼族人持续种植了上百年的水稻品种和3个现代品种分别种植在元阳梯田6个不同海拔梯度进行主要农艺性状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品种在不同海拔的株高、穗长、有效穗等农艺性状差异不显著,而现代品种在不同海拔的农艺性状波动较大,这可能是元阳地方水稻品种长期种植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题
    陈婷, 林瑞余, 林文雄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1, 2(1): 51-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764x.2011.01.008
    Baidu(3)
    在对我国目前稻米加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稻米加工业精深加工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构建稻米加工业新型产业链的思路,并以具体的稻米加工企业为案例,对稻米加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分析,为同类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利借鉴。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题
    焦雯珺, 闵庆文, 成升魁, 张丹, 孙业红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1, 2(1): 56-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764x.2011.01.009
    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来自现代化发展及其带来的技术经济变革的严重威胁,在一些传统农业地区现代农业替代传统农业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之一,由于无法全面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各种影响,因此无法揭示传统农业地区真实的生态环境状况,也无法给出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评价。能值生态足迹是对传统生态足迹的一种改进,试图利用能值分析理论的优点囊括人类利用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各种活动。然而,目前能值生态足迹研究往往受到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局限,无法真正将人类消费的各种资源、产品和服务纳入进来。为此,本文将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引入能值生态足迹理论框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使之能够全面衡量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本文利用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以我国传统农业地区贵州省从江县为例,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和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表明,从江县2007年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为9.3311 ha,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为14.5638 ha,人均能值生态赤字为5.2327 ha。可见,从江县的生态承载力仅能满足当地居民消费总需求的64%,当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这与传统生态足迹的评价结果差异十分显著。传统生态足迹评价结果显示,从江县的生态承载力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而且有少量生态盈余。进一步分析显示,从江县居民对生态系统的污染物吸纳服务和侵蚀控制服务的消费,在从江县总生态足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从江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受现代农业影响而发生的部分改变,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所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频繁翻耕和砍伐森林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当地的生态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